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是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它反映了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参与了多种变态反应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检测了42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ECP水平,旨在探讨其临床意...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通过血管进入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移动、激活、牢固的粘附和穿过血管内皮。嗜酸粒细胞是粘膜表面的防御成分,不仅对过敏原应答,而且对蠕虫、化学物质、创伤及炎症也有应答。它们可以在呼吸道上皮聚集修复或者破坏呼吸道上皮。1989年,Gibson等描述了一组患者的特征:慢性咳嗽(病程超过3周),无痰或晨起咳少许粘液,无哮喘、呼吸困难、咯血、胸膜炎等病史,肺功能正常,峰流速(PEF)变异率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证据,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Gibson等将这些患者命名为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NAEB)。以后国内外许多作者报告了NAEB,并认为是慢性咳嗽的一个主要原因,约占呼吸科门诊咳嗽患者的10%~15%。  相似文献   

3.
嗜酸粒细胞通过血管进入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移动、激活、牢固的粘附和穿过血管内皮[1].嗜酸粒细胞是粘膜表面的防御成分,不仅对过敏原应答,而且对蠕虫、化学物质、创伤及炎症也有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与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总IgE(Total IgE,TIgE)、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水平的关系;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过敏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据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95例哮喘患儿分为间歇发作组(n=23)、轻度组(n=29)、中度组(n=23)、重度组(n=20)四个组,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采用ImmunoCAP100E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定量测定血清ECP、TIgE、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的水平,Sysmex XT-2000i血球分析仪进行EOS计数。结果95例患儿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71.58%,以户尘螨、粉尘螨、屋尘为主,分别占69.47%、68.42%、32.63%;食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22.11%,以虾、螃蟹为主,分别占21.05%、18.95%。血清ECP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轻、中、重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最高值出现在重度组。血清TIgE在轻度组、间歇发作组、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OS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在重度与中度,中度与轻度,轻度与间歇发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ECP水平与TIgE、EOS水平呈正相关(r=0.615,P<0.01;r=0.533,P<0.01);TIgE水平与EOS水平呈正相关(r=0.239,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更能准确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较TIgE和EOS更为敏感,可作为临床检测气道炎症的客观指标。户尘螨、粉尘螨和屋尘是导致3岁以上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情发作的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血清、术中及术后1,3,6月组织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ImmunoCAPlOOE系统,检测6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和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血清及组织EC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3、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中术腔组织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随访时问的延长,术腔的逐渐上皮化,组织液ECP水平逐渐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及转归中均发挥了作用,随着术腔的上皮化,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组织ECP水平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血清、术中及术后1,3,6月组织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ImmunoCAP100E系统,检测6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和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血清及组织EC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3、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中术腔组织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随访时间的延长,术腔的逐渐上皮化,组织液ECP水平逐渐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及转归中均发挥了作用,随着术腔的上皮化,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组织ECP水平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检测哮喘患者泼尼松治疗前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 (EOS)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的变化 ,并和健康人群 ECP作比较 ,评价诱导痰液分析在哮喘气道炎症研究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哮喘发作期患者 38例 ,男 2 0例 ,女 18例 ;年龄 13~ 6 5岁 ,平均41.0岁 ;其中轻度 12例 ,中、重度 2 6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 ;6周内无用皮质激素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白内障及青光眼病史。患者均口服泼尼松 0 .5 mg· kg- 1· d- 1 ,疗程 6日。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人 2 5例 ,男 13例 ,女12例 ;年龄 15~ 6 3岁 ,平均 39…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与婴儿湿疹的相关性,为预防婴幼儿早期过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本院产科登记、检查并分娩的健康孕妇及婴儿146例,分娩时检测脐血ECP含量,在婴儿出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婴儿湿疹的发生情况,探讨脐血中的ECP指标含量与婴儿湿疹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脐血ECP含量与婴儿出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湿疹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脐血ECP含量可以作为预测婴儿出生后早期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嗜酸粒细胞增多,由嗜酸粒细胞及其活性分泌产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等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本文检测嗜酸粒细胞数、IL5、ECP以及IgE和IL4含量,以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轻、中度哮喘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8~58(平均37)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检查均在发作期,无寄生虫病史。试验前1月内未用过皮质激素,1周内停服介质…  相似文献   

1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慢性咳嗽常见原因。CVA患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而EB患者以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无肺功能异常。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两种疾病最主要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疾病症状及临床预后。但ICS具体治疗时长与疾病进展的关联尚不甚清楚,各种指南也存在推荐差异,本文重点阐述CVA和EB的不同表型与预后,分析ICS治疗时长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中检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3例CVA患者“哮喘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前后进行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血清ECP浓度检测,同时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VA组治疗前:FEV1及ECP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VA治疗前FEV1及ECP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与CVA病情变化一致。ECP浓度可反映CVA体内炎性细胞激活的程度,可作为气道炎症变化的指标,同时又可用于指导CV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崔喜英  安淑华  武芳  丁翠 《临床荟萃》2008,23(14):1030-1031
毛细支气管炎通常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的第一次发作,早期预防对降低哮喘发病率,无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毛细支气管炎最终均演变为儿童哮喘,有研究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至7岁,有30%发展为支气管哮喘[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浸润状况及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及chromtrope2R染色,标记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全部嗜酸粒细胞,伴有与不伴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对照,并以鼻息肉患者和慢性鼻炎患者下鼻甲组织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鼻息肉纽织病理学是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多于慢性鼻炎患者下鼻甲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P〈0.001)。伴有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多于不伴有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P〈0.05)。结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鼻息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嗜酸粒细胞在鼻腔粘膜局部的趋化、移行及聚集过程就是鼻息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周斌  蔡绍曦  赵海金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362-136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嗜酸粒细胞(E O S)是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效应细胞及免疫调控细胞犤1犦。E O S性炎症已被广泛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特征。目前对E O S在肺部的聚集与黏附、各种炎症介质的诱导作用、毒性蛋白的释放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17岁,学生,系腹痛伴呕吐及腹泻20余天入院。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主要位于脐周,以夜间痛为主,弯腰可缓解;就诊于校医院,予输液治疗4 d(具体不详)后腹痛暂时缓解。之后再次出现脐周痛,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及腹泻黏液稀水样便。就诊于当地医院,查粪便常规和隐血:R BC 2、3个/H P,W BC++,隐血阳性;考虑为感染性腹泻,予蒙脱石散3.0 g 2次/d、黄连素0.2 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模型(EB模型)与哮喘模型的蛋白组学差异表达。【方法】EB模型小鼠(实验组)、哮喘模型小鼠(哮喘组)及对照组小鼠各4只,取肺组织提取总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蛋白质进行序列分析,并比较三组肺组织蛋白差异。【结果】双向电泳图像显示三组肺组织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质谱检测肽质量指纹谱与标准分子量、等电点对照分析鉴定出20个蛋白,分别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 M1(GSTM1)、热休克蛋白 B1(HSPB1)等,其中 GSTM1在哮喘组表达下调、HSPB1在哮喘组表达上调。【结论】GSTM1、HSPB1等可能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EG)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以消化系统症状如乏力、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为常见临床表现 ,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EC)增多或浸润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因急性腹痛伴胃肠道不全梗阻起病 ,极易误诊为一般胃炎、结核性腹膜炎、外科急腹症或漏诊。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0 - 0 1~ 2 0 0 2 - 0 5收治的 EG11例临床表现、实验室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治疗和误诊原因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 EG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为 15~ 5 8岁 ,平均 31岁± 12…  相似文献   

20.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引起各种胃肠道症状的少见病,以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浸润全层为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