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快速制备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采用雄性昆明种小鼠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10 mg·kg–1),以地尔硫卓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作用。采用心电图检测仪监测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何首乌中分离得到的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在10 mg·kg–1剂量下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降低血清cTn-T、CK-MB水平,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状态。结论 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显示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虎杖的抗补体活性蒽醌类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路路  卢燕  程志红  陈道峰 《中草药》2013,44(18):2502-2507
目的 研究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中的抗补体活性蒽醌类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溶血试验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并利用补体缺失血清鉴定主要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结果 从虎杖醋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蒽醌类和3个其他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大黄酚(2)、大黄素-8-甲醚(3)、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5)、大黄酸(6)、迷人醇(7)、6-羟基芦荟大黄素(8)、xanthorin(9)、isorhodoptilometrin(10)、2, 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11)、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12)和5, 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13)。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蓼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是首次从虎杖中发现的茜草素型蒽醌;化合物39对补体系统的经典和旁路途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以化合物7的活性最显著 [CH50=(6±2)μg/mL;AP50=(50±5)μg/mL]。靶点研究表明,化合物4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及C9组分;化合物7作用于C1q、C2、C4及C9组分。结论 蒽醌类化合物是虎杖的主要抗补体活性成分,迷人醇活性强、靶点明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DM-8型大孔吸附树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何首乌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6′-棕榈酸酯(1)、顺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2)、反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3)、儿茶素(4)、表儿茶素(5)和 (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α-L-鼠李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何首乌辛素。化合物23均为首次从何首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选制何首乌的β-环糊精(β-CD)辅助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转移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β-CD用量、料液比、提取次数及时间对制首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5 min,15%~25%A;5~12 min,25%~30%A;12~15 min,30%~60%A;15~20 min,60%A;20~25 min,60%~75%A;25~31 min,75%~77%A),检测波长320(二苯乙烯苷),254 nm(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β-CD加入量10%,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转移率分别为90.19%,8.39%,0.76%。 结论: 与传统水提法相比,β-CD辅助提取法能显著提高活性成分转移率。  相似文献   

5.
张旻  王琪  许静  陈涛  孙伟  张存莉  冯世秀 《中草药》2014,45(8):1047-1051
目的 对黑刺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MCI Gel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黑刺菝葜7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荟大黄素(1)、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2)、1, 3, 6, 8-四羟基蒽醌(3)、大黄素(4)、8-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5)、大黄酚(6)、多花二醌A(7)、多花二醌C(8)、24-乙基胆甾- 4-烯-3, 6-二酮(9)、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10)、(22E, 24R)-24-甲基-5α-胆甾-7, 22-二烯-3β, 5, 6β-三醇(11)、missourin(12)、齐墩果酸(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513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以胆红素外排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P3为靶点的何首乌中潜在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选方法,并评价相关化合物的肝毒性大小。方法 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对何首乌中的主要单体成分进行高通量筛选,以MRP2、MRP3转运体底物胆红素为参考对象,将48个目标单体与MRP2、MRP3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实现虚拟筛选;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法考察目标单体对肝细胞HepaRG的毒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目标单体对HepaRG细胞外排转运体MRP2、MRP3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MRP2对接结果显示,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反式二苯乙烯苷高于底物胆红素与MRP2对接打分值的80%;MRP3对接结果显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及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高于底物胆红素与MRP3对接打分值的80%,因此上述单体可被初步推测为潜在肝毒性成分。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37 μg·mL–1]和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IC50为6.96 μg·mL–1)表现出较明显的肝细胞毒性,并可显著影响外排转运体MRP2、MRP3 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建立的以MRP2、MRP3为靶点的分子对接法初步筛选得到了何首乌中潜在的肝毒性成分,并对其毒性大小进行了评价,为何首乌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郭昌洪  许京  王瑞海  苗青  严光俊  杨诗龙  刘丽梅 《中草药》2019,50(21):5342-5345
目的 建立网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中6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Agilent Extend-C18(250 mm×4.6 mm,5 μm),254 nm波长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进样量5 μL。结果 对照品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β-D-吡喃葡萄糖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208~3 120、22.40~336.35、178.9~2 908.8、16.7~250.8、104.4~1 566.0、45.2~677.7 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6%、97.10%、98.78%、97.38%、102.48%和95.51%。16批网果酸模中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β-D-吡喃葡萄糖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6~7.1、0~2.7、1.0~6.5、0.1~0.6、0.7~4.3、0.1~0.4 mg/g;对比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期、不同地块样品含量,2年生网果酸模初春或夏末初秋采集,6个成分含量总和较高,为12.2 mg/g。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网果酸模中6个成分含量,确定了网果酸模的采收年限和季节,为网果酸模药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评价大黄素甲醚潜在肝毒性风险。实验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以表观抑制常数K_i为评价指标,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启动Ⅱ相代谢反应,考察大黄素甲醚原型成分的抑制作用,启动Ⅰ,Ⅱ相代谢反应,考察代谢产物及原型成分的综合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仅启动Ⅱ相反应时,大黄素甲醚以原型形式直接作用于UGT1A1酶,表现为弱抑制,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同时启动Ⅰ,Ⅱ相反应时,大黄素甲醚对UGT1A1酶的抑制作用变为强抑制,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提示大黄素甲醚存在Ⅰ,Ⅱ相代谢过程,并且其代谢产物大黄素葡萄糖苷结合物及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化物对UGT1A1酶抑制作用较强。该研究所得结果初步证明大黄素甲醚原型对UGT1A1无明显抑制作用,经由Ⅰ,Ⅱ相代谢后抑制作用增强,推测其代谢产物为引发肝毒性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单菌与混合菌对大黄素进行微生物转化的比较研究,为提高中药材中大黄素微生物转化产率提供一种选择。方法 采用58株单菌、26组混合菌进行大黄素固态生物转化,固态转化条件为温度28°C,时间5天,水分80%。采用HPLC对大黄素不同单菌和混合菌下的转化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对大黄素转化率高,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高的菌株与混合菌。结果 在筛选的58株菌株、26组混合菌中,YIM321801固态转化大黄素的转化率为30.7%,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22.8%;YIM3088固态转化大黄素的转化率为21.1%,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0.8%;而混合菌YIM321801:YIM3088固态转化大黄素,转化率达到60.1%;ω-羟基大黄素的生成率为32.9%。结论 本研究发现混合菌YIM321801(青霉属Penicillium):YIM3088(台湾根霉Rhizopus formosensis)对大黄素转化率最显著,比单菌转化更有优势,为大黄素混合菌转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丽  龚燚婷  许铭珊  杨乐  陈建波  董玲 《中草药》2020,51(22):5705-5713
目的 研究大黄炭炮制过程颜色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规律,为建立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大黄炭炮制过程控制方法和终点判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制备大黄炭样品,以大黄炭炮制的经验判断为依据,利用视觉分析仪与紫外-可见光谱仪量化大黄炭不同炮制条件的粉末和饮片颜色。同时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评价大黄炭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大黄炭炮制过程样品颜色量化值与特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大黄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大,样品表观颜色由淡黄棕色逐渐加深至焦黑色,样品饮片和粉末的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之间高度相关。HPLC指纹图谱上26个特征峰的面积与色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随炭化程度加深而含量递减的5个结合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2个番泻苷类成分(番泻苷A、番泻苷B)与色度值呈线性相关关系,含量先增后减的5个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和5-羟甲基糠醛(5-HMF)与色度值呈二次相关关系。结论 大黄炭炮制过程中的颜色主观判断与量化检测的分析结果一致,颜色量化值与14种已知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推断颜色量化值可作为大黄炭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终点判定指标,以提高大黄炭饮片的质量水平及其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黑木耳提取液的除杂工艺.方法:采用ZTC1 1天然澄清荆法,以多糖保留率、干膏率、澄清度及色泽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筛选除杂工艺.结果:黑木耳提取液除杂工艺为:ZTC1 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量为6%(V/V),浓缩比为1:60,反应温度20℃,搅拌速度为200r/min.结论:筛选的除杂工艺合理可行,可为黑木耳提取液提供一种新的除杂工艺.  相似文献   

12.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爱萍  徐小薇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765-1769
 目的介绍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外有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OATP1B1存在遗传多态性,且不同等位基因所表达的OATP1B1的转运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会对多种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产生影响;OATP1B1还与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有关。结论基于OATP1B1对药物体内过程的重要作用,关注OATP1B1遗传多态性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及其与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47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分期辨证与病因病机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7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证候学分期调查,总结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分期辨证模式,使其辨证论治根据符合临床实际。方法:参考卫生部甲型HINI流感诊疗方案为诊断标准,选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5月-2010年3月期间住院隔离并确诊的患者47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72例,分别按照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的各自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期相关证素等对346例轻症以及126例重症患者的发病年龄,体重,住院天数,发热情况(包括发病中最高体温,发热持续时间以及治疗-体温正常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47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表证期表达频数超过50%的症状、体征有:发热90.46%,疲乏68.21%,咳嗽50.29%,咽充血72.83%,扁桃体肿大83.53%等;里证期表达频数超过50%的症状、体征有:发热100%、咳嗽100%、小便黄100%、口渴100%、胸痛76.98%、咽痛81.75%等;恢复期相对高频的有:疲乏30.29%、纳差17.58%、脘痞17.58%、小便黄17.16%、咳嗽11.23%等。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表证期以风热袭表、正气受损为特点,里证期类似于"风温病"的"热郁胸膈证"和"邪热壅肺证"的组合,恢复期以正气受损(气虚、阴虚、阳虚)、余邪未净为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ZTC 1+1用于养阴清肺糖浆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姣  孙泽沾  康勇 《中草药》2011,42(3):478-483
目的优化养阴清肺糖浆的生产工艺,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提高药液的澄清度。方法采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ZTC 1+1对养阴清肺糖浆原药水提液进行絮凝处理,以有效成分甘草酸保留率和药液浊度为衡量指标,考察絮凝剂用量、絮凝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将絮凝后的药液离心处理,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絮凝提纯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30℃,ZTC 1+1用量0.6 g/L,快搅速度450 r/min,快搅时间2 min,慢搅速度50 r/min,慢搅时间10 min,絮凝后的药液再在转速3 000 r/min下离心20 min,此时甘草酸保留率为84%,药液浊度只有1.3 NTU。结论 ZTC 1+1用于养阴清肺糖浆原药水提液的絮凝提纯效果明显优于醇沉法,絮凝法可以替代醇沉法用于养阴清肺糖浆水提液的提纯。  相似文献   

15.
ZTC1+1天然澄清剂在化积膜制备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祖平  何薇  穆树仁 《中草药》2000,31(7):514-516
向化积膜提取液中加入不同量的ZTC1+1澄清剂,鉴别了上清液的主要成分当归,黄柏,测定了上清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并与醇沉工艺和未处理的药液进行了比较,筛选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防治优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有高致病性甲型H1N1病毒的流行性感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防控形势相当严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流感蔓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惠民 《中草药》1999,30(7):510-511
采用ZTC1+1天然澄清剂ZTC-Ⅲ型处理蚁宝口服液的浓缩药液,解决了成品的澄明度问题。TCL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检测表明,该处理方法对成品质量无影响。该处理方法有别于ZTC-Ⅲ的使用说明,拓展了ZTC-Ⅲ。  相似文献   

18.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人群普遍易感的新型流感,由于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致使人们“谈甲色变”。但是,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甲型H1N1流感完全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证候学特点,阐述其病因病机,总结出符合临床实际的分期辨证模式。方法以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308例,分别按照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的各自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期相关证素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表证期相对高频的症状、体征有:发热90.25%,疲乏69.16%,咳嗽49.35%,恶寒43.83%,咽痒咽痛43.83%,头晕头痛33.12%,白痰32.14%,流涕29.87%等,咽充血72.08%,扁桃体肿大83.77%。(2)里证期的相对高频的症状、体征有:发热、咳嗽、小便黄、口渴等为100%,心烦、咽痛等为85.71%,纳差、脘痞、疲乏、扁桃体肿大等为71.43%。(3)恢复期相对高频的症状、体征有:疲乏30.52%,纳差、脘痞17.82%,小便黄17.53%,咳嗽10.39%,咽充血15.26%。(4)主要证素特点是,表证期以风热(100%)、气虚(69.16%)和痰湿(46.75%)为主,里证期以郁火(100%)、气虚(71.43%)和痰湿(71.43%)为主,恢复期以正气受损(气虚、阴虚、阳虚)、余邪未净为病机特点。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表证期以风热袭表、阳气郁滞为特点,里证期类似于"风温病"的"热郁胸膈证"和"邪热壅肺证"的组合,恢复期以正气受损(气虚、阴虚、阳虚)、余邪未净为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SICAM-1、 SVCAM-1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各44患者,对照组服用冠心病的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每次2粒,一日3次,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SICAM-1、 SV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也缩短,患者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SICAM-1 SVCAM-1明显下降.结论:麝香保心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