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失稳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失稳颈椎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目的:深入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为失稳颈椎的固定治疗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信息.方法:对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失稳颈椎的生物力学、形态学、临床随访试验以及对颈椎肿瘤所致颈椎失稳的固定作用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失稳颈椎固定作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无论从生物力学及形态学,还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都显示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治疗颈椎失稳可靠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椎牵引机联合中频治疗仪对颈椎病患者颈椎肌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拔罐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观察组给予中频治疗仪联合颈椎牵引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肌力及颈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1,P=0.003);治疗前,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积分为(3.21±0.72)分,对照组为(3.15±0.7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0,P=0.720);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活动度积分为(1.87±0.38)分,低于对照组的(2.13±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04)。结论颈椎牵引机联合中频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提高颈椎肌力,改善颈椎活动度,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如何正确评价颈椎曲率是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Ishihara法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和颈椎(C2~7)夹角较多.目的通过应用Ishihara指数法与C2-7夹角法测量颈椎曲率,研究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2-07/2003-07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方法对63名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射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患者CCI和颈椎夹角.②CCI与颈椎夹角及年龄的关系.次要结局①CCI与颈椎夹角回归方程.②不同性别CCI及颈椎夹角的比较.结果CCI(Ishihara法)平均为10.1(SD,11.6),颈椎(C2~7)夹角平均为17.5°(SD,13.5),两种方法明显相关(P<0.01).两种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CCI(Ishihara法)与颈椎(C2~7)夹角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颈椎侧块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颈椎侧块钢板治疗 5 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神经、血管并发症。通过 4~ 36个月的随访 ,颈椎侧块钢板对颈椎固定牢靠 ,无螺钉松脱及钢板断裂现象 ,同时对颈椎滑脱有良好的复位作用。全部达到骨性愈合 ,脊髓功能除 5例按Frankle分级为A级者术后 3个月无明显改善外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颈椎侧块钢板适用于需要后路减压的颈椎骨折、脱位 ,对其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本方法还具有短节段固定 ,术后仅需轻便外固定 ,可早期活动等优点。该手术有一定风险 ,因此要求术者技术熟练 ,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状况,运用颈椎运动疗法,观察其对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治疗效果。[方法]在958份有效问卷中有730名颈椎亚健康大学生,从中自愿招募颈椎亚健康状态志愿者43名(最终有效36名),指导其做颈椎运动操,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周期为30d,每天早晚各做1次,实验前后对受试者的颈椎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36名志愿者颈椎亚健康评分在实验前后发生改变,采用秩和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运动疗法干预颈椎亚健康状态疗效确切,对颈椎病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如何正确评价颈椎曲率是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Ishihara法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和颈椎(C2-7)夹角较多。目的:通过应用Ishihara指数法与C2-7,夹角法测量颈椎曲率,研究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2—07/2003—07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方法:对63名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射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患者CCI和颈椎夹角。②CCI与颈椎夹角及年龄的关系。次要结局:①CCI与颈椎夹角回归方程。②不同性别CCI及颈椎夹角的比较。结果:CCI(Ishihara法)平均为10.1(SD,11.6),颈椎(C2-7)夹角平均为17.5&;#176;(SD,13.5),两种方法明显相关(P&;lt;0.01)。两种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CCI(Ishihara法)与颈椎(C2-7)夹角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关节松动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 该方法与传统的颈椎牵引加手法复位对照观察。结果:该法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疗法,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该法是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十年来,脊柱外科的诊断、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过去许多不可治愈的疾病今天也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颈椎前路、颈椎后路手术成为临床治疗颈椎疾患的最基本的术式。头颈部制动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但颈椎术后是否使用颈椎枕说法不一。台湾的教科书没有提及颈椎术后病人是否可以使用颈椎枕,目前使用的全国统编的护理本科生教材这样写到:颈椎手术后“颈部保持稳定舒适位,头两侧垫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使用一种竹制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使用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48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43例,无明显改善5例,治疗前颈曲值测定为(2.61±1.43)mm,治疗后为(9.07±2.31)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熊国才 《现代康复》1999,3(12):1503-150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关节松动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颈椎牵引加手法复位对照观察。结果;该法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疗法.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该法是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相似文献   

13.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me locking plate,CSLP)在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伴颈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骨折合并颈髓损伤,5例颈椎脱位复位失败,3例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4例陈旧性颈椎脱位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患者行颈椎前后路同期减压,前路植骨,CSLP内固定。结果 本组25例患者经6—3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诊,植骨块在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等并发症。颈椎生理曲度良好,颈椎稳定性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对于某些复杂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效果均不令人满意,采用颈椎前后路同期联合减压可以一次性彻底解除脊髓前后方受压,对于由此而引起的颈椎不稳,可采用颈椎前路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来解除,CSLP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其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融合率高、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手术适应证为: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椎板骨折;颈椎脱位复位失败;陈旧性颈椎脱位;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5.
颈椎损伤患者用颈椎外固定架固定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JG-1型三维颈椎外固定架由浙江省金华市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颈椎外固定架通过前后2根支撑杠,连接胸廓上的背心夹,头环固定于头颅而起到固定及牵引的作用。适用于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固定及牵引。本院骨科1998年8月至2003年4月,将颈椎外固定架用于不稳定型颈椎损伤患者的固定,配合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外固定架固定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已广泛应用,但因手术对颈椎后路稳定结构特别是棘突韧带复合体有很大的破坏,术后易出现颈椎不稳。1998年3月~2001年6月我院对2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施行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颈椎曲度的特点及颈椎曲度与脊柱侧弯角度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Cobb角和颈椎夹角,在正位片上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弯Cobb角、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相关性。结果 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Cobb角(27.9±16.9)°,颈椎矢状面Cobb角(-3.7±16.0)°,颈椎夹角(-2.0±16.6)°。颈椎Cobb角异常者占69.89%,颈椎夹角异常者占67.74%,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10)。颈椎Cobb角与颈椎夹角呈正相关(r=0.935,P=0.000);颈椎侧弯Cobb角与颈椎Cobb角及颈椎夹角呈弱正相关(r=0.246,P=0.018;r=0.215,P=0.039)。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颈椎矢状面曲度异常者占有较高的比例,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大小与脊柱侧弯角度的大小无确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创编一套简易颈椎保健操,观察其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颈部不适伴有颈椎活动度下降或者颈部疼痛的大学生志愿者132名,练习简易颈椎操8周,坚持下来111名。锻炼前后分别评定颈椎活动度和颈部疼痛分级。结果:锻炼后颈椎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度较锻炼前增加,颈部疼痛评分较锻炼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简易颈椎保健操能增加颈椎活动度,减轻颈部疼痛,对颈椎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旭  李跃  李中华 《中国疗养医学》2013,(11):1015-1015
目的探讨过屈过伸功能位摄片在诊断颈椎不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2例经临床检查疑有颈椎不稳,而常规颈椎正侧位片椎体序列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加以过屈、过伸侧位片检查,观察颈椎椎体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结果过屈位颈椎椎体前移者29例,后移者7例;过伸位颈椎椎体后移者32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2-3和C3-4。结论过屈过伸功能位片对隐性颈椎失稳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1958年Smith和Robison首次介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以来,该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外科。但植骨块滑脱、塌陷、植骨不融合及颈椎反曲畸形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具有术中即刻稳定、植骨块融合率高、术后外固定简便、能早期活动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被重视。我科于1997~2000年,应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脱位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