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对胃肠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152例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6例皮下脂肪层下放置血浆引流管(引流组),对照组76例未放置引流管,比较两组术后愈合过程中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平均愈合拆线时间以及术后平均换药次数。结果:引流组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2.70%(2/74),明显低于对照组13.43%(9/67)(P=0.028);术后平均切口愈合拆线时间为(8.100±1.447)d,较对照组的(9.350±2.907)d明显缩短(P=0.034);术后换药次数为(2.700±0.733)次,较对照组的(3.850±2.519)次明显减少(P=0.022)。结论: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可有效的控制胃肠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增多,现就我科关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在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5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1 080例行腹部手术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中未放置皮下引流管者376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切口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者704例(观察组)。结果观察组704例患者术后无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切口一期愈合,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376例患者中有58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5.4%,伤口经多次换药后愈合。结论放置皮下引流管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004年4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37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4月后我们采用早期挤压排液法治疗,共37例,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采用早期挤压排液法治疗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若渗液量少,可拆除渗液处切口1~2根缝线,敞开该处切口后内置干纱条引流并及时更换敷料。若渗液量较多,可拆除渗液处全部缝线,敞开切口,拆去创面内的所有结扎线结,等渗盐水冲洗创面后,内置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使切口合拢,或给予二期缝合,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上述处理措施后,本组36例患者的切口均于术后14~21 d愈合,随访1~3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病例。结论肥胖及高频电刀所产生的高温是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液化范围和渗液量,采用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促进切口愈合。对肥胖患者合理使用高频电刀,规范缝合切口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3月的4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42例患者中38例一期愈合,余4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结论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仍然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近年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数比例的增加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住院时问,加重经济负担;甚至合并二次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常需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有明显增多趋势,加之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多.我们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共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院从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妇产科腹部手术病例中选取38例(1.33%)明显脂肪液化的病例,经二次缝合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38例中脂肪层>3cm12例,≤3cm26例;切口液化长度1~6cm,深浅不一;纵切口18例,横切口20例;年龄21~59岁。2.方法与结果:笔者予局麻或配合静脉麻醉,暴露切口创面,用刀背搔刮伤面至露出正常色泽,或尽量去尽变性组织,修剪皮肤切缘,切除硬节,清创后使创面整齐并严密止血,再用三角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全层,不留死腔。术后3天常规予青霉素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妇产科1065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发生脂肪液化25例,探讨与切口脂肪液化可能相关的因素。结果 25例脂肪液化患者经合理治疗后切口愈合良好,平均住院11.2 d。1例患者切口全部裂开,对症处理2周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无异常。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湿性愈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液化组织清除时间、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35例,平均愈合时间为15.26 d;平均换药次数为9.31(3 25)次;平均换药费用为432.35元.对照组30例,平均愈合时间为22.37 d;平均换药次数为26.80(8 ~82)次;平均换药费用为613.35元.观察组的平均换药频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应用藻酸盐类湿性愈合敷料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带给患者的痛苦,促进肉芽的生长,缩短液化切口愈合时间,避免切口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38例患者中,22例渗液量较少,拆除渗液处1~2根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缝线,内置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渗液停止后,蝶形胶布拉拢切口。渗液量较多的16例,拆除渗液处全部缝线,敞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切口,清除线结和液化的脂肪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内置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Ⅱ期缝合。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于术后14~21 d愈合,随访1~3个月,切口愈合良好。结论体形肥胖(33例)、手术时间长(26例3 h)、并存糖尿病(12例)、术后剧烈咳嗽(10例)、低蛋白血症(5例)、贫血(4例),为本组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根据脂肪液化的范围和渗液量,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促进切口愈合。合理使用高频电刀、围术期有效控制并存疾病、规范缝合切口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2005年,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5例,年龄35~79岁,平均57岁,其中男13例,女22例;肥胖体形27例,一般体形8例;26例使用电刀,9例未使用;Ⅱ、Ⅲ类切口27例,Ⅰ类切口8例;切口长度≥5cm者29例,<5cm者6例;手术时间≥2h者24例,<2h者11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2  相似文献   

14.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病例,其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为观察组,并对同时、同期手术未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腹部手术病例中随机抽样4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及早发现及时挤压切口排除渗液等方法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腹部脂肪厚、应用电刀、手术时间长、切口长等均增加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可采用及时挤压切口排除渗液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28例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的腹部手术患者资料。结果发生脂肪液化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降低。全层缝合线不要过密、不留死腔、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能够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根据51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总结其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结果 21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30例患者无缝合。51例患者切口的愈合时间为8~23 d,平均13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病人过于肥胖、手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切口暴漏时间过长等都可能引起脂肪液化,应根据不同患者切口愈合的实际情况以及渗液的多少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时规范操作、术后密切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其中5例切口全部裂开患者行Ⅱ期缝合术愈合,愈合时间8~15 d。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贫血、手术操作等因素关系密切,做好预防措施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降低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术中肥胖、高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增多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常需拆开大部分缝线,通畅引流,待伤口内肉芽组织形成且水肿消退、生长健康时再二期缝合。如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4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中体质量指数偏高20例(58.82%),贫血4例(11.76%),妊娠水肿4例(11.76%),滞产3例(8.82%),其他原因3例(8.82%)。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均愈合良好。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肥胖、贫血、妊娠水肿、待产时间过长等是发生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常见因素。防止体质量指数过高、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也随之增加,2年来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中的患者达22例。现将金因肽在脂肪液化的应用和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