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将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煅烧骨后移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以大鼠成纤维细胞、空白胶原作为对照,1、3、6个月后取材,经HE染色,Mallory改良三色法鉴定。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图像分析见实验组的骨基质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提示移植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局部颅骨组织内存活并具有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SD大鼠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经体外长期传代后变化程度。方法 :电镜分析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细胞的干细胞特异性标志CD57和P75的变化。结果 :细胞增殖旺盛 ,代谢活跃 ,处于未分化状态。P0 -P5期间 ,CD57和P75阳性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降低 ,从P6开始 ,下降迅速 ,至P8-P10 期间已不可测。结论 :①干细胞可以在体外维持生长并增殖 ;②长期培养后 ,干细胞比例下降 ,甚至消失 ,这可能存在两种原因 :其一 ,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已经完全分化了 ,失去了原有的表型 ;其二 :干细胞仍然存在 ,但缓慢增殖 ,被增殖迅速的瞬时扩增细胞稀释 ,以至无法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利用分化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模型。方法:取妊娠10.5d胎鼠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纯化后分别在含1、5、10mL/L体积浓度二甲基亚砜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成肌相关因子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性质,将诱导后的细胞种植于胶原膜,并于培养3、6d后用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培养3d后,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态出现成肌样细胞变化,细胞变得大而扁平,培养5d后细胞出现管样结构。免疫组化鉴定显示:添加二甲基亚砜后,大部分细胞出现成肌相关因子的表达,其中5mL/L实验组效果最好,约75%的细胞转化为骨骼肌细胞。对照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鉴定未能诱导分化出骨骼肌细胞。种植于BAM膜后,细胞生长良好,并可形成复层结构。结论:二甲基亚砜可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分化,最佳浓度为5mL/L;在BAM膜上分化细胞生长状态良好,说明该生物可降解膜是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的适合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人为抗分化因素干扰下,具干细胞特性的面突外胚间充质细胞在体外自发分化的方向。方法:取第4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去除抑制分化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2d、2周爬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结果:去除LIF,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由成纤维样变得多样化,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去除LIF 2d,细胞不再表达HNK-1、NSE、S-100,约65%细胞表达a-SMA,Ⅰ型胶原出现表达。去除LIF2周,约1%细胞表达NF,零星细胞表达GFAP。结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出现自发分化,向平滑肌细胞分化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自发分化的情况。方法:取第7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于第3d、1周、2周取材,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细胞团块逐渐变小、消失。HE染色细胞形态多样,数量逐渐减少。注射后3d,细胞仍表达Vimentin,其余染色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趋于坏死、吸收。1周时,细胞数量少,为成纤维样细胞。2周时,细胞团消失。结论: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生长、分化能力不明显,多数细胞坏死、吸收。  相似文献   

6.
外胚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它可以进一步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并将形成上下颌骨、最下颌关节盘软骨、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韧带、听神经等组织器官。该细胞在牙齿发育和牙体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甩。本文从外胚间充质细胞的起源和特性、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外胚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诱导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的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矿化液体外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方法:取妊娠12.5d胎鼠第三代下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培养于含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0μg/mL维生素C、10nmol/L地塞米松、150mL/L胎牛血清的DMEM中。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性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检测,矿化结节Von Kossa染色。结果:培养14d,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呈多边形、立方形,抗I型胶原染色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矿化结节形成。结论:矿化液可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免疫磁珠STRO+-1的牙髓干细胞(DPSC)和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与支架材料复合,观察在裸鼠体内移植后的分化能力,为干细胞分化能力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免疫磁珠STRO+-1的DPSC和EMSC,将其与陶瓷化骨复合移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移植物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SP分布.结果:DPSC组移植物中可见新生基质,其相邻的结缔组织细胞部分出现极化,似成牙本质样细胞,局部放大可见类似于不典型的牙本质牙髓复合体.EMSC组有基质形成,结构不典型,有骨样基质形成,也存在有类牙本质牙髓复合体样结构.在移植后8周,DPSC组DSP在沉积的新生基质和部分出现极化的细胞胞浆中呈阳性表达.结论:通过免疫磁珠筛选的STRO+-1的DPSC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能够在体内继续分化形成牙本质样基质.EMSC组移植到裸鼠皮下,也能够形成基质.但是结构不典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参照,从形态学和生长增殖活性等方面对牙髓干细胞DPSC、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为牙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的筛选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通过观察原代培养DPSC、EMSC、BMSC的生长情况和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增殖率,测定增殖周期等观察比较DPSC,EMSC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的DPSC细胞组成相对单一,EMSC包含有多种间充质类型细胞:EMSC体外增殖形成克隆的能力高于DPSC和BMSC,DPSC的增殖能力较BMSC强,EMSC生长增殖能力较强;DPSC、EMSC处于G1的细胞含量较低,而处于S期的细胞含量较高,细胞处于增殖分化的活跃期。结论:DP—SC、EMSC具有与BMSC相似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EMSC有可能作为口腔颌面部问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包含有多种间充质类型细胞,细胞增殖能力较强。DPSC作为组织中的专能干细胞,细胞形态均一,细胞增殖能力弱于EMS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60 pmol/LTGF-β作用于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1 d、2 d后进行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免 疫组化图象分析检测,2 d后定量RT-PCR检测α-SMA 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TGF-β诱导组表达α- SMA的细胞数约为95%,而未加分化抑制剂的自然分化组表达α-SMA的细胞数约为65%。图象分析显示,1 d、2 d TGF-β诱导组抗α-SMA着色平均灰度值小于未加分化抑制剂的自然分化组。定量RT-PCR显示TGF-β诱导组α-SMA mRNA量大于自然分化组。有分化抑制剂的对照组细胞不表达α-SMA。结论 TGF-β诱导组细胞表达α-SMA强于 自然分化组。TGF-β可以促进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胚胎面突外胚间允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的过程。方法:采用体外细胞三维立体培养的方法,在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牙本质非胶原蛋白(DNCP)的诱导下,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探索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生长因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人胚胎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胶原中生长良好。培养4d,在TGFβ1 DNCP组中细胞出现核极化,有很长的突起,细胞平行排列。诱导的细胞有许多与成牙本质细胞相似的超微结构。抗牙本质涎蛋白(DSP)呈阳性反应。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细胞在矿化液中能形成矿化结节。RT-PCR显示mRNA水平表达成牙本质细胞特异的牙本质涎磷蛋白(DSFP)。结论:三维立体培养下,人胚胎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TGFB1及DNCP的作用下能分化为成牙本质样细胞。本结果将外胚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前体,诱导分化出成牙本质样细胞,为研究牙齿的发育及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永生化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基(hTEBT)介导的永生化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及转化特征.方法:测定永生化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绘制细胞累计生长曲线;榆测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率、软琼脂克隆形成情况;胰蛋白酶-Giemsa染色法分析染色体核型;接种于裸鼠皮下检测细胞的致瘤性.结果:永生化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越过衰老期,增殖较活跃.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该细胞不能在软琼脂内形成细胞克隆;第25代细胞染色体形态结构正常,为二倍体核裂;在裸鼠皮下不能形成肿瘤。结论:永生化外胚间育质干细胞增殖旺盛,核型正常,无悬浮生长能力,在裸鼠体内不具成瘤性,是正常细胞而非转化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在外肌间充质十细胞永生化中的作用。方法:质粒pClneo—hTERT转染外胚问充质干细胞,经G418筛选后获得抗性克降。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图像分析检测hTERT的表达,累计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转染后获3个抗性克隆。转染第3代细胞hTERT染色呈强阳性,转染后第15代细胞hTERT活性较正常培养的第15代细胞明显增强、转染细胞增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克隆2越过衰老期,寿命延长。结论:外源性hTERT介入可重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细胞延长寿命,得以永生。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外胚间充质细胞的表型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胚胎中外胚间充质细胞表型和形态鉴定。方法:取E12 SD大鼠胚胎颌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和电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抗LNGFR、NF、NSE、S100、Vimentin呈阳性着色,抗GFAP呈阴性着色;细胞主要为间充质样细胞,形状不规则,呈多突起的星形或梭形,突起不规则;核、浆比例大;核仁明显,大、靠边;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及少量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电镜结果显示细胞代谢旺盛,增殖活性高,处于未分化状态。结论:外胚间充质中存在表达神经嵴前体细胞标志LNGFR的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在形态上也明显处于未分化状态,说明在迁移后的神经嵴细胞中仍然含有未分化的多能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鼠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的生物学特性,探索体内输入EMSC能否促进照射动物造血功能的恢复。方法:取E11.5SD大鼠胚胎颌突,消化法培养获得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来源;雄性SD大鼠(180~220g)分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组(A组)、照射对照组(B组)、成纤维细胞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前三组给予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剂量6.0cGy,动态观察大鼠外周血变化,并于第4周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测定大鼠骨髓细胞粒—巨噬细胞(CFU-GM)形成能力;采用内源性脾结节法测定脾集落形成能力。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生长,成纤维状、长梭形、有2~4个突起,抗HNK1、Vi mentin、S-100、NSE染色阳性,抗GFAP、NF、MA染色阴性,证实为未分化外胚间充质细胞;体内植入EMSC能够明显促进大鼠放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恢复,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减少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凋亡,促进骨髓细胞的CFU GM的形成率并能有效地支持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结论:EMSC具有干细胞特征,能促进照射大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以不同方法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神经胶质样细胞,探讨MSCs作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鼠MSCs为研究对象,分化学诱导组,共培养诱导组,未经诱导的MSCs作为对照组。通过体外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RT-PCR等手段对各组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两种诱导过程中的部分MSCs细胞都出现明显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共培养诱导组的MSCs在诱导后仍可继续传代培养,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两个诱导组细胞都能够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性抗体(Nes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和S-100抗体。结论:我们推断MSCs很有可能成为TEPN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