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PE)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消退及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合并LVH患者45例应用PE治疗2年中,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LVH消退及心电图复极离散(QT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期内,血压显著下降(P<0.01),LVH呈进行性消退(P<0.01),QTd明显缩短(P<0.01).结论 应用PE治疗高血压合并LVH全程观察期内,显著稳定降压的同时,可以使LVH消退,QTd缩短,心肌复极电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与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离散度 (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最短 QT间期的差值 ,近年研究发现 ,QTd可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性 ,不少学者报导 ,急性心肌梗塞 (AMI) ,尤其伴室性心律失常者 QTd增加明显。临床观察 ,QTd增加的确与室性心律出现相关。本文观察我院 AMI组与对照组两组 QTd情况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为 1998- 0 6~ 2 0 0 1- 0 6入院 AMI42例 ,其中男 32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4.3岁。无心房纤颤或扑动 ,无传导阻滞 ,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 48例 ,无心血管疾病 ,性别、年龄与 A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对QTd、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无LVH组、无LVH伴缺血性ST-T改变组。LVH组QTd、QTcd比较差异显著;无LVH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室肥厚、心肌缺血使QTd、QTcd增大,表明QTd在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评价抗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已确诊为克山病患者 5 0例 ,男 18例 ,女 32例。年龄 2 5~ 6 1岁 (平均 42 .5岁 )。心功能 级 2 0例、 级 2 3例、 级 5例。剔除近 3周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洋地黄除外 )及电解质紊乱者。1.2 QTd检测  5 0例患者均检测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最短QT间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国外学者以往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是否有心室复极异常尚未定论,国外一些学者如Ichkhan K等相继报道高血压左室肥厚者的QTd显著增加,国内类似观察甚少,本研究主要探讨我国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d变化。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SBP≥160mmHg or DBP≥95mmHg(1mmHg=0.133kPa)〕,而排除冠心病、糖尿病、束支阻滞、肥厚型心肌病等器质性疾患。所有病例电解质与心功能无  相似文献   

6.
<正>左室肥厚(LVH)是心肌组织的肥厚,是心脏对长期动脉高压适应的结果,LVH病人猝死、急性心肌梗塞、心衰、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比正常心脏要高几倍.因此LVH较血压对预后的估计有重要意义.笔者观察到长期应用培它乐克(betoloc)对逆转左室肥厚有重要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2年1月~1994年1月从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中选择合并LVH者68例.根据1978年WHO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诊断为高血压Ⅱ期者,且所有的受试者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包括运动试验)及超声心动图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糖尿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LVH均经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男性52例,女性16例,年龄60~88岁.平均68.2岁,病程4~30年,平均13.6年.用抽签法随机分二组,服用培它乐克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年  相似文献   

7.
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在心肌局部缺血或室壁运动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QTd变化.本文通过77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对照,对心电图运动试验时QTd、QTc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改善心肌复极的电生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生理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QT离散度(QTd),即心肌最早复极与最晚复极的时间差值,近年来被认为是代表心肌复极不同步的良好指标。已经发现,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应急诱发心肌缺血等多种心脏疾病,且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溶栓治疗能明显减轻梗塞后心肌复极的离散度。本文旨在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患者心肌复极电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同步性,而心室复极不均一程度又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本文通过对高血压病有无左室肥厚者QT离散度及警告性定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分析,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危险性进行探讨。1监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病程2~14年的患者196例,其中94例有左室肥厚者作为观察组,102例天左室肥厚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64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3岁,平均病程5.15年;对照组男6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7岁,平均病程4.91年。所有病例均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猝死率高,猝死以室性心律失常(VA)为主。通过对589例高血压LVH患者,口服卡托普利1、3、6个月,对超声心动图、同步12导心电图及Holter的测定,了解卡托普利对高血压LVH、QT离散度(QTd)及VA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WHO标准选择高血压LVH患者589例,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96年3月~2000年5月应用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84例,并与复方降压片比较观察其对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 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心室肥厚(LVH)并能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者。不能耐受停用降压药的危重高血压患者不入选。临床分成两组,非洛地平组(观察组):男64例,女20例,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9±4)岁,病程1~10年。其中高血压Ⅱ期70例,Ⅲ期12例。复方降压片组(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37~61岁,平均年龄(47±5)岁,病程1~8年,其中高血压Ⅱ期40例,Ⅲ期1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我科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5例存在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组),同期选择与之性别、年龄(±3岁)、吸烟、糖尿病和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匹配的无LVH的2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NLVH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1)即使两组患者在年龄、血脂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H组有16例发生了SMI,占64%,而NLVH组有7例发生了SMI,占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SMI的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心率均较无SMI患者快(P均<0.01),LVH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心率均较NLVH患者快(P均<0.05)。(3)LVH组中有8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NLVH组中有20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即使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糖尿病、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年龄、血脂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LVH的高血压患者仍较N...  相似文献   

13.
110例离休干部高血压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CG),心电图(EKG)检查结果,分为有和无左室肥厚(LVH)两组,结果显示,LVH组的缺血性ST-T改变,心律失常,心衰发生与无LVH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别(P<0.01),提示LVH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率密切相关,所以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体检,一旦检出LVH,不论有否并发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都应予以积极抗LVH的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唐艳红 《临床荟萃》2001,16(17):781-782
QT离散度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的变异程度 ,而 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 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 QT间期(QTmax)与最短 QT间期 (QTmin)之差表示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QTcmax- QTcmin。近年来对 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 3] ,本文分析对照了 338例患者的心电图 ,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近 5年的住院患者中 ,据 2 4小时动态心电监…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 T离散度 ( QTd)系指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 QT间期存在的差异 ,反映了心室复极的情况 ;心率变异性 ( HRV)系指心率快慢的差异 ,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近年来 ,这两项检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对 32例冠心病患者的 QTd及 HRV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分析及评价。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确诊为冠心病的 32例为研究组 ,年龄 42~ 77岁 ,平均年龄 6 0 .3岁± 8.7岁 ,男 2 0例 ,女 1 2例 ,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 6 0 .4岁± 8.0岁 ,6 0 .2岁± 1 0 .2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各 3例 ,高血压并冠心病 1 0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将6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LVH)和无左室肥厚(NLVH)组.获取左室心尖位四腔、二腔、长轴切面二维图像,测定心尖位3个切面的各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和整体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1)与正常组、NLVH组比较,LVH组的左房内径、室壁厚度及E/A有显著性差异(P<0.05).NLVH组与正常组之间各常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正常组比较,NLVH组、LVH组的左室长轴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虽然有所减低,但只有部分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3)与正常组比较,NLVH组、LVH组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减低(P<0.05).除了少数节段心肌外,LVH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比NLVH组相应的节段心肌减低(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能够准确地定量评价不同程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在没有明显左室肥厚之前,高血压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已经下降.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QTd)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许多研究已证实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时QTd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对68例伴有明显QTd增加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引用药物治疗,观察其QTd的变化,探讨药物对心室重塑、心肌缺血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原发生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绍斌  高仲芳 《临床荟萃》1999,14(8):366-367
高血压病(EH)和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发生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而LVH作为一个心脏的独立危险因子已广泛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间住院的52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水平、血液粘滞度及心脏结构的观察,探讨其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 按WHO诊断标准。确定的EH患者,经病史、体检、ECG、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UCG)及血液生化分析等,剔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心脏及其他全身疾患者,对已长期服用降压药和中药活血化瘀类药者均予除外,52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4.20±9.87)岁。根据UCG检查符合LVH诊断标准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应变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组织应变特征,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9例,其中左心室正常构型(LVN)42例,左心室肥厚(LVH)37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受检者心脏实时三维全容积成像图像,分析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得出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采用3D-STI技术测定所有受检者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LVGA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者LVMI、LVGLS、LVGRS、LVGCS、LVGAS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高血压患者LVGLS、LVGAS与LVMI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高血压LVN组和高血压LVH组LVMI分别为88.5±10.2、102.4±13.5、128.0±17.2,高血压LVN组、高血压LVH组LVMI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LVH组LVMI高于高血压LVN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52、39.623、31.125,P均<0.05)。健康对照组、高血压LVN组和高血压LVH组LVGLS分别为(-22.2±5.8)%、(-17.6±5.2)%、(-13.7±4.5)%,LVGRS分别为(41.6±7.5)%、(38.8±8.6)%、(30.1±7.4)%,LVGCS分别为(-20.9±6.6)%、(-19.6±5.4)%、(-12.4±5.5)%,LVGAS分别为(-33.2±6.9)%、(-26.6±6.4)%、(-20.2±5.6)%。高血压LVN组、高血压LVH组LVGLS、LVGAS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LVH组LVGLS、LVGAS均低于高血压LVN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VGLS:t值分别为8.642、22.623、13.125,LVGAS:t值分别为12.591、30.332、21.302;P均<0.05);高血压LVN组LVGRS、LVGCS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86、0.599,P均>0.05);高血压LVH组LVGRS、LVGCS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LVN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VGRS:t值分别为16.605、9.613;LVGCS:t值分别为10.130、9.526,P均<0.05)。高血压患者LVGLS、LVGAS均随LVMI的增高而降低,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8、-0.853,P均<0.05)。结论 3D-STI技术可检测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异常。高血压患者三维应变参数随着LVH的出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