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式以及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期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2例患者的219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提示颈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Ⅵ区(96.3%)、Ⅳ区(78.5%)、Ⅲ区(62.1%).肿瘤浸润甲状腺被膜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124例术后1 d血清甲状旁腺素(15.87±8.03)pg/ml较术前(37.68±15.0)pg/ml显著降低(P<0.01).患者5年、10年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83±0.82)%、(98.23±1.02)%和(96.42±1.43)%.结论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是确定Ⅵ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可靠方法.准确掌握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术后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将传统的颈部手术切口转移至隐蔽部位,兼顾治疗与美容效果。采用胸前人路,建立皮下空间,通过特殊拉钩显露,行甲状腺全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以结合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和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技术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对于意外切除的甲状旁腺给予自体移植。实践证明,对于低危组的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完全腔镜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5例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对照组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一侧颈清扫;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无出血、无淋巴瘘,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3例、手足麻木7例、饮水呛咳6例;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2例、手足麻木5例、饮水呛咳5例。两组并发症均为暂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是安全的,要选择适当的清扫方式,术中应用喉返神经全程显露和甲状腺被膜精细解剖技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腔镜辅助与开放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美容微创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最终纳入研究的腔镜辅助组(n=47)与开放组(n=47)共94例,观察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美容微创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美容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保乳手术中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9例(EALND组),并与同期33例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CALND组)进行比较,根据调查问卷和术后6个月以上站立位乳房照片评价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结果EALND组无中转开放手术,未发生意外损伤、皮下气肿、脂肪栓塞等并发症。EALND组清扫腋窝淋巴结(18.2±5.9)枚,显著多于CALND组(14.9±3.6)枚(t=2.694,P=0.009)。平均随访时间49.2月(36—69个月)。EALND组主观满意度优良率89.7%(26/29),明显高于CALND组69.7%(23/33;Z=-2.509,P=0.012);EALND组美容效果客观评分优良率86.2%(25/29),明显高于CALND组75.8%(25/33;Z=-2.295,P=0.022)。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不仅能够达到传统腋窝淋巴清扫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缩小手术切口、改善保乳手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行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共清扫淋巴结485枚,颈淋巴结转移率66.0%(320/485);声音嘶哑2例;术后颈丛功能满意,颈部肌肉无僵硬萎缩,无肩下垂、抬肩无力及肩部疼痛,亦无耳后、肩部感觉障碍和面部水肿。均获随访,平均4(1~7)年;颈部复发1例,肺转移、全身多发转移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作用确切,在彻底清扫颈淋巴结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患者颈部功能及外形,避免术后颈面部水肿及感觉异常。但对于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且淋巴结较大,肿瘤外侵明显的不在该手术考虑范嗣内。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超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连续收治的28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9.2%(83/284),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63/284),同时发生中央组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14/284),跳跃式(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6/284)。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浸润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行中央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和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P<0.05),3种手术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B超对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5.0%、75.0%、5.0%和25.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和85.7%。结论对有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甲状腺外浸润)的患者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同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高分辨率B超可作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评估手段;对高度怀疑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者应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纳米炭作为新型淋巴结示踪剂,已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目前,微创手术是时代的主题,机器人的应用使得微创手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广泛认证。因此,本研究探讨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示踪剂对淋巴结清扫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160例术中使用纳米炭示踪剂(研究组),134例未使用纳米炭(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被膜与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平均中央区的淋巴结检出数(13.46枚vs. 8.66枚)及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3.38枚vs. 2.31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平均颈侧区淋巴结检出数高于对照组(15.21枚vs. 1.44枚,P<0.05),但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平均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间(77.08 min vs. 88.83 min)、双侧中央区清扫时间(128.29 min vs. 160.11 min)、中央区+颈侧区清扫时间(199.93 min vs. 221.64 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各项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应用纳米炭可显著增加检获淋巴结的数量,提高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阳性率,并可以缩短淋巴结清扫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总结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侧方淋巴结清扫术(颈清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和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对66例乳头状癌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和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清术.结果 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9.7%,颈侧方淋巴结(Ⅱ、Ⅲ、Ⅳ、Ⅴb)转移率为72.7%,主要集中在Ⅲ和Ⅳ.患者术后无明显下颈部、耳部和肩部感觉异常,随访1 ~ 30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 临床怀疑或穿刺证实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患者,在没有广泛淋巴结转移(Ⅴa转移)或淋巴结明显外侵的情形下,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清术良好的兼顾了肿瘤根治和功能外观,是一种安全而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尤其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风险及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适当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范围及术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治疗不足及过度治疗仍然普遍存在。如何合理选择颈淋巴结清扫,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同时保证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清扫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1.5~8h在超声引导下向甲状腺原发肿瘤内注入99m锝-右旋糖酐,体积0.4 ml(74 MBq),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1%亚甲蓝0.2~0.8 ml.采用联合法(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颈侧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1%,其中核素法和染料法检出率分别为90.2%和66.7%.颈侧淋巴转移30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中未发现转移癌灶.颈侧隐匿性淋巴转移率58.8%,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6%、52.9%、29.4%、0%.前哨淋巴结活检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94.1%、100%和87.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安全、可行,对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转移和指导颈侧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镜甲状腺手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近年来,随着内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美容效果也愈加显著。目前,内镜手术已被应用于甲状腺良性腺瘤摘除、腺叶次全切除、一侧腺叶切除、甲状腺全切除和部分早期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清扫术等。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内镜甲状腺手术分为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totalendoscp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切除颈部所有的病灶,目前我国尚没有甲状腺癌的手术指南,本文就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89例行双侧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远洋分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3例因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病人,3例有一侧中央组淋巴结有转移,23例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有转移。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9.70%(23/33),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8.79%(26/33)。术后6例(18.18%)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其喉返神经或神经内支直径<1mm。3个月后声音均恢复正常;9例(27.27%)术后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有1例(3.03%)发生永久性低钙血症。该10例均为年龄>50岁女性病人,其中6例在中央组淋巴组织中发现有甲状旁腺组织。结论 虽然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后会出现一定比例并发症,但多为暂时性。因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有必要施行这一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小切口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3间确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80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组(腔镜辅助组...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最为多见,约占90%。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有文献报道高达50%-75%。对分化性甲状腺癌颈淋巴结的处理是肿瘤外科医师常碰到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对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腔镜技术在甲状腺癌的应用有增多趋势,腔镜下不但能够完成甲状腺腺叶切除,还可以完成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从而在根治切除甲状腺癌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颈部外观和功能。但腔镜甲状腺癌手术的适应证、彻底性以及无瘤原则等方面尚有争议。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系统的应用扩大了腔镜手术在甲状腺癌的适用范围。合理选择甲状腺癌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范围,强调综合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栋  黄韬  刘春萍  石岚  李治  宋旗  袁鹏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221-1222
甲状腺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非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多采用的是“远离”的原则,但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尤其是同时需行颈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癌的手术中,该原则就不太适宜应用了。本文总结了165例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甲状旁腺保护的经验,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侧区再手术的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31例既往接受手术1~3次不等,其中17例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记述不明。术后12个月以内发现淋巴结异常有24例(77.4%),12个月后发现为7例。再手术前颈侧区淋巴结CT影像学诊断中,Ⅳ区的阳性率为58.1%,Ⅱ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为41.9%,颈动脉三角区域、Ⅲ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均为22.6%,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为12.9%。术后病理学诊断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64.0%,Ⅲ区81.8%,Ⅳ区68.4%,Ⅴb区8.3%,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13.6%。结论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前重视易复发淋巴结区域的影像学评估,术中进行规范的操作,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