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快速制备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采用雄性昆明种小鼠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10 mg·kg–1),以地尔硫卓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作用。采用心电图检测仪监测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T (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何首乌中分离得到的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在10 mg·kg–1剂量下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降低血清cTn-T、CK-MB水平,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状态。结论: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显示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人肝细胞HepaRG构建的2D、3D细胞培养模型和大鼠体内重复给药体系开展彗星实验,探讨不同模型对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单蒽酮处理24、48、144 h后,采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程度。25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组及单蒽酮6.5、65、650 mg·kg-1组,每组5只。对照组和单蒽酮各剂量组大鼠连续14 d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5 mL·kg-1,阳性对照组大鼠连续3d灌胃给予EMS。末次给药3 h后麻醉取血及肝组织用于彗星实验。结果: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 μg·mL-1及以下时对2D培养的HepaRG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而当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 μg·mL-1时,在3D模型中培养的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live尾矩(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体内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单蒽酮650 mg·kg1组大鼠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T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效应趋势;而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有核细胞的尾DNA含量及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蒽酮经3D培养模型代谢后存在肝细胞毒性,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程度强于外周血细胞,推断其毒性与单蒽酮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肠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8抑制潜能,这种抑制作用被推测是导致他克莫司与酚酸(MPA)相互作用的潜在原因。方法重组的肠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8用来作为酶源,4-甲基伞形酮(4-MU)用来作为非特异性底物。结果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对肠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8的抑制作用更趋向于竞争性抑制型的抑制类型,并且抑制剂常数Ki被确定为6.1uM。结论他克莫司对肠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8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解释他克莫司与酚酸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抑制剂对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姜黄素和钙感光蛋白C)与LS174T细胞共孵育1 h后裂解细胞,获得的细胞S9成分与木犀草素进行体外孵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孵育液中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处理后的LS174T细胞中UGT1A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木犀草素与经蛋白激酶抑制剂处理后的细胞共孵育,其葡萄糖醛酸结合受到抑制。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均表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UGT1A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可抑制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而这种抑制作用是间接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很可能通过调控UGTs磷酸化修饰而改变UGTs活性进而导致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减少。  相似文献   

5.
辛红  徐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3):428-43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是一种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不仅介导了大量临床药物、非药外源物的代谢清除,同时还在维系机体内源性物质代谢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UGT1A1表达/功能的改变不仅会引起药物/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还可导致内源性物质的代谢紊乱,引发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及肝损伤等毒副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临床药物及中药成分等外源物可调控UGT1A1的活性。该文结合国内外在药物代谢及毒理学相关领域新近研究进展,综述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如黄酮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类等)对UGT1A1表达调控及活性作用,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对UGT1A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中药化学成分对UGT1A1酶的诱导作用。该文能够为UGT1A1介导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深入的理解和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未来指导临床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和选择性的测定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9活性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UPLC—ESI—MS)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种属uGT1A9活性差异。方法:选用AcquityUPLCBEHC18柱(50mm×2.1mm,1.7μm),以乙腈(B)-0.5%醋酸(A)系统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1梯度洗脱,采用UPLC-MS—ESI选择离子监测法测定人及动物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UGT1A9探针底物异丙酚及其Ⅱ相代谢产物异丙酚葡萄糖醛酸苷(propofol glucuronide,PG)和内标(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测定UGTlA9的活性。内标,异丙酚及PG的选择离子分别是:m/z152.2.[M+H]+、m/z177.3和m/z377.3,【M+Na]+。结果: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PG浓度在0.2—12.8μg 2·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小于3%,准确度(RME)在-3.46%.3.03%之间,回收率为96.5%-98.6%。UGT1A9活性的种属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异丙酚在人、小鼠、家兔和羊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葡萄苷酸化反应动力学表现为底物抑制方程,而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酶催化动力学符合米曼氏动力学方程。异丙酚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一葡萄苷酸化的内在清除率(CLint)大小为小鼠〉大鼠(CLint1+CLint2)〉羊〉家免〉人〉大鼠。结论:UPLC—MS—ESI法快速、灵敏、选择性好.UGTIA9活性和种属差异研究表明,大鼠肝微粒体中异丙酚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式与人不同,而小鼠、兔、羊肝微粒体中异丙酚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的内在清除率均远高于人。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3)
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黄连等)对伊立替康(CPT-11)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结直肠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雌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姜泻心汤组。生姜泻心汤组灌胃生姜泻心汤,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检测腹泻指数、直肠病理形态,测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白介素-15(IL-15)含有量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表达。结果生姜泻心汤组腹泻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这可能与显著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提高血清IL-15的含有量和UGT1A1的表达有关。结论生姜泻心汤对AOM/DSS诱导结直肠癌小鼠由伊立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药用辅料聚乙二醇400(PEG400)对黄芩苷及其主代谢物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B6G)胆汁排泄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黄芩苷+水组与黄芩苷+PEG400组,利用10%水合氯醛(剂量4 mL·kg-1)腹腔注射诱导麻醉,制作大鼠胆管插管模型,待大鼠完全清醒后,以168 mg·kg-1剂量的黄芩苷分别给大鼠灌胃相应的黄芩苷水溶液和黄芩苷PEG400溶液,收集给药后0~12 h的胆汁,使用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段药物经胆汁排泄的浓度,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9 min,90%~27%B;9~10 min,27%~90%B;10~12 min,90%B),流速0.3 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利用体外孵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研究PEG400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8和UGT1A9活性及二者在大鼠肝脏中表达的影响。结果:与黄芩苷+水组相比,黄芩苷+PEG400组大鼠12 h内胆汁中黄芩苷及其主代谢物B6G的累积排泄量分别增加了1.8,2.1倍;PEG400分别使UGT1A8与UGT1A9的酶活性提高了2.0,1.5倍,使肝脏中UGT1A8与UGT1A9的质量分数提高了2.2,1.3倍。结论:PEG400可通过提高UGT1A8与UGT1A9的活性和表达来显著增加黄芩苷及其主代谢物B6G的胆汁排泄,且对B6G胆汁排泄的促进作用大于原形药物黄芩苷,可为PEG400的临床合理应用及黄芩苷等黄酮类药物新剂型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药在世界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记载的10种大毒中药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人体服用此类药物后,在肝脏药物代谢酶的介导下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代谢酶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机体器官的损伤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毒中药的不良反应和肝脏代谢酶研究极为重要。本文将10种大毒中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为大毒中药的研究和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残黄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残留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残黄片(CHP)组和熊去氧胆酸片(UDCA)组,ANIT灌胃复制黄疸模型,相应药物干预后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检测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残黄片的治疗作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FXR,UGT1A1,MRP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HP能显著降低由ANIT引起的大鼠血清TBIL,TBA,ALT,AST,ALP的升高,抑制肝脏病理学改变,退黄作用优于UDCA。与正常组比较,ANIT造模后显著抑制大鼠肝组织FXR,UGT1A1,MRP2的mRNA水平(P0.01)。与模型组比较,CHP和UDCA干预后均显著提升了各蛋白目的基因mRNA水平(P0.01),在提升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的mRNA水平上CHP优于UDCA(P0.01)。在影响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ANIT造模使大鼠FXR表达明显升高(P0.05),CHP干预有促进FXR表达的趋势,而UDCA未见有促进趋势,但二者无显著差异。在促进胆红素代谢和胆汁排泄方面,ANIT造模使得UGT1A1,MRP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CHP治疗后显著提高了UGT1A1和MRP2蛋白的表达(P0.01)。在提高胆红素与胆汁酸外排蛋白MRP2的表达上CHP优于UDCA(P0.01)。结论:CHP退黄作用机制与激活肝脏FXR mRNA的表达,促进胆红素代谢酶UGT1A1和胆汁酸转运体MR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肝脏对游离胆红素的代谢并促进胆汁酸排出肝脏,缓解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复方龙脷胶囊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甲醚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分别为乙腈-水(15∶85)、甲醇-水(95∶5),流速1.0 mL· 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38,254 nm,柱温25℃.结果:栀子苷、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4932~2.9592μg(r=0.9995)和0.0634~0.3804 μg(r=1.0000)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101.3%,RSD分别为1.9%,1.7%.结论: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龙脷胶囊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何首乌和首乌藤分别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和藤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为传统药用植物,且在我国分布广泛。然而,近年来关于何首乌及首乌藤所引起的肝损伤风险已经引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高度关注。目前,何首乌和首乌藤的肝毒性成分尚不明确。文献报道何首乌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二蒽酮类成分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从该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在线鉴别、毒性评价和含量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该类成分与何首乌肝毒性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利胆排石片中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1%磷酸(42∶23∶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3.4×10-3~1.14μg,5.3×10-3~1.06μg,1.9×10-3~0.49μg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9,0.999 9,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1%,100.5%,99.3%,RSD(n=6)分别为1.1%,0.9%,1.1%。结论: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利胆排石片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杨东辉  蔡少青  王璇  魏璐雪 《中草药》2000,31(3):177-178
采用 HPL C法测定了何首乌及含首乌制剂复方虫草胶囊中游离及结合型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色谱柱 :Waters型 C1 8柱 (10μm,2 5 0 m m× 4.6 mm ) ;检测波长 :2 5 4nm;流动相 :甲醇 -水 -磷酸 (85 0∶ 15 0∶ 1) ;流速 :1m L/ min。方法简便易行 ,结果准确 ,重现性好 ,可有效地控制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用于血浆中大黄素甲醚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的超高效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UPLC-QTOF-MS)方法,研究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TK)行为。方法 开展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TK测定,计算动力学参数,评价大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大黄素甲醚后大鼠血浆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暴露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首末次给药后原型及代谢产物的血浆暴露量与给药剂量无剂量依存关系,3个给药剂量下,大黄素甲醚在体内ρ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素甲醚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平均驻留时间基本为10 h,并在16 h内消除。随给药剂量增加,代谢产物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及大黄素血浆暴露量上升,出现轻度蓄积。结论 大黄素甲醚给药后,原型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消除缓慢,因此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防止体内成分蓄积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健康人麦考酚酸(MPA)药动学特性与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1A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集20名健康男性单次po 500 mg麦考酚酸酯后48 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HPLC测定麦考酚酸(MPA)和葡醛酸化麦考酚酸(MPAG)的药物浓度。UGT1A9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测序法测定,包括-2208,-2152,-2141,-1887,-1818,-665,-440,-331,-275,-109至-98(Tn),-87 11个位点。结果20名受试者中,-2208,-2152,-2141,-665,-275位点未发现突变,-440和-331位点均为纯合突变型,-1887,-1818,-109至-98(Tn)和-87的突变率分别为0.25,0.7,0.75,0.05。统计学检验未发现MPA和MPAG的ρmax,AUC0-t以及二者的比值与上述单核苷酸多态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人群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白种人存在差异,且未发现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MPA的药动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细辛中黄樟醚、肉豆蔻醚、甲基丁香酚、细辛脑四种挥发油成分以及黄樟醚活性中间体和肉豆蔻醚活性中间体同CYP1A2酶的作用方式。方法:通过"Cocktail"探针底物法筛选细辛挥发油成分对CYP1A2,CYP2D6,CYP2E1,CYP3A4和CYP2C19 5种人肝微粒体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半柔性分子对接的方式研究挥发油成分及中间体与CYP1A2酶的结合能力。结果:结果表明挥发油成分对CYP1A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分子对接评分结果分别为3. 048 7 kcal·mol~(-1)(黄樟醚),6. 016 4 kcal·mol~(-1)(肉豆蔻醚),16. 969 2 kcal·mol~(-1)(甲基丁香酚),16. 013 8 kcal·mol~(-1)(细辛脑),23. 923 3 kcal·mol~(-1)(黄樟醚活性中间体)和25. 594 3 kcal·mol~(-1)(肉豆蔻醚活性中间体)。结论: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黄樟醚中间体和肉豆蔻醚中间体与CYP1A2酶的结合能力最强。进一步确定了黄樟醚和肉豆蔻醚是CYP1A2酶的基于机制性抑制剂,与本课题组前期的IC_(50)-shift及谷胱甘肽捕获实验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人UGTlA3催化黄酮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考察不同结构参数对葡醛酸结合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法MOPAC-AMl及逐步回归方法对11个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和UGTlA3催化葡醛酸反应的K。值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所建立的QSMR模型(pKm=-2.20707+0.00256HOF+3、21290Qc5)具有较好的拟合性。结论分子生成热(HOF)和5位C上的静电荷这两个结构参数是影响其葡醛酸结合活性的主要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人UGT1A3催化黄酮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考察不同结构参数对葡醛酸结合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法MOPAC-AM1及逐步回归方法对11个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和UGT1A3催化葡醛酸反应的Km值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所建立的QSMR模型(pKm=-2.207 07+0.002 56HOF+3.212 90 QC5)具有较好的拟合性。结论分子生成热(HOF)和5位C上的静电荷这两个结构参数是影响其葡醛酸结合活性的主要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