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NNL)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7例SNNL患者和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肝细胞癌和5例为肝转移癌),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MRI增强扫描及MRI多期长时间延迟至120 min扫描,分别比较两组病灶影像学特征,如病灶密度、强化类型,探讨长时间延迟扫描在鉴别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结果 在SNNL患者,CT和MRI共检出17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且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2.1±0.4) cm;在10例HCC患者,MRI检查发现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8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 (5.4±1.6) cm;在5例肝脏转移癌患者中,共检出1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9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直径为 (3.1±0.9)cm;在SNNL病灶中有4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靶征”,与肝转移癌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类似;在延迟期(DP)3/5 min扫描,HCC和肝转移癌病灶边缘多呈中度-重度环形强化,SNNL病灶边缘强化水平随着延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在DP 1 h时,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中度-重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强化,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边缘强化均已消失。结论 MRI 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能有效区分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延迟扫描时呈病灶边缘和间隔环形强化,且病变中心无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SNNL患者,全部接受MRI检查,分析病灶的表现特征。结果在43例SNNL病灶中,病灶直径为(2.8±0.4) cm,其中38个病灶≤3 cm,5个病灶3 cm;39个为单发病灶,4个为融合型病灶;36个病灶位于肝右叶,7个病灶位于肝左叶;34个为浅表部位病灶,9个为深部病灶;27个病灶为不规则形,16个为圆形或类圆形;T1WI显示32个病灶呈低信号,6个病灶呈稍低信号,5个呈等信号;T2WI显示2个病灶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39个呈等信号,其中4个病灶中可见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DWI序列显示21个病灶呈等信号,22个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43例在增强扫描后病灶内部均未见强化,且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发现SNNL的特征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 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 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SNNL患者,全部接受MRI检查,分析病灶的表现特征。结果 在43例SNNL病灶中,病灶直径为(2.8±0.4) cm ,其中38个病灶≤3 cm,5个病灶>3 cm;39个为单发病灶,4个为融合型病灶;36个病灶位于肝右叶,7个病灶位于肝左叶;34个为浅表部位病灶,9个为深部病灶;27个病灶为不规则形,16个为圆形或类圆形;T1WI显示32个病灶呈低信号,6个病灶呈稍低信号,5个呈等信号;T2WI 显示2个病灶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39个呈等信号,其中4个病灶中可见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DWI 序列显示21个病灶呈等信号,22个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43例在增强扫描后病灶内部均未见强化,且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 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发现 SNNL的特征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肝外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腹部CT检查鉴别小肝脓肿与肝转移癌.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行肝脏增强CT检查且影像学报告中使用了"肝脓肿"或"肝转移癌"的患者,分析CT特征包括病灶直径、病灶数量、动脉期边缘强化、持续边缘强化和边缘低密度水肿带等.结果 在32例肝脓肿患者和28例肝转移癌患者,腹部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SNN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经证实的34例患者SNN的资料,对病灶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后的信号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共发现34个病灶,肿瘤最大径0.7~4.9 cm,病变分布左叶7例,右叶24例,尾叶3例。平扫MRI示DWI上7个病变呈稍低信号,8个病灶呈等信号,19个病灶呈稍高信号;T1 WI示2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6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T2 WI示19个呈稍高信号,9个呈等信号,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28个病灶内部未见明确对比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边缘见薄壁样强化,病变边界清晰,3个病灶各期均无强化呈低信号,另有3例病灶动脉期病变内见斑片状轻度强化,延迟期病变边缘强化,中央分隔样强化。结论 SNN的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为增强扫描时边缘持续薄壁样强化,边缘清晰,这对SNN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分辨率高,肿瘤中不同的纤维增强成分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原HCC的MRI延迟强化特征及不同纤维成分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分布关系.目的观察HCC的MRI延迟强化特点与病理组织不同纤维成分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4/2019-05在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56例原发性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和增强检查,对2 min延迟期图像进行分析,评估病灶边缘及内部的强化程度,并测量MRI延迟期边缘环形强化厚度.并经手术病理取材,常规处理、切片后行HE染色,对不同纤维组织采用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法、Masson三色染色法及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特殊染色,分别观察纤维包膜的厚度及包膜内三种纤维的分布特点.结果 (1)病灶边缘:MRI延迟期边缘环形强化不同程度患者包膜厚度、包膜外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包膜内血管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MRI信号特点:病灶包膜完整可见环形增强,包膜断续者可见半环形增强. 44个病灶环形强化厚度在纤维包膜厚度、包膜外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包膜内血管数量病理特征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内部:由于恶性肿瘤内部血管丰富,病灶内纤维组织含量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病灶中纤维组织分布差异较大. MRI信号特点:MRI延迟期内部强化不同程度患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含量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边缘和内部增强MRI延迟期强化特点与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超声造影所见,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4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造影诊断为SNNL的23例患者25个病灶的超声及造影表现。结果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SNNL者有5例;18例经超声随访或其他影像学(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成像)证实为坏死结节。25个孤立性坏死结节病灶中,12个病灶内三相均未见造影剂填充呈无增强;13个病灶动脉相病灶周边呈薄环状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与肝实质呈等增强,病灶内部三相均未见造影剂填充。结论病灶整体三相无增强或病灶周边薄环状增强,内部三相无增强是SNNL的特征性超声造影表现,这一特点有益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20,(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单发性转移性肝癌(SMHC)诊断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期间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患者31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为SNNL或SMHC,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SNNL患者6例,SMHC患者25例。SNNL组患者年龄为(43.8±7.2)岁,明显低于SMHC组患者的(59.7±11.2)岁(P0.05)。SNNL组病灶边界清楚5例,边界模糊1例;SMHC组患者病灶边界清楚8例,边界模糊17例,两组患者病灶边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时,超声造影中SNNL组患者病灶提示周边高增强环厚度为1.1~4.8 mm,平均厚度为(2.4±0.8)mm;SMHC组患者病灶提示周边高增强环厚度为3.3~9.2 mm,平均厚度为(5.1±1.3)mm,两组患者病灶增强环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相时[(6.1±4.2)cm]SNNL组患者病灶无增强区域与动脉相时[(8.0±6.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相时[(6.3±2.9)cm]SMHC组患者病灶无增强区域明显大于动脉相时[(2.8±3.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动脉相时病灶周边高增强环厚度、延迟相时病灶无增强区域范围等差异有助于区分SNNL及SMHC。  相似文献   

11.
吴文娟  王成达 《肝脏》2013,18(1):15-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5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MR 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肝细胞癌11例、胆管细胞癌8例,转移瘤9例、海绵状血管瘤13例、肝囊肿15例。结果肝细胞肝癌典型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胆管细胞癌多为门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转移瘤多呈环形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多呈逐渐强化,少数较小病灶为动脉期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肝囊肿无明显强化。在MR DWI上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多为稍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为明显高信号,肝囊肿呈低信号。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弥散系数(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血管瘤与肝囊肿囊内ADC值(P<0.05),肝囊肿ADC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MRDWI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病理证实肝腺瘤10例,其中MRI诊断为肝腺瘤5例。7例单发,直径为(5.2±1.9)cm;3例多发,最大病灶直径为(9.0±3.0)cm。8例T1WI序列和T2WI序列呈长T1和长(稍长)T2信号,1例呈长T1稍短T2信号,1例呈短T1等T2信号;9例回波序列见大量脂质成分。增强扫描时,7例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消退,病灶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2例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动脉期病灶增强与肝实质近似,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较前消退。肝腺瘤呈现"快进慢出"信号特征;8例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可见环形强化假包膜。结论肝腺瘤的增强MRI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肝内肿瘤鉴别,但明确诊断仍须要病理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多脏器侵犯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210例,均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在本组210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中,病灶位于左叶者55例(26.2%),位于右叶者120例(57.1%),左右叶均受累者35例(16.7%)。腹部MRI表现在STIR序列上观察到囊性病灶,大囊内有数个大小不一的子囊,肝内大块状异常信号,基质MRI信号呈长T1长T2,T1W1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发脑侵犯者27例(12.9%),双肺侵犯者36例(17.1%),脑和双肺侵犯者42例(20.0%),脑和肾侵犯者29例(13.8%),脑、肺、肾等多脏器侵犯者21例(10.0%)。脑侵犯者MRI征象表现为多发类圆性囊性病灶,双肺侵犯者者MRI征象表现为双肺多发大小为0.6~3.0cm的结节状实质钙化,肾侵犯MRI征象表现为囊性病灶周边沙粒样钙化。结论 MRI检查往往能揭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和侵犯器官的典型表现,能够观察到病灶的数目、大小和形态、囊壁和内容物钙化,以及病灶部位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可以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当MRI扫描发现患者肝脏有病变时,应重视对其好发侵犯脏器的检查,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18,(10)
目的探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初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观察图像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肝脏肿瘤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影,呈"慢进慢出"特征;肝细胞癌延迟期呈低密度影,包膜呈高密度环状带影,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性肝癌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呈"牛眼征"特征。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与手术病理等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肝内的分布规律。 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资料,对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位置、数目、不同时相CT值及肠系膜下静脉回流汇入门静脉的位置进行记录。 结果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转移灶实性部分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如下:平扫(35.05±8.04)HU、动脉期(50.24±10.91)HU、门脉期(55.77±14.86)HU、延迟期(58.14±12.07)HU,表现为明显的持续上升型。CT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中,门脉期检出病灶比率最多96.94%(634/654)。右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右叶优势占77.78%(28/36),肝转移灶在肝左右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转移灶在肝脏右叶、左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IMV汇入SPV组有71.43%(15/21)患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V汇入SMV组有71.43%(20/28)患者转移灶位置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IMV汇入SPV与SMV汇合处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右半大肠癌患者与左半大肠癌患者相比,肝右叶与肝左叶转移瘤分布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3,P=0.000)。 结论左右半大肠癌原发灶位置对肝转移灶分布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联合肝脏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技术(LAVA)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其中血管瘤17例(27个病灶)和肝囊肿23例(31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23个病灶)和肝细胞癌26例(43个病灶)。进行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b值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500、750和1000 s/mm2)和LAVA检查。采用不同方法诊断,A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DWI诊断,B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LAVA诊断,C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联合LAVA诊断,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31个(72.1%)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19个(82.6%)转移瘤病灶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21个(77.8%)血管瘤病灶表现为“填充式”强化,31个囊肿病灶无明显强化;良性肿瘤ADC10b、ADChigh、ADC3b值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0.05),良性肿瘤ADCperf值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5);A法、B法和C法对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但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法(92.7%)最高,B法(83.9%)次之,A法(71.8%)最低。结论 ADC10b、ADChigh、ADC3b和ADCperf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优势明显,LAVA能够清楚显示肝脏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征, DWI和LAVA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测定肝血管瘤(HH)容积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88例,接受64层螺旋CT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经后处理系统,测定瘤体容积和增强容积,计算动脉期强化比率,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意义。结果 在88例HH患者中,CT平扫检出12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54例(61.4%),多发病灶34例(38.6%);肝右叶95例(77.9%),肝左叶27例(22.1%);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0个(82.0%),边界清楚,不规则22个(18.0%);病灶直径为2~10 cm者87个(71.3%),>10 cm者35个(28.7%);CT平扫显示111个(91.0%)为低密度灶,7个(5.7%)为等密度灶,4个(3.3%)为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102个(83.6%)存在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其中轻度强化灶25例(24.5%),中等强化灶37例(36.3%),明显强化灶40例(39.2%);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98个(80.3%)存在造影剂向病灶内部填充,密度逐渐下降,另24个(19.7%)病灶...  相似文献   

19.
1997~ 1999年 ,我们应用 CT诊断早期肝癌 13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0例、女 3例。年龄 43~ 6 3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7例为肝细胞癌 ,1例为胆管细胞癌。方法 :扫描前患者做好消化道准备及呼吸气训练。因早期肝癌病灶小 ,轻易漏诊。所以加以 5 m m、2 mm薄层扫描或重叠扫描以防遗漏病灶。因肝癌与正常肝组织供血不同 ,所以强化曲线不同 ,应行增强扫描、肝动脉造影、门静脉造影、门静脉造影扫描等。结果 :本组 13例中 ,12例获得满意和较满意图像 ,1例图像欠满意。CT显示病变位于肝右叶 6例、肝左叶 7例 ,病灶1~ 3cm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结论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