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4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表现率,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遵医嘱行为表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护理人员认真负责,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与专科护理,并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宣教,饮食护理与体位护理,做好患肢主动、被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通过抬高患肢,局部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护理方法预防DVT。结果: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283例,仅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0.71%。经专科护理,溶栓,抗凝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做好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1例妇科手术后发生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和阴式手术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2例手术取栓,19例经抗凝、溶栓治疗,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LEDVT是妇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充分重视,对于高危患者并加强预防性治疗;抗凝、溶栓综合治疗是LEDVT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剖宫产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并对其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8±1.7)d;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伤口脂肪液化现象,但并无感染;且本组40例患者均未发生产褥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给予剖宫产患者针对性的术后护理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炎患者术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2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132例。对照组行妇科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4.55%),对照组发生19例(14.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48%(130例),对照组83.33%(1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明显减少妇科盆腔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预防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201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选取Caprini风险评分为中危及高危的患者170例,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试验组(85例)与一般处理+机械预防护理对照组(85例),术后4~7 d内采用加压超声检查诊断深静脉血栓,并比较患者术后血常规、术后引流等临床数据,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中危对照组1例深静脉血栓(1.7%),高危对照组4例深静脉血栓(16%),其中1例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PE);试验组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中危组及高危组分别比较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和P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良性疾病行妇科手术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尤其是血栓形成高危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可能有一定作用,并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但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接受剖宫产产妇,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肺栓塞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对本科2008年~2009年围手术期治疗的83例有可能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进行统计总结。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36-80岁,手术部位在足部16人;小腿32人;大腿35人,住院天数17-25天。结果围术期对下肢DVT的预防性护理,可减轻血液缓滞,减轻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使得DVT的发生率仅为4.81%。结论围术期有效的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采取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等预防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6例妇科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IPC与LMWH预防后,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应用IPC与LMWH预防后,抗凝血酶-III(AT-II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LMWH使术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IPC与LMWH可以改善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情况。结果:40例并发肺栓塞4例。妇科手术32例,其中,剖宫产8例;良性疾病18例(卵巢瘤5例,子宫肌瘤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恶性肿瘤18例(子宫内膜癌6例,宫颈癌8例,卵巢癌4例)。合并血黏度增高16例,高脂血症5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经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术前评估高危因素,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加强锻炼可有效预防术后LEDVT的发生;早期抗凝治疗是治疗LE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经过综合治疗与规范护理后,26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临床治愈出院,1例患者因治疗效果欠佳,转院治疗。结论:早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与规范的护理,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诊治过程与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11月至2013年9月间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依据临床表现及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共有13例孕产妇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9.2%的患者存在除血液高凝外的其他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与高危因素。血液化验纤维蛋白原定量(4.82±0.87)g/L,D-dimer定量(659.00±142)ng/ml,均超出参考值范围,符合孕产妇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抗凝治疗,对肺栓塞患者采取了手术取栓治疗,无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正常生存。2例为孕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孕周分别为25周双胎和38周单胎妊娠;双胎孕25周患者行米索前列醇引产术,孕38周单胎妊娠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11例为产褥期发生,行抗凝治疗后未观察到产后出血(500ml/d)。所有患者中7例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正常生存,6例阴道分娩,其中4例足月儿生存,2例行米索前列醇引产胎儿丢失。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诱发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抗凝治疗是有效的措施;对于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肺栓塞患者,手术取栓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用于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围产期护理干预),各84例,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1观察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为1.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产妇护理综合满意度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予以围产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体会。方法:对DVT患者进行西药抗凝、溶栓等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40毫升,中药活血化瘀,解毒理气止痛,同时配合芒硝散、臭氧进一步治疗。结果:经过临床的治疗与护理,70例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妇科手术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护理满意度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2.86%(8/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升机体恢复能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510080)陶莉莉洪淡华卢秀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对18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病的病因及防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  相似文献   

17.
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为8%-13%,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9例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产后发病时间为术后2~15d。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延迟,伴有不同的感染因素,其中合并血小板增多2例,宫颈支原体感染2例,阴道炎4例。9例患者均经超声确诊,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分别于发病后14-40d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易发生于妊娠、剖宫产等患者,并多于产褥早期发病,应及早预防,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0例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显著显著降低患者出现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20.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D-二聚体(D-dimer)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1例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进行检查,对其中超声诊断的4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小腿静脉血栓22例,4例行下肢静脉造影的结果与超声诊断相符。D-dimer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60.5%,准确性为66%,阳性预测值为30.8%,阴性预测值为98.6%。结论:D-dimer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