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法 )检测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 118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 ,62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 ;5 6例胃癌标本 ,阳性率为 73 2 1% ;胃腺癌标本 5 2例 ,阳性率为 73 0 8% ;低分化腺癌 3 4例 ,阳性率 76 47% ,低中分化腺癌 16例 ,阳性率 68 75 % ,中分化腺癌 2例 ,阳性率 5 0 %。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 ,检测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肿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内镜活检标本及2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并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00例消化道恶性肿活检标本有87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87%,其中食道癌端粒酶阳性率86.1%(31/36),胃癌为85.4%(35/41),大肠癌为91.3%(21/23);2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 58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并与细胞学检查作比较。结果 肿瘤组织标本中 ,端粒酶阳性率为81 0 3 % ;尿液标本中 ,阳性率为 57 14 % ;膀胱冲洗液标本中 ,阳性率为 70 3 7%。同期尿细胞学检查 ,阳性率仅 3 6 2 1%。在低级别肿瘤中 ,尿或膀胱冲洗液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结论 膀胱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的高表达 ,而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中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是膀胱肿瘤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银染TRAPEZE技术对消化系肿瘤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以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关系,建立一个低污染的端粒DNA显色技术.方法采用TRAPEZE-银染方法检测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及17例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1/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对照组2/17例检出端粒酶活性;其中食道癌15/17例,肠癌6/9例,胃癌20/25例,肝癌20/2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高分化癌13/17例,中分化癌28/31例,低分化癌20/25例检出端粒酶活性.χ2检验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病理组织间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的表达无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作为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银染技术可以得到理想的端粒DNA图谱,可用于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相关组分 (hTER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检测 8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5 %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阴性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7 2 % (39/ 5 8)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呈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hTERTmRNA原位杂交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抑制剂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谢勇 《临床医学》2003,23(8):57-58
目的 :了解常见甲状腺结节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 2 2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及 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细针抽吸细胞 (FNPC)及术后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无论FNPC标本还是组织标本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均较高 ,并且FNPC标本与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 ,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FNPC标本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端粒及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通过大量实验 ,发现端粒酶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为探索端粒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我们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检测端粒酶在子宫颈癌中的活性 ,探索在诊断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从 1998- 0 6~ 2 0 0 0 - 0 6在我院获取的子宫颈癌标本2 1例 ,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 (子宫肌瘤、功血的子宫颈 ) 19例。取其手术切除或活检组织约 2 0~ 40 mg各两份 ,一份行病理学检验 ,另一份迅速液氮冻存备行端粒酶活性测定。1.2 方法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ras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8例食管鳞癌及食管炎、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及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38例食管癌中 32例端粒酶阳性 ,检出率为 84.2 % ,ras基因阳性 31例 ,阳性率 81 .2 % ;癌旁组织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4例 ,阳性率 33 .3 % ;食管炎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2例 ,阳性率 1 6 .7% ;食管癌组与癌旁组织组及食管炎组分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38例食管癌端粒酶和ras基因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 (χ2 =1 1 .4 ,P <0 .0 0 5) ;端粒酶及ras基因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及ras基因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食管癌的诊断指标 ,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存在端粒酶活性 ,而人正常体细胞几乎未检出端粒酶活性。表明肿瘤发生与端粒酶活化密切相关 ,使端粒酶有希望成为新的恶性肿瘤标记。但仍有部分肿瘤未检出端粒酶活性 ,个别组织的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较低 ,使对端粒酶的肿瘤检测作用产生怀疑。本文就近年来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法和(或)PR-ELISA技术进行端粒酶活性研究。1997-1999年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宫颈癌、鼻窦部浆细胞肉瘤、恶性甲状腺瘤、精原细胞癌、阴茎癌等22种肿瘤共115份肿瘤组织标本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80%(92/115),同时检测这些肿瘤的临近正常组织共96份,端粒酶阳性率为5.2%(5/96);34份子宫平滑肌瘤和8份非肿瘤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7.1%(3/42),它们的临近正常组织阳性率为2.4%(1/42);肿瘤细胞克隆株3例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细胞(P<0.01);1999-2000年对胃癌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对试图通过调控端粒酶活性来达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颅内常见感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Ⅰ-Ⅱ级(65%)和Ⅲ-Ⅳ级有(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存在端粒酶活性,而人正常体细胞几乎未检出端粒酶活性。表明肿瘤发生与端粒酶活化密切相关,使端粒酶有希望成为新的恶性肿瘤标记。但仍有部分肿瘤未检出端粒酶活性,个别组织的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较低,使对端粒酶的肿瘤检测作用产生怀疑。本文就近扯为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以及波依定和洛定新联合降压治疗对EH患者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端粒酶TRAP HybKit检测 6 8例EH患者和 32例手术前胆囊结石患者。对EH端粒酶阳性者 ,经波依定和洛定新联合降压治疗半年后 ,再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EH组端粒酶阳性率 (6 7.6 5 % ,4 6 / 6 8)显著高于胆囊结石组 (1 5 .6 3% ,5 / 32 ) (P <0 .0 1 )。EH组降压治疗后端粒酶阳性率为2 9.4 1 % (2 0 / 6 8,P <0 .0 1 ) ,胆囊结石组手术治疗后为 6 .2 5 % (2 / 32 ,P >0 .0 5 )。结论 外周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激活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 ,经波依定和洛定新降压治疗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卵巢上皮性肿瘤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在卵巢良、恶性上皮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法 (ISLT法 )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AgNORs)技术检测 88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 ,其中囊腺癌 2 6例 ,交界性囊腺瘤 2 1例 ,囊腺瘤 15例 ,囊腺癌癌旁组织 2 6例。结果 卵巢囊腺癌 ,交界性囊腺癌 ,囊腺瘤 ,囊腺癌癌旁组织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 92 .3% ,4 2 .8% ,0。囊腺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与交界性囊腺瘤 ,囊腺瘤 ,囊腺癌癌旁组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其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年龄 ,肿瘤大小 ,病理类型 ,有无腹水、淋巴结转移 ,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卵巢囊腺癌AgNORs总面积为 0 .92 6 9± 0 .2 0 39μm2 ,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并端粒酶活性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s=0 .910 ,P <0 .0 1)。交界性囊腺瘤组 9例端粒酶阳性的AgNORs总面积为0 .74 83± 0 .0 36 3μm2 ,12例端粒性酶阴性的AgNORs总面积为 0 .5 870± 0 .1381μm2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LSLT法和AgNORs在卵巢囊腺癌的确诊和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端粒酶hTRT 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TRT mRNA的表达水平,标本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理室1980年至2000年的病理标本,其中口腔鳞癌46例、非典型增生18例、单纯性增生5例、肿瘤周围邻近组织5例、正常口腔黏膜2例,共76例口腔病理标本。结果80.5%鳞癌(37/46)、55.6%非典型增生(10/18)、20%单纯性增生(1/5)、20%肿瘤周围邻近组织(1/5)、0%正常口腔黏膜(0/2),端粒酶hTRTmRNA显示阳性表达。其中口腔鳞癌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非典型增生与轻度及中度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各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端粒酶hTRT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可能发生在口腔癌前病变晚期,其活性的激活是口腔癌前病变恶变及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胸腔积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英  包郁  李定越 《华西医学》2001,16(3):327-328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诊断恶性胸腔积液中的意义。方法 :银染 -TRAP法检测细胞学、胸膜活检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恶性胸水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36例胸腔积液患者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 30例 ,其中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 12例 ,胸膜病理检查证实为胸膜肿瘤或胸膜转移瘤 2 0例 ,其中细胞学和病理学均为阳性发现 7例。胸水中端粒酶阳性 2 6例。胸水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 (86 7% )高于病理学检查 (6 6 7% ,P <0 0 5 )和细胞学检查 (40 % ,P <0 0 1)。经病理与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胸腔积液的 6例患者中 ,除 1例外端粒酶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病理与细胞学检查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奇 《华西医学》2007,22(1):12-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检测39例大肠癌,21例溃疡性结肠炎,22例正常大肠黏膜活性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39例大肠癌阳性率为89,7%,21例溃疡性结肠炎阳性率为9.5%,22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大肠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结论:大肠癌活性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大肠癌的诊断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微量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PCB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采用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20例细胞学阳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9例;7例细胞学阴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3例;3例细胞学可疑腹水标本,其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83.33%(25/3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卵巢癌腹腔转移、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和疗后微小残存检测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大肠息肉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36例患者的病变标本,均在电子内镜下取大肠息肉组织5块,3块送活检,另2块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增生性息肉、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息肉样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7%、18%、14%、0和88%。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大肠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宋林红  杨红  徐玉川  李科  杜琼 《华西医学》2003,18(2):191-19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胶质瘤病例 37例 ,其中Ⅱ级组 1 5例 ,Ⅲ级组 9例 ,Ⅳ级组 1 3例。用TP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 ,以波长 4 5 0nm/ 5 95nm读取OD值检测杂交产物。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法标记PCNA和VEGF。Mias图象分析系统计数PCNA阳性细胞 (PCNALI)和定义肿瘤有无表达VEGF。结果 :37例胶质瘤中 1 9例 (5 1 3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 (P <0 0 5 ,P <0 0 5 ,P <0 0 5 )。 37例胶质瘤平均PCNALI为 5 3± 1 8% ,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 (P <0 0 5 ,P <0 0 5 ,P <0 0 5 )。端粒酶活性组的PCNALI不高于无端粒酶活性组 (P >0 0 5 )。 37例胶质瘤VEGF表达率为 86 4 9% ,VEGF表达同端粒酶活性无关 (P >0 0 5 )。结论 :胶质瘤瘤细胞端粒酶重新表达与细胞增殖事件的最终发生可能涉及更为复杂的机制 ,与生成或调节VEGF的基因无直接联系或VEGF同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激活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