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敷料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初步评价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探讨对细胞增殖影响最低的条件。方法:第一步: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50%和100%)敷料浸提液的吸光度,分别计算各浓度下成纤维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初步评价其细胞毒性。第二步:根据上述结果,继续采用MTT法检测细分浓度(0、10%、20%、30%、40%和50%)敷料浸提液对成纤维细胞增长率影响,测出对细胞增殖无影响的材料溶液浓度。结果:各浓度浸提液均出现较高相对细胞增殖率,其细胞毒性均为0或1级,无毒性。精检MTT结果提示,相对浸提液浓度低于10%海藻酸盐敷料浸提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无任何影响,浓度高于20%的浸提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开始产生影响,但仍未到毒性标准。结论:海藻酸钙敷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满足人体植入材料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要求,可作为安全的伤口敷料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脐带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在海藻酸盐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性,探讨hUCMSCs-海藻酸盐敷料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取人脐带标本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取第4代细胞与海藻酸钙凝胶支架复合培养(实验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征,培养第0、3、6、9天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含量并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正常培养hUCMSCs作为对照组。取32只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创面分别以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MSC-凝胶组)、细胞上清液-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CS-凝胶组)、10%F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FBS-凝胶组)及0.01 mol/L P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PBS-凝胶组)修复。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于第15天切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新生皮肤情况。结果 hUCMSCs在凝胶支架中可生长增殖达1周以上,形似葡萄样;细胞迁移实验示7 d内未见细胞从凝胶支架中迁移出。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数及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增加,至第9天时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与FBS-凝胶组及PBS-凝胶组相比,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P0.05),新生皮肤鳞状上皮、成纤维细胞、皮脂腺及毛细血管均增多,第15天时VEGF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而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观察情况相似。结论 hUCMSCs能在海藻酸钙凝胶中持续表达创面愈合所必需的VEGF,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能促进小鼠创面愈合,有望成为理想的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A型肉毒毒素(稀释成5U/0.1ml)进行干扰,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A型肉毒毒素。培养72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显示A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细胞增殖速度变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多,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 以5例增生性瘢痕为实验组,3例正常瘢痕为对照组,采用成纤维细胞二维培养和三维培养体系及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浓度作用下,来源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体系中α-SMA含量明显低于二维培养体系,不同浓度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的作用不同,以5ng/m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在表达α-SMA方面,对TGF-β1的反应更为敏感。结论 在体外,TGF-β1诱导α-SMA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作用存在着浓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对TGF-β1敏感性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可能会降低TGF-β1的诱导作用,使α-SMA的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mg/LArt培养液各5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mg/L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mg/L作用成纤维细胞24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体外诱导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成骨分化的特征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长白猪6头,无菌条件下于胫骨近端抽取骨髓15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并根据细胞贴壁特性对MSCs进行分离、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生长情况,于培养第7天计算MSCs百分比含量及群体倍增值。将第1代细胞置于含1×10-8mmol/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10mmol/Lβ-磷酸甘油(β-glycerophosphate,β-GP)和82μg/m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c)的成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21d,作为实验组;DMEM培养液中培养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组织化学染色、钙沉积和细胞增殖测定,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成骨分化的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原代MSCs特征:培养第1天,有核细胞大部分由悬浮的圆形血源性细胞组成;第3天换液弃除非贴壁细胞,MSCs克隆开始形成,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第7天,镜下观察到大小不一的克隆。细胞在培养后12~14d基本长满,原代细胞群体倍增值平均为13。MSCs成骨分化:诱导培养14d实验组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变成立方体样,而对照组细胞始终保持成纤维细胞样。培养5d,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1723±4040,实验组为10276±551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诱导培养14d,ALP染色呈强阳性,21d钙沉积明显增加(P<0.01)。实验组MSCs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osterix、ALP、型胶原、骨连接素(osteonectin,ON)、骨钙素(osteocalcin,OC)表达逐渐增强;Cbfα1、ALP、ON在分化早期增加明显;与第7天比较,第21天osterix和OC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第14天,型胶原表达也上调(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猪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能通过上调分化特异基因表达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体外检测与体内植入两种方法,分别检验镁合金的生物安全性。以此初步探讨镁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科内置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国际通用标准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检验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至5代后,应用镁合金浸提液作为培养液,行体外培养扩增,在光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另外,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实验分为3组,即镁合金浸提液实验组和阳性阴性对照组,在培养1、3、5、7d后分别测量吸光度值,SPSS软件分析各组问吸光度值差异,间接判断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GR),评定各组毒性级别。体内植入实验则将镁合金棒横向植入大鼠左股骨干内,分别在术后5、9、18周时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并于18周时处死大鼠,取肝、肾行病理分析,观察肝、肾病理形态改变。[结果]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正常,增殖活跃。MTT法经分析比较,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镁合金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同时RGR结果显示镁合金细胞毒性评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作用。动物体内实验显示,大鼠植入镁合金后各时间段的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波动,肝、肾病理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镁合金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植入的动物也未见不良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因此可以初步认为镁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潜力的骨科内置物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ADSCs培养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探讨其培养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从人腹部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DSCs,收集其上清液培养人成纤维细胞。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AnexinⅤ/PI双染色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体外细胞划痕法测定其迁移能力。结果:培养获得ADSCs,ADSCs培养上清液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其凋亡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DSCs培养上清液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抑制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a,hADSCs-CM)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DSCs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于培养12、24、48 h收集hADSCs条件培养基作为实验组条件培养基(12 h-CM、24 h-CM、48 h-CM),无hADSCs的空白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置于培养箱内12、24、48 h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12 h-CC、24 h-CC、48 h-CC)。选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分别以实验制备的培养基进行处理,每组培养基3个复孔,以CCK-8实验检测HSFs及KFs的增殖能力,以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处理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分布、凋亡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数据以Graphpad 7.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结果显示,24 h-CM、48 h-CM处理后24 h KFs、HSFs的增殖速度较对照组开始出现明显减慢,HSFs增殖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NFs无明显的增殖趋势变化;实验组条件培养基对HSFs增殖的抑制作用在48 h达到峰值:24 h-CM KFs增殖活性为1.81±0.10,24 h-CC KFs为2.36±0.05(t=4.24,P<0.001);24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52±0.10,24 h-CC HSFs为1.96±0.15(t=8.98,P=0.001);48 h-CM KFs增殖活性为1.65±0.10,48 h-CC KFs为2.57±0.10(t=26.64,P<0.001);48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29±0.20,48 h-CC HSFs为1.94±0.10(t=11.14,P<0.001);之后抑制作用渐弱。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48 h收集的hADSCs-CM处理后HSFs和KFs的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在KFs中,12 h-CM、24 h-CM、48 h-CM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而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则较对照组下降,在HSFs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NFs、KFs、HSFs未见明显凋亡。LDH漏出检测结果显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ADSCs条件培养基可能通过其中含有的分泌因子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但不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独角莲根茎水提取物(AEoTGE)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半数抑制浓度及凋亡率.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以透射电镜鉴定细胞超微结构.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EoTGE(3.125、6.250、12.500、25.000、50.000、100.000g/L)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的抑制率,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凋亡率.结果 ①应用不同浓度(3.125~100.000 g/L) AEoTGE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随AEoTGE浓度增加对细胞抑制作用增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AEoTGE作用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0.27) g/L;③EdU染色示35 g/L AEoTG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FITC-Annexin V/PI示AEoTGE组凋亡率为(72.07±0.70)%,对照组为(23.48±1.63)%(P<0.05).结论 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AEoTGE作用24 h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0.27) g/L,并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为(72.07±0.70)%.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αvβ6在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6在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单克隆抗体10D5封闭AGS细胞表面αvβ6功能,并采用10D5的阴性对照剂鼠IgG2a处理细胞作为阴性对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用10D5封闭αvβ6后,10D5组AGS细胞的存活率较对照组和IgG2a组下降,而凋亡率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则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2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vβ6表达促进胃癌AGS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敷料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在创面局部以海藻酸钙敷料(实验组)或干棉纱布(对照组)包扎,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率的变化;于伤后3、7、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血管横断面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肉芽组织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胶原面积与创面面积比值)。结果:术后第3天时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肉芽组织厚度[分别为(1 540.0±118.5)μm和(1 504.6±131.8)μm,P〉0.05]和新生肉芽组织血管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之比[分别为0.118±0.007和0.113±0.007,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3 d实验组胶原蛋白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分别为(45.7±5.3)%和(11.6±2.5)%,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时这种趋势依然存在(P〈0.05)。结论:海藻酸钙能提高伤口皮肤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含量,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TRAIL-MSC靶向促进肝癌大鼠RFA过渡区残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150只雄性SD大鼠,采用N1S1肿瘤细胞建立肝荷瘤大鼠模型,并随机将其分为stSTRAL-MSC组、MSC组、Vector-MSC组、培养液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在接受治疗前1周给以注射相应的制剂,在接受RFA治疗后12h、24h、48h以及1周时每组取6只处死并进行相关检查(空白组除外),同时比较空白组与RFA组其生存时间。结果:stTRAIL-MSC在接受RFA治疗后其肿瘤体积变化、过渡区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鼠肿瘤毁损体积、过渡区肿瘤细胞(ki-67染色)增殖指数等比较明显优于其他几组,而且在对caspase-3、caspase-8、Bcl-2水平检测时发现,stTRAIL-MSC其caspase-、3caspase-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而Bcl-2水平低于其他四组,对接受RFA以及空白对照组大鼠的生存情况分析发现,采用RFA治疗的大鼠其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stTRAIL-MSC靶向通过提高cas-pase蛋白酶级联反应继而达到促进肝癌大鼠RFA过渡区残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藻酸钙敷料联合紫草油纱条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换药的临床疗效,将120例行手术治疗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括约肌间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紫草油纱条做为敷料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采用藻酸钙敷料敷盖创面,再加紫草油纱条外敷的方式换药。结果显示,12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渗液明显减少时间、换药时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换药后过敏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无复发。结果表明,与单纯应用紫草油纱条换药相比,将藻酸钙敷料和紫草油纱条敷料结合用于肛瘘术后换药创面愈合时间更短,换药时患者痛苦更小,且无创面过敏反应发生,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EphB4及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5、10、20和4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处理PC-3细胞24h,然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人参皂苷Rg3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人参皂苷Rg3对PC-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经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后PC-3细胞中EphB4和bcl-x1的表达情况。结果:5、10、20和4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0.93%、31.32%、51.63%、65.43%。5~4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处理细胞呈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40umol/L人参皂苷Rg3处理PC-3细胞24h后,凋亡细胞占(12.10±1.2)%,处理组比正常对照组(3.18±2.1)%凋亡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PC-3细胞24后,EphB4的表达随人参皂苷Rg3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而且bcl—xl的表达随人参皂苷Rg3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确定狭窄部位,若导丝能通过狭窄段则一次置入支架,若导丝不能通过则置入外引流管,外引流7~10 d后再置入支架。其中24例支架一次性放置成功,4例经外引流10 d后再放置获得成功,全部患者均同时留置外引流管。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分别为(372.3±128.4)μmol/L、(118.9±67.2)U/L、(754.2±332.4)U/L;术后1 w降至(159.9±117.3)μmol/L、(82.4±37.3)U/L、(436.7±241.2)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为(107.8±48.1)μmol/L、(52.0±23.7)U/L、(231.1±104.3)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改善3例,术后明显好转26例,总有效率为90.6%。随访3个月,30例黄疸完全消退,2例明显减轻;随访半年时死亡5例。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组织中COX-2与IL-8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白细胞介素-8(L-8)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COX-2和IL-8进行检测,并与31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二者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receptor,PR)表达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OX-2和IL-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6、P=0.0002),且二者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433,P〈0.001)。COX-2和IL-8阳性细胞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与ER和PR的表达状态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COX-2和IL-8在乳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乳腺癌组织中COX-2和IL-8存在相互调控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使用经导管溶栓治疗DVT,并按尿激酶用量、给药频率将患者分组。结果:血栓溶解率小剂量组为(38.7±24.0)%,标准组为(54.8±26.0)%,大剂量组为(53.0±21.0)%,小剂量组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每日给药频率由2次增加至3次、4次时,血栓溶解率由(38.9±19.0)%分别上升至(49.3±20.0)%和(63.8±18.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每日用量在30万U左右时,量效关系比较满意,增加尿激酶用量并不能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增加每日尿激酶给药频率,可以提高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