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细胞癌(HCC)预后极差,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是早期(小肝癌)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HCC通过肝癌标记和影像检查建立诊断.甲胎蛋白(AFP)是主要肝癌标记,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AFP异质体(AFP.L3)、AFP基因标志(AFP-mRNA)以及GGT-Ⅱ、PIVKA Ⅱ、AFU等其它肝癌标记可与AFP互补诊断,尤其对AFP假阴性肝癌和小肝癌的诊断甚有帮助.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在细胞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肝癌密切相关.本文就GPC-3分子构成、表达机制、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关系及对肝癌早期诊断价值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spHBV)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检测对HBV所致肝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46例(分别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采用ABI7600荧光定量PCR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标本spHBV DNA和wtHBV DNA。血清spHBV即通过(spHBV DNA/wtHBV DNA)*100%来表示。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IVKA-Ⅱ。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pHBV及PIVKA-Ⅱ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癌组血清spHBV及PIVKA-Ⅱ明显高于非肝癌组(P<0.05)。血清spHBV及PIVKA-Ⅱ单纯检测在肝癌患者诊断中最佳截点分别为11.66%、41.63 mAu/mL,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05,而联合检测其AUC高达0.965。结论血清spHBV及PIVKA-Ⅱ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产生的异常蛋白(PIVKAⅡ),又称为γ-羧基凝血素,是近年来在日本及美国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敏感指标,但至今仍未用于中国临床。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PIVKAⅡ在中国肝癌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60例HCC和30例排除肝癌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PIVKAⅡ和甲胎球蛋白(AFP)水平。结果:在HCC患者中,血清PIVKAⅡ的浓度为784.3±1364.1,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的16.1±31.7(P<0.001)。当将PIVKAⅡ的临界值定为40mAU/ml时,51.7%肝癌患者(31/60)的PIVKAⅡ值高于该临界值(灵敏度);但仅13.3%肝硬化患者PIVKAⅡ值高于此临界值。该指标的特异性为86.7%(26/30);精确度为62.2%(31+26/60+30);其中36.84%的小HCC患者(7/19)的PIVKAⅡ值高于此临界值。在26例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11例(46.2%)PIVKAⅡ值高于该临界值;肝癌患者的AFP和PIVKAⅡ水平未见显著相关(r=0.101,P=0.247)。PIVKAⅡ和AFP联合使用较AFP单独使用灵敏度升高21.6%,较PIVKAⅡ单独使用灵敏度升高26.7%;对小肝癌患者,则分别升高15.8%和21.1%。结论:PIVKAⅡ是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指标,如果与AFP结合使用,其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6,(12)
目的研究PIVKA-Ⅱ联合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血清80例,非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血清180例,健康人群血清40例,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PIVKA-Ⅱ及AFP表达水平。结果比较血清PIVKA-Ⅱ及AFP水平,原发性肝癌患者较非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表达显著升高(P0.01)。利用PIVKA-Ⅱ指标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检测结果敏感度为71.25%,特异度为90.00%;AFP检测结果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82.73%;PIVKA-Ⅱ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优于AFP检测结果;ROC曲线分析也显示PIVKA-Ⅱ曲线下面积为0.879,AFP曲线下面积为0.783,PIVKA-Ⅱ更具有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方案1可将原发性肝癌诊断特异度显著提高至98.64%,联合诊断方案2可将原发性肝癌诊断敏感度显著提高至82.50%。结论 PIVKA-Ⅱ血清学检测结果在原发性肝癌较AFP检测结果更具有诊断价值,同时PIVKA-Ⅱ联合AFP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胎蛋白(AFP)对肝癌(HCC)的诊断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在胎肝和新生儿肝脏中有大量表达,但出生后该基因迅速降低直至关闭,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呈胚胎性过量表达IGF-Ⅱ。研究以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巢式PCR)扩增了肝癌组织及外周血中IGF-ⅡmRNA,并观察它在肝癌诊断、转移预测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手术后新鲜肝组织中,分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HCC患者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FP、GPC3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分离法检测GGTⅡ。结果 HCC组GGTⅡ、GPC-3、AFP水平分别为(21.65±11.05)U/L、165.00(118.37-503.92)ng/ml、63.26(15.3-279.54)μg/L,均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3±1.96)U/L、96.37(61.19-261.29)ng/ml、10.37(4.89-17.6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确定GGTⅡ、GPC3、AFP诊断肝癌的临界值分别为5.8U/L,180.10ng/ml,79.36μg/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76、0.817。在单项检测中GGTⅡ的敏感度为86.9%,高于GPC-3、AFP(54.3%、52.1%),AFP的特异度最高为93.4%,GPC-3和GGTⅡ的特异度分别为83.6%、90.2%。联合检测中AFP/GGTⅡ诊断肝癌的准确率91.6%,特异度为88.5%。AFP/GPC3/GGTⅡ诊断的敏感度100%,特异度75.4%。结论 GGTⅡ、GPC3、AFP能有效鉴别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联合检测能弥补单项血清标志物的不足,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脏》2017,(12)
目的探究血清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1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癌患者330例,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比较二者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监测中的作用。结果血清PIVKA-Ⅱ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83.19%)高于血清AFP(66.37%,校正χ2=7.60,P=0.006),且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89.38%)也高于血清AFP(校正χ2=16.05,P=0.00);血清PIVKA-Ⅱ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r=0.63,P=0.00),且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而检测敏感度提高;血清PIVKA-Ⅱ在肝癌Ⅲ期和Ⅳ期分别高于Ⅰ期和Ⅱ期(Ⅲ期:U=151.00、173.00,P=0.00、0.04;Ⅳ期:U=238.50、292.50,P=0.00、0.02);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血清PIVKA-Ⅱ下降幅度(80.13%)高于血清AFP(57.87%,χ2=4.226,P=0.04)。结论血清PIVKA-Ⅱ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AFP,并且在原发性肝癌的预后亦具有较大意义,可作为临床上检测和评价原发性肝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肝病及肝外肿瘤患者血γ-谷氨酰移换酶(GGT,EC 2.3.2.2)总活性均异常,肝癌患者血清经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可将GGT分出十多种亚组分(Ⅰ,Ⅰ′,Ⅱ,Ⅱ′,β,δ,ε,φA,ⅦB,φC,γA,γB),而其中Ⅰ′,Ⅱ,Ⅱ′为肝癌所特有,被称为肝癌特异性GGT(HS-GGT).肝GGT基因表达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其基因亚型有胎肝型(F)、胎盘型(P)和肝癌细胞型(H),基因型H主要见于肝癌组织.众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HS-GGT和基因H亚型为肝癌特异标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分析有助于肝癌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Ⅱ(IGF-11)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对慢性肝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65例,按Child-Pugh分级法将其分为A(17例),B(20例)和C(28例);慢性肝炎组66例;原发性肝癌组32例;转移性肝癌组13例;对照组30例.应用免疫放射法检测空腹IGF-Ⅰ、IGF-Ⅱ和IGFBP-3水平.结果IGF-Ⅰ水平在肝硬化患者(100.49±38.11ng/ml)和原发性肝癌患者(166.07±121.04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352.55±153.61nS/ml),在慢性肝炎组(518.72±233.84ng/ml)和转移性肝癌组(694.95±327.14 ng/m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组肝病患者IGF-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IGFBP-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45.02±16.21nmol/L)和原发性肝癌患者(52.92±26.32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14.50±27.09nmol/L),在慢性肝炎组(102.84±25.90nmol/L)和转移性肝癌组(113.46±25.06nmol/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IGF-Ⅰ和IGFBP-3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损害程度有诊断价值,IGF-Ⅰ对慢性肝炎和肝癌有非特异性的辅助诊断作用,IGFBP-3与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无关,IGF-Ⅱ对各类肝病无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探讨血清、腹水sTNFR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单抗夹心酶免疫吸附法检测25例肝癌、2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中和30例正常人血清sTNFR Ⅱ水平.结果 肝癌病人血清sTNFR Ⅱ浓度[(9.39±4.10)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P<0.01),同时肝硬化患者血清sTNFR Ⅱ浓度[(0.58±0.18)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0.31±0.16)ng/ml,P<0.01].肝癌病人腹水sTNFRⅡ浓度[(9.13±5.26)ng/ml]亦显著高于肝硬化腹水sTNFR Ⅱ水平[(0.52±0.15)ng/ml,P<0.01].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sTNFR Ⅱ水平显著相关(r=1.00,P=0.00).肝癌血清sTNFRⅡ水平与外周血AFP和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r=0.432,P=0.05和r=0.513,P=0.03).结论 sTNFRⅡ的检测对反映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对肿瘤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肝癌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死亡率位于第二位。所有HCC几乎都有肝硬化基础 ,确诊时已多属中、晚期 ,缺乏有效治疗 ,预后差。虽HCC非手术疗法有进展 ,但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2 ] 。晚期HCC切除后复发率高 ,易转移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肝癌血清标志物众多 ,尚无单一标志物能够诊断所有肝癌。敏感而特异如甲胎蛋白AFP L3、异常凝血酶原 (PIVKA Ⅱ )、肝癌特异性GGT等标志物 ,它们间无相关性并起互补作用。肝癌标志物分析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术后随访、复发或转移监测[3 ] 。本文就早期诊断有价…  相似文献   

12.
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PHC)临床诊断中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但由于受肝癌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阳性率最高不超过70%。1984年以来已有文献报道α-L-岩藻糖酶(AFU)活力测定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PHC标志物以及它的诊断价值。我们选择具有特异性、敏感性的AFU及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γ-GTP-Ⅱ)进行联合检测,以探讨其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对PHC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垂直平板梯度电泳法对71例原发性肝癌(PHC)和84例其他疾病进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的检测,同时对照甲胎蛋白(AFP)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结果:PHC组GGTⅡ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及转移性肝癌组;不同AFP含量组GGTⅡ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GGTⅡ阳性率与血清总GGT活力也无相应的平行关系。提示:GGTⅡ对PHC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AFP试验的重要补充;对血清总GGT不升高的可疑病例,同样具有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人肝细胞性肝癌(HCC)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0例HCC癌灶组及其自身对照的非癌组IGF-Ⅱ的表达,并以生物素标记的HBVDNA探针检测肝癌组织中HBVDNA,并分析IGF-Ⅱ表达与HBV复制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肝癌IGF-Ⅱ均呈较高表达,在肝癌癌灶为83.3%及非癌组表达46.7%,存在显著差别(P<0.01).HCC的癌灶组中IGF-Ⅱ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高vs中、低:42.9%vs90.0%,100%,P<0.05或P<0.01)、是否侵及浆膜(是vs否:60.0%vs95.0%,P<0.05)以及肿瘤大小(<5cmvs≥5cm:58.3%vs100%,P<0.01)显著相关,而与肿瘤数目无关(P>0.05);HBVDNA阳性肝癌组织中IGF-Ⅱ表达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94.7%vs63.6%,P<0.05).结论:IGF-Ⅱ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过度表达,且与HCC的分化程度和大小有关,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对原发性肝癌(PHC)58例,良性肝病62例(包括肝硬化31例,肝血管瘤10例,慢活肝15例,急性肝炎,6例),转移性肝癌10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血清γ-谷氨硫胺转换酶同功酶Ⅱ(γ-GTⅡ),并且与甲胎蛋白(AFP)及AFP异质体对照。结果显示γ-GTⅡ对PH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AF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AFP阴性的PHC患者的诊断率,同时还可用以小肝癌的诊断及观察PH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测γ-GTⅡ,以期评价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复发病例中的变化。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所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肝癌5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转移性肝癌5例、肝癌复发2例。 二、方法 γ-GTⅡ检测采用聚丙烯酰按阶段梯度凝胶电泳分离γ-谷氨酰基转移酶法,聚丙烯酰胺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种多药耐药(MDR)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建立MDR的基因诊断标准。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组织中5种MDR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用四氮唑蓝快速比色(MTT)法检测抗癌药物对肝癌原代细胞的IC_(50)值。结果:肝癌耐药涉及mdr_1、MRP、LRP、GST_(p1)和TopoⅡα基因。mdr_1 mRNA≥0.5、MRP mRNA≥0.6、LRP mRNA≥0.8、GST_(p1) mRNA≥0.7和TopoⅡαmRNA≤0.4为耐药联合诊断标准,符合率为98.00%。结论:多重MDR是肝癌耐药的主要形式。用RT-PCR方法联合检测5种MDR基因mRNA表达在肝癌化疗敏感性预测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及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对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Ⅰ组),老年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8例(Ⅱ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肝功能、AFP、AFU、TSGF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Ⅰ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Ⅱ组及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Ⅱ组及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AST、ALT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血清AFP、AFU、TSGF均高于Ⅱ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肿瘤大小≥5 cm、肿瘤个数4,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越高(P0.05);临床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肿瘤大小5 cm、肿瘤个数4,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FU水平越高(P0.05);临床分期越高,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TSGF水平越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TSGF水平对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比甲胎蛋白单项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已经发表的关于PIVKA-Ⅱ联合AFP检测及AFP单项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需要的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对诊断的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别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方法的差异。结果:经过筛选有14篇符合纳入标准,异质性检验提示检验不存在阈值效应,其他异质性Cochran.Q检验提示存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提示:AFP单项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汇总灵敏度、特异性、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Q指数分别为0.75、0.89、0.83、0.83;联合检测的汇总灵敏度、特异性、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Q指数分别为0.90、0.83、0.94、0.87。结论:PIVKA-Ⅱ联合AFP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20.
肝癌与C-myc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肿瘤,通常简称肝癌,肝癌病死率高,在恶性肿瘤列第三位.在对人原发性肝癌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至少有N-ras、C-myc、C-est-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IGF-Ⅱ受体(IGF-ⅣR)、集落刺激因子-Ⅰ受体(CSF-IR)等六种癌基因及相关基因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