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利钠肽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分别进行了PWV、血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的PWV、ANP、BNP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杓型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B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68,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往往伴有外周血管及心脏靶器官损害,PWV值及利钠肽水平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方法 对89例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56)和非H型高血压组(n=33),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SBP/24hDBP),日间平均SBP/DBP(dSBP/dDBP)、夜间平均SBP/DBP(nSBP/nDBP)、清晨6:00-9:00点平均SBP/DBP(mSBP/mDBP)、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mnSBP/mnDBP)]及变异性(包括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mSBPV/mDBPV、mnSBPV/mnDBPV)、日间/夜间平均心率、SBP/DBP杓形比例及血压晨峰(MBPS)的变化.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hSBP、dSBP、nSBP、mSBP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而24hDBP、dDBP、nDBP、mDBP均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型高血压组24hSBPV、24hDBPV、dSBPV、nDBPV、mSBPV与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SBP杓形比例及平均MBPS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 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一定范围内增高,与昼夜节律性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168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服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晨服组于晨起早8时给予替米沙坦,1次80 mg;晚服组于睡前晚8时给予替米沙坦,1次80 mg,均1次/d.12周后复查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晨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2.0%,而晚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5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服组清晨时段(5-9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晨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时辰药理学给药可更好的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男117例)女(63例),年龄70-89岁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于EH所至靶器官损害(脑血管意外、肾损害、充心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比较.结果 (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S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DBP)亦和上述事件有相关性.(2)动态血压中"杓型变化者"比"非杓型""反杓型"变化者的EH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25%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信号之一,"非杓型"患者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原发性高血压所至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0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46例和杓型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杓型组夜间SBP和夜间DBP均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杓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7.31±7.54)umol/L,明显高于勺型组(18.11±4.56)umol/L(P〈0.01)。结论血压节律的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状况评估的一项指标,对于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更明显,更易导致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8.
陆永灵 《吉林医学》2013,34(18):3584-358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04例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轻中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晚服组和晨服组,两组分别在晚7时和早7时给予替米沙坦80 mg口服,1次/d,连用12周。治疗结束后复查动态血压,分析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在24 h SBP、24 h DBP、dSBP和dDB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SBP和nDB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晨服组和晚服组分别有21.15%和51.92%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可以有效的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晚上用药可以更好的将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分为TOD组77例和非TOD组53例,以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TOD组24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较非TOD组升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TOD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非TOD组以杓型血压为主,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7.52,P<0.01);(3)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大,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两组舒张压变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TOD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诊疗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87例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既往检查调查表(自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既往检查总费用212-28652元(中位数为3792元),检查频率为5-82次,检查项目为3-11项,重复检查频率为3-72次,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彩超、X线、内窥镜、MRI、粪常规,重复度高的项目为彩超、内窥镜、X线、MRI.检查频度与病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相关性,检查费用与检查频度呈正关(P<0.01).结论 消化科门诊躯体化障碍患者检查项目多,频度高,医疗花费多.  相似文献   

19.
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解剖学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关系。指出古代的解剖在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逐步走向式微,中医理论与解剖学之间的隔阂在近代达到顶峰。这种隔阂是一种历史性的结果,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中医理论可以实现与解剖学的融合,从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蕴含的阴阳规律具体论证了这一问题。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剖的反思和排斥已不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中医理论的形态学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4 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阴阳规律显示出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 中医学认识解剖结构问题,当然要从自己的基本理论出发,最重要的首先是阴阳,同时要以确切的现代解剖内容为客观研究对象。就阴阳和解剖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内脏基本结构的非对称性符合阴阳规律,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