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效灭蚊细转基因蓝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由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担的山东省自然科学金项目——“高效灭蚊幼转基因蓝藻技术的研究”,1992年9月23日在济南由山东省教委、山东省卫生厅及山东省医科院联合组织召开鉴定会,通过了技术鉴定。该项研究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球形芽抱杆菌毒蛋白基因转移入蓝藻细胞进行表达,结果得到一种易被蚊幼取食的高效灭蚊幼蓝藻。转基因蓝藻完整细胞对淡色库蚊半致死浓度(24h)为1.9~5.0×10~4个/ml,2.0×10~6个/ml 浓度时24h 即可杀死全部测试幼虫,对中华按蚊等幼虫也有显著毒效。参加鉴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在国际蚊虫生物防制的热点问题上取得较大进展;利用遗传工程手段在藻类应用领域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其中某些结果也在蓝藻分子遗传学领域具有一定价值。这项研究为国内首创,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链壶菌对蚊幼虫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灭蚊真菌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两者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了解该真菌致死蚊幼虫的机理。方法:用真菌实验室感染蚊幼虫后取不同感染程度和时间的蚊幼虫作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然后以正常蚊幼虫为对照,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受染蚊幼虫和菌体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较早的Ⅰ度感染蚊幼虫,可见蚊头,胸部组织间隙有较细的、不分隔的大链壶菌营养型菌丝体,后者进而在血体腔内大量繁殖,并侵入肌肉、脂肪体、胃、肠等组织和细胞内,被入侵处的组织发生破坏和消失;Ⅱ度感染的蚊幼虫体内,可见蚊组织被严重破坏甚至消失,菌丝体发育为生殖型,即菌丝出现分隔,变粗变短或形成圆形、卵圆形或串珠状的孢子体。感染时间较长时蚊体内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而此时菌丝体和孢子体内的原生质和核也已消失,只剩下中空的细胞壁管道。结论:认为大链壶菌对蚊幼虫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是该菌致蚊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按蚊与疟原虫的相互作用是按蚊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分子基础,疟原虫的感染诱导了蚊体内大量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进而干扰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由于目前尚缺乏榨制疟疾的有效方法,应用抗疟基因构建转基因蚊已经成为控制疟疾的候选技术之一,该文讨论了免疫相关分子及转基因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经斑点杂交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可测到丝虫和微丝蚴2ng的DNA量,不与其它动物丝虫标本发生交叉反应。将单个蚊直接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感染蚊中含有1条感染期幼虫就可出现阳性反应。将一组蚊虫在裂解液中研磨集体检测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即可检出。显示该探针可用于马来丝虫地区的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种更好的按蚊染色体制作方法,能展示出更清晰而利于分析的染色体组图像。方法选择活跃的处于三龄晚期和(或)四龄早期的按蚊幼虫,用秋水仙碱溶液在室温下培养2h~3h,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逐步操作,所获得的染色体标本用作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运用这种改良方法制作的按蚊染色体标本,其染色体有丝分裂指数,微小按蚊为2.6%,库态按蚊为2.9%。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按蚊染色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观察了3种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对中华按蚊Ⅲ龄幼虫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当喷施工程藻浓度高于3.0×105cels/ml时,作用24h后,中华按蚊幼虫死亡数较低,而在48h、72h后蚊幼虫大部分(67%以上)死亡;在喷施工程藻浓度低于3.0×104cels/ml时,24h、48h和72h的杀蚊幼效果均较差,此结果明显低于工程藻对淡色库蚊幼虫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应用基因工程藻进行现场控制蚊幼虫时,特别是在有较多按蚊幼虫的孳生地,应该考虑联合应用其它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研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 (Bti) 可湿性粉剂对伊蚊、 库蚊和按蚊幼虫的毒杀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 法, 测定Bti可湿性粉剂对白纹伊蚊幼虫、 淡色库蚊幼虫和中华按蚊幼虫的毒杀效果, 计算半数致死浓度 (LC50 )。结果 结果 Bti 可湿性粉剂对Ⅲ龄白纹伊蚊幼虫、 淡色库蚊幼虫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 分别为0.104、 0.160 μg/ml和0.324 μg/ml, 效价 分别为0.125、 0.192 IU/ml和0.389 IU/ml; 连续接触中华按蚊Ⅲ龄幼虫 1、 2 d和 3 d的LC50分别为0.324、 0.092 μg/ml和0.032 μg/ml, 效价分别为0.389、 0.110 IU/ml和0.038 IU/ml; 对中华按蚊Ⅰ、 Ⅱ、 Ⅲ龄和Ⅳ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024、 0.137、 0.324 μg/ml和0.450 μg/ml, 效价分别为0.029、 0.164、 0.389 IU/ml和0.540 IU/ml。结论 结论 Bti对3种蚊虫幼虫均有较好的毒杀效 果, 但对伊蚊和库蚊幼虫效果更好, 且幼虫虫龄越小, 毒杀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用低浓度奋斗呐经点滴、接触等法处理淡色库蚊成虫与幼虫,结果表明低浓度奋斗呐能降低幼虫化蛹率、成蚊吸血与产卵以及子代卵的孵化等。此外,低剂量奋斗呐也能推迟幼虫的发育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乳剂现场杀灭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别确定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和LC95。通过现场试验,观察不同剂量组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即效与持效。结果 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广西分离株)和中华按蚊(江苏分离株)Ⅲ龄幼虫的24hLC50分别为1.14μmol/L和0.15μmol/L,LC95依次为3.91μmol/L和0.46μmol/L。现场试验:对于嗜人按蚊,施药后第1、2、3d,1.5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8.0%、96.0%、18.4%;3.0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00A、97.2%、90.8%。对于中华按蚊,施药后第1、2、3d,1.0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8.4%、89.60A、67.6%;2.0ml/m^2剂量组平均幼虫死亡率依次为100%、99.2%、86.0%。结论Bti乳剂施药剂量1.0~3.0ml/m^2,能有效控制单季稻田按蚊幼虫孳生,持效为2~3d。  相似文献   

11.
从太平洋无前恙螨幼虫和若虫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寻找山东恙虫病疫区有无其它季节次要媒介,于1995年5月~1997年11月对山东费县地区大仓鼠体外的太平洋无前恙螨幼虫及孵出的若虫自然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Rt)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方法采用病原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结果从4批鼠体外太平洋无前恙螨幼虫分离到2株Rt;从3批该螨饱食幼虫孵出的若虫体内分离到2株Rt。分离株均属弱毒株,与标准株(Karp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力。结论太平洋无前恙螨幼虫和若虫能自然感染Rt,提示该螨有充当Rt媒介的可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江苏扬州地区一只猫同时自然感染3条雌性龙线虫并对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1号虫大小为93.50×0.15cm,2号虫大小为88.90×0.13cm,3号虫仅存2个片段,共计长为27.80cm,宽度为0.12cm。在虫体头部、中部和尾部各取生殖管内容物涂片镜检。于中部内容物中见有许多第一期幼虫(杆状蚴),其平均大小为626.90×18μm,而头部和尾部内容物中,除见少量杆状蚴外,大量的是胚卵、胚蚴和未成熟杆状蚴。虫体经形态学鉴定,3条成虫均为雌性麦地那龙线虫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果证明,在蚊虫孳生地中,与蚊幼共存的水蚤是影响B.S灭蚊效果的极为重要的生态限制因子,它可使B.S对蚊幼虫的杀灭率下降30%~50%,使B.S持效明显缩短或消失。细菌学观察证实,水蚤对B.S具有快速的清除作用,B.S暴露于水蚤的生境中,于12hB.S菌数下降86%。这一生态限制因子给B.S的杀虫效果带来严重影响,是B.S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冈比亚按蚊中肠抗原抗媒介免疫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抗媒介疫苗抗原. 方法解剖室内饲养的冈比亚按蚊雌蚊中肠,立即置于冷的pH 7.4 PBS溶液中,用SDS-PAGE方法获得分子质量为43 ku中肠蛋白抗原,皮下注射免疫大白兔3次,获得的免疫血浆膜饲冈比亚按蚊成蚊,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冈比亚按蚊死亡率和生殖率的影响. 结果膜饲免疫血浆的冈比亚按蚊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死亡率增加56%;生殖率明显下降,实验组蚊虫平均产卵率为71.4个,对照组为88.1个,下降18.7%. 结论采用有效的方法分离蚊媒中肠的关键性抗原-中肠蛋白抗原可能成为抗蚊媒和其它抗媒介疫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6.
南海,渤海鱼类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了解我国南海、渤海各种鱼类中人体异尖线虫病的主要致病原——简单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状况而进行本调查。方法:取南海88个鱼种389尾、渤海20个鱼种471尾,分别测定体长及体重后解剖鱼体进行检查。检获的虫体清洁后用70%酒精固定,用甘油酒精透明,在显微镜下鉴定。结果:南海部分检获幼虫的鱼种占被检鱼种数的60.2%(53/88),阳性鱼种检得幼虫者占阳性鱼种的53.6%(142/265),占所检鱼总尾数的36.5%(142/389);渤海部分检出幼虫的11个鱼种占所检鱼种的55%(11/20),阳性鱼种总检鱼数378尾中,检得幼虫者占阳性鱼种50.5%(191/378),占所检鱼总尾数的40.5%(191/471)。结论:两个海域中鱼类简单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率都相当高,因此凡生食本文所列的阳性海鱼时,不应疏忽对异尖线虫病的预防。以上在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旋毛虫幼虫成囊前的感染能力及其感染强度,取成囊前不同日龄的幼虫感染小白鼠,经35d剖杀观察,显示发育至10d龄及其以前的幼虫无感染力;11d龄及其以后的幼虫具有感染力,且随着时间延长感染力也愈强,至囊包形成时最强。  相似文献   

18.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各期幼虫和幼龄成虫的体表结构进行了观察.它的口腔在第1、2期幼虫时呈闭合的“Y”形,到幼龄成虫时才发育成熟。口腔周围有内外两圈乳突。每圈各6个;随着虫体的发育,外圈乳突逐渐退化,至成虫时已不易见到。第4期幼虫才明显看到。头感器开口两个,位于内侧乳突的外缘。在虫体前端腹面有一个排泄孔开口,仅在第3期幼虫观察到。雄虫的交合伞自第3期幼虫开始形成,到第25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本文对交合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雌虫的生殖孔在第1期幼虫即能见到,但要到第4期幼虫才开始出现肛孔,两者到第11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