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8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及感染组,比较两者在白蛋白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白细胞减少率、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使用、受累脏器数方面的差异。结果非感染组白蛋白水平、SLEDAI评分、受累脏器数分别为(39.9±11.4)g/L、(7.4±4.2)分、(2.1±0.9)个,感染组患者为(13.8±1.2)g/L、(18.2±6.3)分、(2.9±1.7)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的病情变化、血白细胞降低、低白蛋白、激素冲击使用是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真菌感染达54.5%与甲泼尼龙的冲击量有关。结论 SLE合并感染主要与SLE的病情轻重、活动性、激素量有关,使用免疫抑制剂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7,(3):412-414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7例SLE合并PAH患者,分为CTX组、西地那非联合CTX组,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6 min步行距离(6MWDs)、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及左心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6MWDs、PASP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个月,联合治疗组6MWDs、PASP、SLEDA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X组PASP、SLEDA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个月,联合治疗组与CTX组相比PASP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地那非联合CTX及单用CTX冲击治疗SLE合并PAH均有效;西地那非联合CTX可早期改善SLE合并PAH患者6MWDs、PASP,较单用CTX治疗SLE合并PAH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探讨激素及免疫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关系,为SLE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现况研究方法对广州市SLE患者进 行研究,经实验室确诊发生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者为感染组,没发生感染者为对照组.运用Epi Data 3.02双录入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2例SLE患者中发生感染76例,感染发生率为34.23%.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SLEDAI评分、受累系统数量等方面与SLE患者发生感染有关(均有P<0.05).免疫治疗和激素治疗与SLE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无关(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LE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为贫血(OR(95% CI):4.17(1.33~13.16))、病程长(OR(95% CI):2.35(1.07~5.18))、SLEDAI评分(≥10) (OR(95% CI):15.88(5.83 ~43.22))等.激素治疗(>40 mg/d)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OR(95% CI)为1.07(0.49 ~2.35),免疫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OR(95% CI)为0.96(0.50~ 1.85)(均有P>0.05).结论 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无关.积极控制感染和贫血,减少受累器官的数量是改善SLE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的原因和特点。方法对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5例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感染率为37.1%;其中院内感染占66.7%,院外感染占33.3%。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39例次(39.4%),腹膜感染26例次(26.3%),胆道感染8例次(8.1%),肠道感染7例次(7.1%),上呼吸道感染7例次(7.1%),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次(5.0%),泌尿道感染4例次(4.0%),血液感染(败血症)3例次(3.0%)。结论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感染,应尽早做出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甲氨蝶呤 (MTX)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并选用异环磷酰胺 (IFO)作为对照。MTX组予MTX 1 0mg/周 ,肌注 ,IFO组予IFO 1 .0g,2次 /周 ,4周后改为每 2周 1次 ,静注。两组均联用激素。观察指标包括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SLEDAI)、尿蛋白、血肌酐、C3 、ANA、抗ds -DNA等及感染、白细胞减少、闭经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 6个月时 ,除血清白蛋白、ANA外 ,两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但MTX组尿蛋白减少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MT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FO组 (P <0 .0 5 )。结论 MTX可作为治疗SLE的有效药物 ,且卵巢毒性等不良反应少 ,对年轻女性有益。  相似文献   

6.
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开胸术后感染治疗中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头孢巴坦/舒巴坦(舒普深)在开胸术后下呼吸道、胸腔感染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开胸术后并发下呼吸道和胸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离情况,对其中32例应用头孢巴坦/舒巴坦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下呼吸道和胸腔感染多由条件致病菌感染所致,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见,头孢巴坦/舒巴坦对这些细菌的敏感率高(81.58%)、耐药率低(7.89%),二者与亚胺培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药敏实验中所选用的其他抗生素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临床治疗中,头孢巴坦/舒巴坦的有效率达93.75%。结论 开胸术后并发下呼吸道、胸腔感染的患者中,头孢巴坦/舒巴坦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ORCH感染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68例习惯性流产妇女与TORCH感染的关系(观察组),并与同期正常妊娠的孕妇60例对照(对照组)。结果:68例习惯性流产妇女检测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Ⅰ、Ⅱ型病毒(优生5项)的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76%(8/68)、1.46%(1/68)、5.58%(4/68)、5.58%(4/68)、5.58%(4/68),总检出率30.88%;60例对照组相应5项病毒检出率分别为0%、0%、3.33%(2/60)、1.67%(1/60)、0%,总检出率5.00%。结论;TORCH感染是习惯性流产的病因之一,习惯性流产患者有必要检测优生5项指标,并予以相应治疗后再妊娠为佳。  相似文献   

8.
刘名军 《现代保健》2011,(19):40-41
目的探索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治疗组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12.5mg,2次/d,加胺碘酮0.2g,1次/d,均需饭后服用;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0.2g,3次/d,饭后服用,5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需检查血常规、血压、肝和肾功能以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两者均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3.1%和94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位受体阻滞剂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症状缓解,联合用药组比单用胺碘酮组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死亡与存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死亡23例,病死率为27.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血浆白蛋白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3、0.72、4.29、0.94、1.58,P<0.01或<0.05).结论 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和SLEDAI评分增高是影响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增加尿量和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分析深圳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多种常用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的药敏和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和E-test药敏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药敏和耐药性。结果 MIC范围:甲硝唑0.54~>32μg/m1;阿莫西林0.28~>32μg/m1;克拉霉素<0.016~1.2μg/m1;耐药情况:65%(E-test法)对甲硝唑耐药,37.5%对阿莫西林耐药,克拉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深圳地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而对克拉霉素无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泼尼松龙冲击和常规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系统损害的近期疗效。方法147例伴有血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分别采用甲泼尼松龙冲击(试验组)和常规剂量强的松(对照组)治疗,治疗后第10天根据血常规结果判断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血红蛋白34.8%和14.0%,白细胞76.7%和63.0%,血小板66.7%和27.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近期疗效看,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起效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成年女性患者月经及相关情况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住入院的72例SLE成年女性患者,选取同期来自本院体检中心60例健康成年女性作为对照,比较SLE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月经、绝经、生育史等情况,评估SLE疾病活动指数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对女性月经情况的影响.结果 在入选的72例SLE成年女性患者中,75.00%(54/72)出现月经异常,SLE患者中绝经年龄较健康对照者提前(t=3.477,P<0.05).已婚的SLE患者中流产或异常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者(χ2=6.610,P<0.05).与无月经异常表现的SLE患者相比,有月经异常表现的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相对较高(t=2.451,P<0.05)、糖皮质激素服用剂量(mg/d)相对较大(t=2.086,P<0.05),在SLE发病年龄、病程、初潮年龄、体重指数方面无差异(t值分别为0.418、1.692、1.622、0.289,均P>0.05).结论 SLE患者中月经异常、流产或异常产比例较高,绝经年龄提前,有月经异常的SLE患者病情活动度相对高,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平均剂量较大,医护人员需关注SLE患者的月经及相关情况的变化,对SLE患者提供更适宜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SLE成年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可溶性DcR3(Decoy receptor3)水平表达及与治疗药物的关系。方法:收集SLE患者51例,健康对照组19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判SLE疾病活动性,分析SLE治疗方案中主要用药(泼尼松、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羟氯喹、白芍总苷)与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及SLEDAI的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42,P<0.05),而且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373,P<0.01),SLE治疗方案中使用泼尼松组DcR3浓度比未使用组显著升高(P<0.05),而使用羟氯喹组却显著降低,此外使用泼尼松、环磷酰胺组比不使用组有较高SLEDAI积分。结论:血清可溶性DcR3在SLE中高表达,与SLEDAI呈正相关,治疗药物对血清DCR3浓度影响不明显,可以作为SLE诊断和评判疾病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狼疮性肾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研究分析狼疮性肾炎(LN)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住院治疗的LN109例,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结果 LN医院感染部位常见于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和消化道,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LN医院感染率为60.6%,病情恶化的13例12例并发感染,其中6例直接死于严重感染;LN临床活动病理类型呈Ⅲ、Ⅳ型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尿蛋白、血白蛋白和肾功能与医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SLE患者为SLE组,42例慢性肾炎患者为慢性肾炎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分析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补体C3水平的相关性,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肾损害的关系.结果 SLE组维生素D水平为(13.3±6.2) μg/L,显著低于慢性肾炎组的(21.4±9.7) μg/L和对照组的(20.8±9.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合并狼疮肾炎(LN)患者维生素D水平为(9.8±6.1) μg/L,显著低于SLE组未合并LN患者的(15.9±7.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712、-0.682、-0.769,P<0.0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608,P< 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病情活动度及肾损害明显相关,维生素D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积器官损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积器官损害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份SLE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CC/ACR损害指数评估其累积器官损害并分析评价其影响因素。结果:累积器官损害同首诊时间、合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复发次数及补体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及皮质粝固醇激素累积剂量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累积器官损害是评价SLE病情的指标之一,其发生、发展受多因素相互作用。应早期治疗并连续观察实验室指标尤其是血清补体水平,激素治疗的同时若合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可延缓器官发展至终末期损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同济医院1986年1月~1990年12月收治的163例次SLE病人,医院感染的平均发病率为49.69%。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11%),其次是泌尿道、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及血液感染。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真菌(54.39%),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及结核菌等。将导致SLE发生医院感染的众多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狼疮性肾炎、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等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抗核小体抗体,将抗核小体抗体与疾病活动度(以SLEDAI评价)、抗双链DNA抗体、补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抗核小体抗体在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9.5%)中为阳性,抗核小体抗体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水平和血沉有相关性。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敏感性较高,是了解狼疮活动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