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2.
麝香通心滴丸的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内皮功能、抗凋亡、抑制RAAS系统、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纤维化,其药物作用靶点主要是e NOS、MicroRNAs、P13K/Akt、Lp-PLA2。中医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特色治疗方式,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麝香通心滴丸防治冠心病的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研究不断增加,但因中医药研究技术有限,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导致其机制和药物靶点的精准研究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麝香通心滴丸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靶点进一步研究是建立在冠心病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冠心病机制和相关药物靶点进一步研究,麝香通心滴丸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目的在于寻找到具体的分子靶点。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液相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Western Blot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进行蛋白质鉴定、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功能确定等研究。中药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获得中药作用的分子靶点,探讨其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非编码RNA(ncRNA)不仅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药物干预的潜在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mi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相应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等,进而发挥抗肿瘤、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感染及抑制结构重构等作用。作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的新靶点,这些ncRNA的出现有助于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揭示中药的作用机理,解决其多靶点多层次治疗疾病的本质,促进“中药成分—靶点—分子机制—疾病”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对目前以ncRNA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梳理发展现状并阐述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在分子水平,中药复方强调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虽然疗效显著,但中药成分多样,与人体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很难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目前,研究中药复方药理机制的方法非常多,大致可分为化学研究、靶点研究和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3种模式。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动物、细胞及分子层次阐释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和不足。近年来网络分析方法的提出,为多组分多靶点协同的中药药理机制提供了全新思路,但实际应用中,网络分析方法尚存在难点和不足:数据量大,生成网络极为复杂;模块识别方法众多,模块优化存在问题;缺少动态连续的定量研究。因此,为有效地寻找中药多靶点作用间的关系,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模块分析框架,模块结构的识别有助于大网络的降维和简化,探索模块结构是突破药物和疾病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关键环节。该框架包括模块识别,模块识别结果的判断和优化,模块结构相似度计算,模块功能富集分析4个步骤。基于模块层面的分析方法为研究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魏君楠  戴建业 《中草药》2021,52(17):5378-5388
中药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现已发现很多具有独特活性和药效的潜在创新药物。然而,如何进一步对其药效机制进行挖掘、发现全新的机制和靶点,成为创新中药研究的关键。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一直是研究者们所探寻的重要课题。随着化学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化学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建立并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鉴定。简单来说,这些方法大致可被分为标记法和非标记法。标记法是通过将中药活性成分改造为活性探针,进而探寻它们的作用靶标蛋白;而非标记法主要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和靶标蛋白结合后会影响靶标蛋白的热稳定性等生物物理性质从而识别可能的作用靶点。主要针对这2大类靶点鉴定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从方法原理、大致操作流程、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助力中药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许多抗骨质疏松中药能够对骨质疏松的关键病理环节——骨重建发挥多方面的整合调节。研究揭示中药调控骨重建的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机制,有待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本文从骨重建的骨形成途径、骨吸收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分析骨重建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体外构建骨重建的生物网络、疾病网络模型,进而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模型,为中药调控骨重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建立中药成分—靶点对接的方法,阐明中药调控骨重建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为抗骨质疏松中药的多靶点整合机理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单一靶点的药物难以对复杂疾病产生良好的疗效,而且中药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较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网络药理学为近年来发展的新兴学科,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内容,揭示中药成分与相关靶点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地、整体地揭示疾病与靶点蛋白、靶点蛋白与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从网络层面的角度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影响,以不同以往的角度设计新的药物分子,研制新药。为了促进中医药的持续发展,网络药理学近年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现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近几年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曾克武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9):3645-3649
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体系,其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得以实现。以往针对中药的药理机制研究大多关注于对单一信号通路的检测或是对整体蛋白质组学变化的表型分析,尚无有效方法针对中药的直接作用靶点开展研究。因此无法从靶点源头上解析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难以科学诠释其传统功效,进而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和国际化推广。该文主要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直接作用靶点(群)的鉴定进行初步的方法学探讨,提出了基于光敏偶联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固相亲合载体的制备及靶点蛋白富集和鉴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策略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针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希望对于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特别是中药靶点确证的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梢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17-2020
目前中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理解中药方剂复杂化学体系与病证复杂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多年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角度对该问题提出“网络靶标”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网络靶标概念指的是将病证生物分子网络当作靶标,由此设计和预测最佳的药物干预方式.网络靶标方法旨在将病证、方药映射于生物分子网络,然后在网络上对病证与方药的关系进行机制性的计算、分析与预测,以期发现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阐释方剂配伍规律与方证关联,并进行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该文概述作者课题组在网络靶标方法及其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进展,希望能为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凭借整体观和两千多年来临床使用天然药物的实践经验,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诊疗思想和丰富临床经验中的"整体"特色孕育了以"网络"和"系统"为特色的新一代研究模式.该模式在生物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网络药理学"为人工智能与中西医学交叉研究、分析海量生物医学...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将病人当作一个具有不同状态的系统来进行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方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网络药理学、网络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的核心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也符合了对肿瘤等复杂疾病进行系统性治疗的需求。“中药网络药理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旨在从系统层次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药方剂的奥秘,促进中药研究从当前的“单一靶标,单一药物”模式转向“网络靶标,多成分药物”的新模式。近年来,中药网络药理学的一系列方法得以创建,包括基于网络的疾病基因预测、中药成分的靶标谱和药理活性预测、药物一基因一疾病的共模块分析、中药方剂多成分协同作用的大规模筛选、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网络调节机理分析等。这些方法在清络饮、六味地黄丸等方剂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网络药理学能够为中医学从基于经验的医学迈向基于证据的医学提供新的途径,并能加速中药药物发现的进程,同时改进当前的药物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得多靶标的药物开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标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关键,而原有研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医中药精髓的需求。作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系统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研发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靶标发现、毒性预测、处方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也表现出独特优势。系统生物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从整体水平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药开发的模式、综述系统生物学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结合的中药开发新模式,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孙昱  徐敢  汪祺 《中草药》2021,52(13):4107-4113
将中药二次开发作为中药研发的方向之一,有助于在中药研发领域创造新价值。通过综述近年来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分析国内改给药途径、改剂型中药的获批情况,了解中药二次开发中相关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当前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非抗癌药用于癌症、药物重新定位于罕见病、改变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疾病再治疗、非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吸入疗法再利用。中药的二次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化学药的老药新用,有其自身特点,可参考的研究思路:(1)优化生产工艺、选择更合适的剂型、优化临床给药途径等;(2)提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3)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4)进一步聚焦有良好疗效的中药优势病种,如一些疑难疾病、慢病、罕见病的病种。  相似文献   

17.
血脂异常是脂质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成人血脂异常发病率高达40.40%,美国成人单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者超1亿,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血脂异常与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现已发展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IR)等多种因素有关。祖国医学将其归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认为膏脂过多可酿生痰浊而致诸多疾病。针对其治疗而言,西医主要使用他汀类化学合成制剂,治疗效果较稳定,但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损伤等诸多不良反应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调节血脂异常,且不良反应少、药物依赖性低的优点。当前中药防治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疗效观察和处方总结等方面,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归纳总结相对较少。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近5年的相关文献,从有效成分、治疗途径和作用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全面介绍了中药在调节血脂异常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中药在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该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色和复杂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药研究必经之路,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明确的药效物质基础将有助于中药走向国际。现阶段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各有优劣,目标成分敲除/敲入模式自被提出以来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该模式利用准确高效的提取分离技术从方药全提取物中无损失、无破坏的分离出目标成分,通过对比目标成分敲除/敲入前后方药提取物药效的变化,进而研究目标成分对中药整体药效的贡献。整个研究过程始终将方药提取物看作一个整体,能较好的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特点。该模式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还将对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但因目标成分分离技术的局限而使该模式的应用受到制约。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对该模式的研究流程及应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本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oriental countri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especially the complicated and chronic ones. It is a very complex mixture containing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Pharmacokinetic study on active constituents in TCM preparations is a good way for us to explain and predict a variety of events related to the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TCM. In the drug discovery phases, pharmacokinetics is a key to guide medicinal chemists in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a chemical series and to assist pharmacologists to design in vivo studies.To explore the potentially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TCM,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in vivo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absorbed components and find out the optical time-course behavior to providing more substantial research for new leads in drug discovery. Pharmacokinetics screening method could provide a reliable means of prospecting natural products in the search for new leads in drug discover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K on TCM in the search for suitable lead compound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