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9眼)因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入院患者,术前1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放液、硅油眼内注入术,术中及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9眼(100%),7眼保持术前视力,2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并能有效保存及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氟丙烷(perflutren,C3F8)球内注射联合经巩膜直视下冷凝治疗上方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眼)上方巨大裂孔性RD患者,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冷凝裂孔并进行外加压,玻璃体腔注入C3F8,并根据RD的具体情况进行环扎、放液。结果:21眼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眼二次手术后复位成功,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C3F8球内注射联合经巩膜直视下冷凝治疗上方巨大裂孔性RD,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眼)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0.8 mL C3F8,3 d后行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观察玻璃体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C3F8后29眼眼压均得到不同程度回升,眼前节炎症减轻,注气后3 d内共有23眼脉络膜复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25眼,占86.2%,3眼通过二次手术达到视网膜复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为2.14 ± 0.39?1.58 ± 0.57?1.23 ± 0.59,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RRD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包括B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巩膜外显微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2003年1月本院的17例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巩膜电凝针排出视网膜下液,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标记器精确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巩膜外冷凝,放射状或平行角膜缘硅胶垫压,联合玻璃体腔内空气注入。术后随访6~15个月。结果 出院时视网膜均解剖复位,术后1个月1例因玻璃体积血机化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切、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13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2行以上者占9例,提高1~2行者占4例,3只眼视力无改变。结论 对于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精确定位视网膜裂孔,巩膜外硅胶垫压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38例(39眼)行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术后并发症和视力.结果:视网膜复位37眼(94.9%),术后视力提高31眼(79.2%),不变7眼(17.9%),下降1眼(2.6%),术后1眼发生葡萄膜炎,硅海绵暴露1眼.结论: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CH)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23 G玻璃体切割术和激光凝固和(或)冷冻疗法治疗15例(15眼)由RCH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6例(6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7 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注射组),9例(9眼)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未注射组)。记录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结果以及全身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未注射组中,7眼视网膜平复、肿瘤消退,1眼出现新的RCH,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注射组中,5眼术后视网膜平复、肿瘤消退,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 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RCH引起的严重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次数。根据FFA的结果行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最小量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均行不放液的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观察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9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成功率90.45%;视力提高19眼,提高率90.45%。结论: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简单可靠且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 结论 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安阳市眼科医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单眼发病,年龄7~46岁,平均20.0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FFA)。依据Shields所述分期标准,将15只眼进行分期。1期1只眼占0.5%;2期12只眼占80.0%;3期2只眼占13.3%,其中1、2期13只眼接受视网膜激光治疗,激光治疗2次者1只眼,2次以上者13只眼,激光治疗间隔时间1.5~3个月。3期2只眼行激光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1、2期Coats病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3只眼,治疗后视力提高明显,恢复2行以上,末次视网膜激光治疗后3个月行FFA检查:渗漏停止,渗出吸收。激光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的2只3期Coats病眼最终视网膜脱离复位,病情控制,但视力无提高。结论 Coats病多发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单眼发病,最本质特征是微血管异常扩张,伴有黄白色脂质渗出,严重者视网膜脱离,对视力损害严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晚期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方法晚期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左眼视力眼前手动.上睑鼻侧葡萄酒色斑痣2cm×3cm,鼻上象限球结膜及巩膜浅层血管纡曲扩张,浆液性视网膜全脱离,内斜约10°.眼压24mmHg.B超示玻璃体轻度混浊,广泛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层广泛增厚.视网膜电图ERG熄灭型.局麻下行后巩膜冷凝术,联合巩膜外放液术及睫状体冷冻术.结果术后5个月,患者左眼视力提高至0.3,眼压15mmHg,视网膜全部复位.ERG强光刺激b波出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符合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随诊6年余,视力提高至0.8,眼压正常,视网膜复位.ERG检查基本正常.结论颜面小血管瘤是诊断Sturge-Weber综合征的重要线索,采用后巩膜冷凝、巩膜外放液及睫状体冷冻适当、有效的手术,使视网膜复位而获得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7.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has been used in treating peripheral retinal capillary hemangioma (RCH)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von Hippel-Lindau (VHL) disease with three large peripheral RCHs, treated with PDT and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injection (IVB), who developed persistent bullous exudative retinal detachment (RD) despite significant tumor regression. The patient is a sporadic case of VHL disease, with a de novo nonsense mutation in codon 161 with C → T transition at nucleotide position 694 of the VHL gene. Multiple RCHs were noted in both eyes. Four small RCHs were found in the left eye and were treated with laser photocoagulation. Three large RCHs in the peripheral retina of the right eye were complicated with cystoid macular edema and subretinal fluid accumulation. The RCHs were treated with PDT combined with IVB, and bullous exudative RD developed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treatment. Three months after PDT, the tumors had regressed significantly, but exudative RD persisted, despite multiple IVB and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jection (IVTA). External drainage with sclera buckling, IVB, and IVTA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tina attached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DT in the treatment of RCHs and its possible co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 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 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对103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0.02视力70眼(67.96%),≥0.02视力33眼(32.04%);其中黄斑裂孔21眼(伴PVR-C2以上 12眼)、巨大裂孔11眼、其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C2级以上71眼(其中 C2级15眼、C3级12眼、D1级13眼、D2级13眼、D3级18眼).发病至手术时间:≤14 d 8眼,15~30 d 10眼,1~3个月37眼,3~6个月24眼,≥6个月24眼.采用常规睫状体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根据情况联合进行了晶体切除、巩膜外环扎、视网膜切开、视网膜切除、视网膜下膜取除等操作;82眼行C3F8填充,21眼行硅油填充.随访3~18个月.结果视网膜复位99眼,4眼复位失败;视力提高73眼(70.87%),矫正视力<0.02,35眼(33.98%),≥0.02,68眼(66.02%),其中0.02~0.08,18眼、0.1~0.4, 39眼、0.5~0.9,10眼、≥1.0,1眼.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后结果;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视网膜下注射方法. 方法: 利用自制玻璃微穿刺针系统,在猴视网膜黄斑区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 猕猴30只(30眼),其中,15只眼在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的前1 d接受黄斑周围激光光凝. 结果: 30只眼中,29只眼的视网膜下注射为一次成功. 1只在预先的BSS注射时形成视网膜内界膜隆起,重复穿刺成功. 2只黄斑周围进行过激光光凝眼(2/15),发生黄斑中心凹破裂. 术中无严重的视网膜出血,未发生脉络膜损伤. 术后观察3~42 d,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 自制的玻璃微穿刺针视网膜下注射系统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可控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