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蟾酥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 Bufo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 ,洗净 ,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 ,加工 ,干燥。性甘、辛、温 ;有毒 ,归胃 ,心经 ,解毒消肿 ,止痛开窍。含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等。[1]始载于《药性本草》上 ,名为蟾蜍眉脂。蟾酥之名见于《本草衍义》。寇宗 谓 :“眉间白汁 ,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 ,酥出纸上 ,阴干用”。蟾酥又名蟾蜍眉脂 ,蟾蜍眉酥 ,蛤蟆浆 ,蛤蟆酥 ,癞蛤蟆浆。因加工形状不同分团蟾酥和片蟾酥两种 [2 ] …  相似文献   

2.
蟾酥的采制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蟾酥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早在东汉末年即应用于临床,治疗痈疽、恶疮、疳疾等症。唐代《药性本草》载名“蟾蜍眉脂”,《日华子本草》载名“蟾蜍眉酥”,《本草衍义》中始有“蟾酝”之名。近十多年来,研究发现本品有强心、利尿、麻醉、抗癌、辐射防护等作用,是一种有重要医疗研究价值的天然生物药。我国蟾蜍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各地收制蟾酥的季节和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分梅酥、冬酥、片酥、  相似文献   

3.
蟾酥为常用中药,其记机连见了《约性论》,名蟾蜍眉脂,《日华子本草》名蟾蜍眉酥,至《本草衍义》力名蟾酥。后世则有蛤蟆酥、蛤蟆浆、痢蛤蟆浆等俗称。寇宗谓:“眉问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上,酥出纸上,阴干用。”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赡殊(BuflbnfognfgarizansCantor)、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或同属它种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内色浆液,经收集干燥而成。1蟾蜍的古医籍记载蟾酥性味甘辛,温,有毒,古代多作解毒消肿、止痛药用,《本草纲目》:“治发背疗疮,一切恶肿。”《医学入门》:“主涌…  相似文献   

4.
蟾酥之名,源于《本草衍义》,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采集加工干燥而成。其民间别称较多,有蟾蜍眉脂、蛤蟆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 由于多种成药使用蟾酥,近年价格已高达每公斤2000多元。虽然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目前仅江苏、山东等少数地区有采收习  相似文献   

5.
蟾酥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锋  张薇  董红兵 《国医论坛》2003,18(5):50-52
蟾酥 ,又名蟾蜍眉脂 (《药性论》)、蟾蜍眉酥(《日华子本草》)、癞蛤蟆浆 (新疆 )、蛤蟆酥 (山东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 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等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 ,经加工干燥而成。主要成分有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吲哚碱类、醇类及多糖、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1 药理研究1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强心作用。蟾酥及其二烯内酯化合物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因其结构与强心甙甙元相似 ,破坏其结构中的二烯内酯环 ,则丧失其对心脏的作用。蟾毒配基类和蟾…  相似文献   

6.
关于蟾蜍(包括蟾酥)的抗癌作用,祖国医学中历代就有不少记载。蟾蜍抗癌的验方,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近年来,还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实验和临床资料。本文主要对有关资料进行简要的综述与分析。蟾酥甘辛温、有毒,古代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凉干而成,故最早被《药性本草》称为眉脂。至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第一次采用蟾酥这个正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指出,主治“疔疮恶肿,一切疮毒”等。清、顾静斋《疡医大全》(公元1773年)亦有  相似文献   

7.
蟾酥在中医外科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蟾酥系蟾蜍的眉间腺分泌物,散在于蟾蜍的全身皮肤,但以眉间为多,其性味和功用历代中药学记述颇多。宋·苏颂《图经本草》:“蟾酥主虫牙及小儿疳疾。”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治齿缝出血及牙痛,以纸紝少许,按之立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赡酥味辛气温有毒,能拨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综观历代本草,皆谓蟾酥性  相似文献   

8.
二、蟾酥的加工干燥人工采集的蟾酥浆液,必须经过加工干燥后,才能作为商品蟾酥。1.商品规格(1)东酥。又名团酥、块酥,习称“光东酥”。东酥一般呈圆形饼状,边缘较薄,中央较厚,或上面凸出,下面凹入,直径6~10厘米,中央厚约2~3厘米,全体呈茶褐色,有光泽,不透明,饼的中央有孔,气微,尝之辛辣刺舌,每块重约67~100克,大都为出口商品蟾酥。  相似文献   

9.
莱菔子对胃肠道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1]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在《日华子本草》中记为萝卜子。此外 ,前人也称莱菔子为温菘子、土酥子、唐菁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菘子等 [2 ]。其性味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其功效为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2 ] 。有关莱菔子消食除胀功效的文献记载较多 ,其中《滇南本草》称其可“消膨胀 ,消痰涎 ,消宿食 ,消面积滞。”《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也有类似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莱菔子无论是生或炒 ,均有“顺气开郁 ,消胀除满”之效 ,并还记有“莱…  相似文献   

10.
蟾酥的制备     
<正> 蟾蜍俗名癩蛤蟆,癞巴子(学名:亞洲蟾蜍Bufo bufo ariaticus Steindachner“华北”,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华中”,Bufo bufo gargorizans Gautor“华蟾蜍”)。产地颇广,以山东、江苏、四川、浙江、辽宁、河北为主,来源非常普遍。蟾蜍可制取貴重药品——蟾酥及干蟾;其殘体經切醉蒸煮装入缸内發酵,即成为良好的农業肥料。蟾酥別名月魄、蟾宝;商品名称很多,如东酥、甲酥、血酥、杜酥、片酥等。本品为蟾蜍耳腺及皮腺之分泌物,刮出时为白色,經空气氧化后颜色加深,最后变成棕褐色;無特殊臭气,以舌尖嚐之有麻辣感(本品極毒,需小心)。蟾酥成分非常复杂,主要为甙类物质,常因蟾蜍屬种不同而異。其用途为强心鎮痛止血药(治疗心脏病有独特优点——無蓄积作用),內服治小兒疳疾,对胃痛、腹痛、咳嗽伴起的諸疾患有效。外  相似文献   

11.
蟾酥性味当为苦辛凉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蟾酥性味当为苦辛凉之我见张成元徐勤凤(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医院临沂276002)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品。《本草纲目》载本品与蟾蜍性味不同,言其甘辛温,有毒。现今某些中医药著作及高校《中药学》教材亦载甘辛温,《中国药典》1990年版记载为辛温。笔者经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认为,蟾酥性味应为苦辛凉。现不揣浅陋,从如下几方面试述之。1从中医药文献使用蟾蜍的情况看历代医家大  相似文献   

12.
醍醐,本草始载《雷公炮炙论》认为,“是酪之浆”[1],《别录》则云“生酥中”[2]。醍醐究系何物,则古今见说不尽一致。本文旨在考证其实质,并略述其在汉、藏、蒙医中的应用概况。1本草中有关醍醐来源的记述成书于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言其“是酪之浆。凡用,以绵重滤[3]。”但雷氏所述颇简,难以索其实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则有较详记述:“酥出外国,亦以益州来。本是牛羊乳所为。”并引用佛经内容大致道出其生产流程(‘·。据考,、陶氏所言佛经即(涅累经)。其(圣行品)言“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山酪,从酪成生酥,从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本草考证,研究蟾蜕与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考察古今本草文献记载,比较蟾蜕和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来源、采集和使用情况。结果经考证,蟾蜕与本草记载中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描述均不符合。结论蟾蜕应为药用动物蟾蜍的一个新的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14.
湖北蟾酥的商品称盘酥。从蟾蜍耳后腺挤浆后,放生,有利于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本草考证,研究蟾蜕与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关系.方法 通过考察古今本草文献记载,比较蟾蜕和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来源、采集和使用情况.结果 经考证,蟾蜕与本草记载中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描述均不符合.结论 蟾蜕应为药用动物蟾蜍的一个新的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16.
蟾酥     
本品为蟾蜍的耳腺及皮腺(皮肤上的疣状突起)的分泌物,加工制造者。主产于山东膠州、诸城、莒县、莒南、蒙阴、临沂等地,河北薊县、遵化、玉田,江苏南通、崇明、泰县、黄桥镇一带,浙江绍兴等地。採集:通常在春秋两季採捕,春季惊蛰前,秋季白露后为多,苏北亦常于2—5月间捉取者。一般用长柄网罩,自沟底深水处将蛰居的蟾蜍捞出;加工取“酥”。加工方法:用牛角或金属制成的刮刀,(似银指甲)套指上,在蟾酥将耳腺及皮腺之白汁分泌液刮出;使流盆或罐内,刮过后仍将蟾酥放回水中,以备随后再行取“酥”。将刮取的分泌物,晒晾至约七成干时,制成圆饼形,中鎜小孔穿绳掛屋詹下,风吹干燥后即成茶褐色的蟾酥。山东,河北产品多为圆饼状,市埸亦称“东酥”。将晒成的浓汁,均匀地摊晾盤碟内,边缘卷翘如盆状者,称“片酥”。制成棋子形者,又称“杜酥”或“棋子酥”,山东产的最优。河北产的略逊于山东。而江苏浙江产的质量较低。一般认为棕褐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蟾蜍较少生蛆,而安徽省农业厅黄明礼先生经多年试验研究,使蟾蜍较易生蛆,笔者将其提供的蟾蜍蛆命名为食蟾虫(以别于五谷虫),《本草杂论》对“食蟾虫”的制取记载为:“端午日取虾蟆金眼大腹不跳不鸣者,槌死,置溺桶中,后生蛆食尽蟾肉,取蛆用”,1993年有报道将预先在淡水鱼肉(或龟肉、鳖肉)中生成的蛆虫移于刚砸死的蟾肉内,待蛆食尽蟾肉之后放在青瓦上,用文火焙干研细末备用。近几年黄先生改进技术,不需移植即可让蟾蜍生蛆(因黄申请专利,如需资料请与其本人联系),且可批量加工,笔者根据应用蟾蜍、蟾酥治疗多种顽疾及疑难杂症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宗殿 《山西中医》2000,16(4):55-56
通常认为 ,蟾蜍较少生蛆 ,而安徽省农业厅黄明礼先生经多年试验研究 ,使蟾蜍较易生蛆。笔者将其提供的蟾蜍蛆命名为食蟾虫 (以别于五谷虫 ) ,并根据多年来应用蟾蜍、蟾酥治疗多种顽疾及疑难杂症的经验 ,大胆应用食蟾虫治疗疾病 ,也取得了可喜的疗效。1 蟾蜍、酥及食蟾虫的制取《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蟾蜍入药并称之为虾蟆。目前所用干蟾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gargarizans Cantor)和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Schneider)或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Strauch)的干燥全体或剖去内脏的干燥体。前两种称“干蟾”或“干蟾蜍”(出…  相似文献   

19.
三、蟾酥的临床应用蟾蜍是中医临床应用最早的药物之一。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就载有“虾蟆”的性味与主治。据明朝李时珍考证:“古方多用虾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从此可推论,蟾蜍的临床应用可能始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大蟾蜍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是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动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蟾蜍入药,始见于《本草别录》,其味辛,性凉,有毒,归心、肝、脾、肺经,具有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蟾蜍还有局麻、强心、升压、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传统中药多以蟾酥入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蟾蜍资源,本实验对中华大蟾蜍干皮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