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胸前神经(ATN)入路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经胸大肌后方入路,未保留ICBN、ATN,观察组经胸大肌前方入路,保留ICBN、ATN。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FACT-B各维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大肌前方入路,保留ATN及ICBN,可获得满意疗效,并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I、Ⅱ期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实验组78例,均采用经胸大肌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神经.对照组为我院2008年6月份以前56例乳腺癌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未注意保护胸前神经,观察对比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患侧胸大肌萎缩情况,患肢内收及内旋运动时胸肌肌力,评定胸肌功能.结果:实验组78例中,术后患侧胸大肌5例(6.4%)无一例重度萎缩,对照组56例中,术后患侧胸大肌重度萎缩18例(32.1%),轻度萎缩16例(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保留胸前神经,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地防止胸大肌萎缩、患侧胸部变形、疼痛及上肢感觉障碍、功能减退的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保留相关功能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Ⅰ、Ⅱ期乳腺癌患者 87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5 2例 ,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 ,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神经。B组 (对照组 ) 35例 ,经胸大肌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 ,切除胸小肌 ,切断肋间臂神经 ,观察随访两组术后情况。结果术后重度胸大肌萎缩 :A组 ,0例 ,B组 2 8例(80 % )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1 34,P <0 0 1)。腋窝及患侧上肢感觉异常 ,A组 3例(5 8% ) ,B组 31例 (88 6 % )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2 2 4 ,P <0 0 1)。结论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能够有效地防止胸大肌萎缩和患侧腋窝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保留与不保留胸小肌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保留与不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0例乳腺癌,A组280例,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B组200例,经胸大肌后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切除胸小肌、切断胸前神经、肋间臂神经,观察随访两组术后情况。结果术后重度胸大肌萎缩者,A组5例(1.8%),B组80例(40.0%);腋窝及内侧上臂感觉异常者,A组18例(6.4%),B组156例(7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81.2%和52.0%,B组分别为82.1%和6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可在保证根治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采用横切口,并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问臂神经,对术后皮瓣成活、胸大小肌功能、患侧上臂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乳腺癌均采用横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时注意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问臂神经。术后检查胸大小肌萎缩情况和患侧上臂内侧的感觉、运动功能变化。结果:术后发生切口皮瓣坏死3例,胸大小肌无明显萎缩,28例保留肋问臂神经患侧上臂内侧皮肤感觉良好,活动自如。结论:保留胸前神经,肋间臂神经的横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保留胸前神经(ATN)及肋间臂神经(ICBN)的乳腺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探讨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行保留ATN、ICBN手术方式治疗,对照组行切断ATN、ICBN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臂感觉障碍合并运动障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9.974、11.692,均P<0.01),对照组发生重度胸大肌萎缩22例,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25.652,P<0.01)。观察组术后FACT-B各领域分值及量表总分值等生命质量量化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更高(均P<0.01)。随访24~48个月,两组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病例。 结论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ATN、ICBN的手术方式行之有效,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Kodama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乳腺癌Kodama根治术的68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4例。观察组术中对肋间臂神经进行解剖并予以保留;对照组不对肋间臂神经进行解剖。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患侧上臂感觉异常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臂异常感觉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Kodama根治术中对肋间臂神经进行解剖和保留,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患侧上臂的感觉异常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肌间隙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及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每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清肌酸激酶、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影像学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9个月。3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各时间段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第1、3天传统组明显高于肌间隙组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及经皮组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3组两项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均符合微创理念,而椎旁肌间隙入路稍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大肌间隙入路清扫Ⅲ组淋巴结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采用保留胸大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手术),同时沿胸大肌肌问沟切开胸大肌,彻底清除Ⅲ组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对照组采用仅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Patey手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彻底清扫腋淋巴结,明显减少胸大肌萎缩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结论经胸大肌清扫Ⅲ组淋巴结既保留胸大肌功能,又彻底清扫腋淋巴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手术,对照组则将肋间臂神经同时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术后上臂感觉障碍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清扫淋巴结数量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上臂感觉障碍为10.00%,术后1个月为5.00%,术后3个月为2.50%,术后6个月为2.50%,术后12个月无。对照组分别为52.50%、47.50%、45.50%、37.50%和27.50%。观察组术后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患侧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合盆腔自主神经保护(TME+PANP组)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组)术前7 d、术后14 d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对排尿功能的影响,其主要指标有: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容积、残余尿量。结果:TME+PANP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9.7±6.6)mL/s,术后(14.2±6.0)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5.3±20.3)cm H2O,术后(33.1±18.6)cm 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8±35)mL,术后(342±3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术前(9.4±5.7)mL,术后(11.1±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7.8±6.2)mL/s,术后(12.5±5.4)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2.8±18.2)cm H2O,术后(25.4±17.5)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4±38)mL,术后(29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残余尿量:术前(9.8±6.1)mL,术后(10.2±7.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PANP组与TME组术后比较:术后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剩余容积,TME+PANP组均大于TM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高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114例早期高龄(≥60岁)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乳腺癌局部扩大泛切除术组,即保乳手术组(57例)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保乳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总引流量少,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4.74%,远高于传统手术组(3.51%);保乳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机体损伤小、恢复快,可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因此,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可在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 C L)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LR C L组45例和LC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LR C L组少于LC组。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R C L组明显优于LC组(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LR C L组与L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 C L组术后半年、1年的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比术前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 C L组术后1年复查结石复发率2.22%,术后2年复查结石复发率4.44%,术后3年复查结石复发率6.67%。结论: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能够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对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恢复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N K细胞活性;并对2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量显著低于开腹组,而肛门排气、排便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开腹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C D 3+、C D 4+、C D 8+、C D 4+/C D 8+、N 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2组患者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 R)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 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5)。手术结束时腹腔镜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术后24 h 2组患者FIB、D-二聚体均继续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开腹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 FIB、D-二聚体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但是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临床上需要在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皮下积液的影响和治疗作用。方法:对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口腔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与对照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和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及完全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结果:实验组3例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对照组10例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χ^2=4.812,P〈0.05);实验组患者较早完全拔除引流管(χ^2=16.530,P〈0.05),皮下积液发生率未增加(χ^2=1.298,P〉0.05)。结论:口腔负压吸引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并缩短持续皮下负压引流的时间,同时不增加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术后近期的上肢淋巴水肿和皮下积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中青年男性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93例中青年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Dukes B期、C1期)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行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观察组),44例行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肿瘤学指标、术后排尿障碍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除淋巴结总数[(16.6±3.7)vs.(16.9±3.8)]、肿瘤下缘距远切缘的距离[(3.9±1.2)cm vs.(4.1±1.3)cm]、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16.33%vs.15.91%)、勃起功能障碍率(28.57%vs.27.27%)、射精功能障碍率(24.49%vs.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切缘、环周切缘病理均为阴性。结论:为Dukes B期、C1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系膜切除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效果与开放手术相近,但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临床术式选择及其预后。方法:将60例年轻乳腺癌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经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保乳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术中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5年存活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术后乳房美容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免疫功能指标包括Ig G、Ig M、Ig A,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Kaplan-Meir法计算2组1~5年存活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术后WHOQOL-BEFF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首选早期保乳术,效果较为理想,且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胆道梗阻性疾病胆肠吻合应用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式和Roux-en-Y吻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行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胆肠襻式吻合36例(改良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3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手术时间、肠鸣音出现、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观察胆汁漏发生、总胆红素下降指标、胆肠吻合口狭窄、胆汁反流情况。结果:改良组吻合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0.9±0.4 h vs 1.4±0.6 h,P<0.05);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早(2.3±4.0h vs 60.2±5.2 h,P<0.05),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70.2±5.3 h vs 88.1±6.5 h,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10.0±1.9 d vs 12.0±3.0 d,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1例胆汁漏(5.6%);术后2周总胆红素下降指标>50%比率,改良组优于对照组(91.7%vs 83.3%);胆肠吻合口狭窄情况改良组优于对照组(2.8%vs 5.6%);术后胆汁反流情况改良组优于对照组(2.8%vs 8.3%)。结论: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较传统胆肠Roux-en-Y吻合术,能缩短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快、改善术后肝功能,术后胆汁反流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尤其适用于基层县级医院,但仍存在捆扎肠襻再通可能,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组织中COX-2与IL-8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白细胞介素-8(L-8)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COX-2和IL-8进行检测,并与31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二者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receptor,PR)表达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OX-2和IL-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6、P=0.0002),且二者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433,P〈0.001)。COX-2和IL-8阳性细胞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与ER和PR的表达状态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COX-2和IL-8在乳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乳腺癌组织中COX-2和IL-8存在相互调控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Pepsinogens,PG)Ⅰ、PGⅡ含量变化与胃癌的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PGⅠ、PG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癌术后患者PGⅠ、PGⅡ的含量及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PGⅡ明显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水平有所下降(P〈0.05);胃癌患者PGⅠ、PGⅠ/PGⅡ明显下降(P〈0.01),胃癌患者术后及术后无复发患者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而术后复发患者与胃癌术后患者比较PGⅠ、PGⅡ水平都明显升高(P〈0.01)。以PGⅠ〈35ng/mL或PGⅠ/PGⅡ〈1.5为阳性指标,其确诊率和特异性分别为72.5%和82.3%。结论:PGⅠ、PG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