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间潍坊市中医院及潍坊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共12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无临床症状,肾实质受压迫不重,双肾功能良好,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7例患者肾实质受压明显,肾脏明显变形,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肾包膜切除术,患者随访半年至1年,疗效满意,均未复发.4例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1年内有2例复发,复发患者中1例患者在外院接受了腹腔镜肾包膜切除术,另外1例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结论 后腹腔镜肾脏包膜切除术较经皮穿刺引流术效果确切,复发率低,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肾包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包膜下积液的病因、治疗经过。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3例男性和1例女性患者由体外震波碎石(ESWL)引起,1例女性由输尿管镜检引起,其余2例无明显原因。同位素分肾功能检查均有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例有高血压和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水平升高(Page肾)。7例均行肾包膜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结果随访6~24月(平均11月),无1例肾包膜下积液复发。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4周血压逐渐降至正常,复查血中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正常。5例患肾功能完全恢复,2例3月后患肾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对侧下降15%和25%。结论对外伤和医源性肾包膜下积液或积血患者要严密观察,有肾性高血压或患肾功能减退者应积极外科治疗,防止发生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腹腔镜肾纤维膜切除应为首选方法,严重患者行肾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过。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2.7±11.8)岁。结果 1例仅随访观察,5例行肾被膜开窗引流术,2例行穿刺引流术,1例行后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治疗。所有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复发者2例、积液量均较少,随访期间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积液量未见明显增加且肾功能正常,故仅随访观察。结论特发性肾被膜下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穿刺引流及肾被膜开窗引流术等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术后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对286例行经皮肾镜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肾包膜下血肿,均采取局麻下B超引导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肾镜穿刺套装穿刺引流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经皮肾包膜下积液穿刺引流对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可取得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5.
肾包膜下积尿的发生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尿的病因与处理方法。方法报告12例肾包膜下积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影像学诊断,7例为梗阻性积尿,3例为漏尿性,2例病因不明。首先均行经皮肾穿刺引流术。放弃治疗1例;单纯穿刺引流2例;留置双J管内引流2例,1例改行肾裂口修补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肾输尿管切除术和大网膜包裹肾脏内引流术各1例。结果10例痊愈出院,2例死于肾外恶性肿瘤。结论肾包膜下积尿病因以梗阻性为多见。CT检查有助于确定积尿范围及作病因诊断。及时行肾包膜下穿刺引流为首要的治疗选择,同时针对病因作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H  Shen M  Qia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43-944
目的 提高对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7例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采用B超、CT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17例中,肾切除手术13例,肾活检术1例,其余保守治疗。结果 随访6-108个月,死亡3例,其余均健在。结论 影像学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最有诊断价值。治疗方法应根据病因决定,多数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肾包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和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创伤性肾包膜下血肿的价值。方法:闭合性肾损伤并发肾包膜下巨大血肿患者8例,出血停止1~3周后,在B超定位下行经皮血肿穿刺引流术,引流出陈旧性出血后,每隔3~4天向血肿内注入50~20万U尿激酶并保留24h,然后充分引流。结果:穿刺引流后3~4天引流出陈旧性积血(81±32)ml。间断注射尿激酶溶解血凝块, 20~35天后,血肿体积约为治疗前的1 /15 ~1 /50。经12 ~34个月随访,无继发性出血、感染、高血压等并发症。结论:对闭合性肾损伤肾包膜下巨大血肿患者行经皮血肿穿刺引流术,同时局部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可有效溶解引流肾包膜下陈旧性出血和血凝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肝包膜下胆汁瘤(HSB)的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HS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2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4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例,不详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7例,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1例,行LC+腹腔镜胆管取石术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40 d,平均14.3 d;右肝9例,胆囊窝及右肝前叶膈顶部、胆囊窝及右肝后叶和左肝各1例;11例单发,1例左肝多发;HSB直径7.6~29.1 cm,平均15.7 cm;肝脏包膜下积液量800~3 000 mL,平均1 400 mL;液体吸收时间7~120 d,平均37 d。主要治疗方案为置管引流7例(包括手术开腹置管外引流2例),B超引导下反复穿刺抽吸4例,1例不详;2例反复穿刺引流效果较差,行手术治疗。结论 HSB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诊断首选影像学检查,治疗以保守治疗+B超引导下经皮反复穿刺抽吸为主。  相似文献   

9.
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中,除消化道晚期肿瘤致尿路梗阻2例死亡,余均经治疗后积液吸收.结论:肾包膜下积液其病因复杂,应视其病因及症状作相应手术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Page肾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4月采用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Page肾患者28例,观察手术治疗后积液消散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引流5~29天后积液消散;10例发热患者体温在穿刺引流后2~5天得到控制。2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未见复发。3例复发的肾包膜下积液患者分别在第2次(2例)和第3次(1例)穿刺后积液消失。结论: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Page肾的临床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穿刺造瘘和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肾包膜下血肿的价值。方法:对ESWL后肾包膜下巨大血肿患者2例,在B超定位下行肾包膜下血肿穿刺造瘘术.引流出陈旧性出血后,每隔3~4d间断向血肿内注入尿激酶20~50万IU并保留24h.然后充分引流。结果:穿刺造瘘后的第1~4天内引流出陈旧性积血51~98m1,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1个月后血肿体积约为治疗前的1/35~1/15。经14~18个月随访。无继发出血、感染、高血压等并发症。结论:对ESWL后肾包膜下巨大血肿患者行穿刺造瘘置管引流术,同时局部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可有效溶解引流肾包膜下陈旧性出血和血凝块,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后腹腔镜行肾部分切除术26例,其中T1期肾癌22例,错构瘤3例,重复肾伴结石1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20±10)min 出血量50~400mL,平均(90±25)mL 输血1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肾肿瘤患者20例切缘阴性,有2例肾肿瘤部分切患者术后病检报告示肿瘤侵犯肾周脂肪囊,再次行手术肾脏根治性切除.肾恶性肿瘤2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经胸片、B超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术可行,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经皮肾镜术后肾包膜下巨大血肿的价值。方法:经皮肾镜术后形成肾包膜下巨大血肿16例,出血停止1~3周后,在B超定位下行经皮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出陈旧性积血后,每间隔2~3d,通过引流管分别向血肿内注射3万U的尿激酶并保留24h,然后充分引流。结果: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陈旧性积血后,间断注射尿激酶溶解血块,30~35天后复查CT显示血肿明显减小,仅为治疗前的1/19~1/56。16例患者经1~2年随访,无继发性出血、感染、高血压等并发症。结论:对经皮肾镜术后肾包膜下巨大血肿患者行经皮血肿穿刺置管引流,同时应用尿激酶局部注射溶解血凝块,可有效溶解引流。肾包膜陈旧性出血和血凝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0G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总结19例XG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静脉尿路造影(IVU)和B超检查元特异性。CT检查11例,有4例诊断为XGP。经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3例,有2例确诊为XGP。尿找泡沫细胞阳性1例。1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肾部分切除术2例,肾切除术13例,肾根治性切除术4例。术后随访10个月~23年,未见本病复发。结论 常规CT或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上应根据临床分期选择肾部分切除术或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肾包膜下积液(附1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肾包膜下积液10例,其中4例包膜下尿液囊肿,6例包膜下血肿。主要特点为影像学检查见肾包膜下有液性区征象,局部或全部包绕肾脏。肾包膜下积液是多种疾病肾脏的一种表现,CT检查是目前确诊最可靠的方法,应尽可能作出病因诊断,以获得理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治疗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2例患者 ,男 8例 ,女 4例。年龄 35~ 6 6岁 ,平均 4 1岁。肾结核 5例 ,肾急慢性感染 7例 ,其中肾积脓行肾穿刺造瘘或输尿管插管引流术后 6例。左侧 7例 ,右侧 5例。 12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沿肾脏长轴切开增厚的肾包膜 ,肾包膜内游离肾实质 ,紧靠肾门处再次环形切开肾包膜 ,分离肾血管周围脂肪 ,使肾蒂组织薄到足以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 ,再离断肾蒂 ,切取肾脏 ,留置腹膜后引流管。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 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 (82 .9± 2 2 .3)min ,术中出血量 (5 1.4± 12 .2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 2 4~ 4 8h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7.5d ,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 1~15个月 ,效果满意。 结论 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近期效果好等特点 ,较好地解决了感染性无功能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后腹腔镜肾切除的难题。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术者需具备一定的腹腔镜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半肾输尿管切除手术治疗成人重复肾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行后腹腔镜下重复肾切除术2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总结分析.25例患者均术前行磁共振尿路水成(MRU)、静脉尿路造影(IVU)和B超确诊重复肾.结果 2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70~ 220min,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35~200mL,平均64mL.术后住院时间6~8d,平均6.5d.术中和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3~20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术前原有症状消失,下半肾功能良好.结论 后腹腔镜重复肾切除术安全可靠,疗效良好,患者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后腹腔镜上半肾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复肾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上半肾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复肾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2007年7月,对4例重复肾畸形的患者行后腹腔镜上半肾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上半.肾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60 min(120~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0 ml(50~160 ml),均未输血,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复查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术后1天进流汁,3天拔除导尿管并下床活动,7天拆线,负压引流管待引流量<20 ml后拔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漏.术后随访5~15个月,无明显发热、腰酸及漏尿症状,复查B超未发现肾周积液.结论:后腹腔镜上半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为治疗成人重复肾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输尿管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的原因与处理办法。方法:报告8例此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输尿管结石所致者5例,外来肿瘤压迫输尿管、良性疾病手术后输尿管受压和放疗所致输尿管梗阻者各1例。针对梗阻原因分别行输尿管逆行插管、碎石、手术探查及肾包膜下穿剌等治疗。结果:8例患者输尿管梗阻解除后肾包被膜下积液均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肾包膜下积液大多由泌尿系结石致梗阻而引起,也可由输尿管附近病变压迫输尿管致管腔梗阻所致。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常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肾包膜下积液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肾包膜下积液,其中12例因尿路梗阻,4例因肾实质感染而形成;3例原因不明。均经CT明确诊断。结果19例肾包膜下积液中,15例针对病因治疗,即解除梗阻,控制肾实质感染后,积液均有吸收减少;原因不明予以对症治疗。积液亦被吸收。结论尿路梗阻是肾包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增高的肾盂压力使得尿液经静脉、淋巴管或直接返流到肾周;急性肾绞痛因肾盂压力的急剧升高,更易形成包膜下积液。肾实质的感染也是形成积液的重要原因。在对因治疗,解除梗阻,控制感染后,肾包膜下积液均可逐渐被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