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比较雷公藤多甙(T)滴眼液及雷公藤内酯醇(T10)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为受体,Wistar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1 mg/L T10滴眼液组、C组为0.03%(300 mg/L)T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SD-SD对照组,即SD大鼠间同种异体移植组和E组为SD大鼠自体角膜移植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RI),包括:角膜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度以及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植片水肿度、角膜新生血管以及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D组和E组两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B、C组15 d时的角膜植片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少于A组,新生血管减少;免疫组化显示:ICAM-1和IL-2表达在15 d的B、C组角膜植片上明显少于A组。结论:T滴眼液可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0.03% T比1 mg/L T10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期大鼠角膜移植物中细胞的凋亡,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正常Wistar大鼠(A组),同基因(Wistar大鼠→Wistar大鼠)角膜移植组(B组),同种异体(Wistar大鼠→SD大鼠)角膜移植生理盐水处理组(C组)及IL-1ra治疗组(D组)。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术后7、10及14d各组角膜植片中细胞的凋亡,并对染色结果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后,计算阳性单位(PU)值。制备正常角膜及角膜植片的电镜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植片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C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38±1.85)d;而D组为(13.56±1.94)d,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角膜和未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相比较,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中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共存的特征。(3)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层中仅有极少数凋亡的细胞,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中几乎无凋亡的细胞。术后1周,B、C和D组的角膜植片中的各层中均可见散在的细胞凋亡,各组的平均PU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期C组和D组的角膜植片在伤口附近及中央区凋亡的细胞均明显增多,尤其是C组,凋亡的细胞主要集中在上皮细胞基底层及浅层基质。结论: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发挥着重要作用。IL-1ra可通过抑制角膜植片中细胞的凋亡进而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而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
背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研制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建立角膜移植大鼠模型,在植片急性排斥期,检测空白对照组和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植片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方法:建立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环孢素A滴眼组(环孢素A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用药,1滴/次,3次/d;术后所有受大鼠术眼点0.3%氧氟沙星滴眼液、0.5%托品酰胺滴眼液,3次/d,第12天停药。取角膜植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角膜植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角膜组织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植片显著增厚,大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组角膜植片厚度正常,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组的植片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P0.05)。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可减少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急性排斥期植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表达,而且可以减少炎症细胞对角膜植片的浸润,这可能就是转化生长因子β1抗排斥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羟基喜树碱在一些器官移植过程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在角膜移植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却未见报道。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与经典抗排斥药环孢素A进行比较。方法:1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为供体,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羟基喜树碱组和环孢素A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羟基喜树碱2.0mg/(kg·d)和环孢素A10mg/(kg·d),连续用药12d。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作为临床评估标准,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2),(19±2)和(11±2)d,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羟基喜树碱组比环孢素A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实验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能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抑制新生血管,其作用优于环孢素A。  相似文献   

5.
背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眼科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目的:文章就目前有关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作一数据分析。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Scopus数据库中2002/2011有关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角膜移植(keratoplasty/corneal transplantation);免疫排斥反应(immunological rejection);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或 FK506;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共检索文献192篇。 结果与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尤其高度血管化的角膜、感染性角膜溃疡、重复移植等高危角膜病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概率明显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而且时间跨度较长。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预防及治疗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所以,专家们在不断尝试应用新的药物和治疗措施改善角膜移植的存活率,其最终目标是使受体在保持正常免疫应答能力的情况下,诱导产生/建立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Fas和Fas配体(FasL)在发生免疫排斥的角膜植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患者42例,于再次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术时取其排斥的移植片;正常角膜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正常角膜和移植片中上皮、基质和内皮层的Fas及:Fas配体的表达。结果 在6例正常角膜中,角膜上皮、内皮Fas和FasL.为阳性表达。42例移植片中,角膜上皮.Fas和FasL均有表达。有新生血管形成及免疫细胞浸润的角膜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FasL为阳性表达,Fas在部分浸润的免疫细胞中有表达;移植片内皮细胞层广泛破坏。结论 Fas、FasL在角膜移植片中的表达,可能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组织内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水平及脾组织内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活性变化,探讨供肝NK细胞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Lewis大鼠为肝移植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60Co]射线照射清除供体免疫细胞和经门静脉回输供肝NK细胞等技术,实验设立3组。A组: 急性排斥组;B组: 单纯[60Co]照射排斥组;C组: [60Co]照射+供肝NK细胞门静脉回输排斥组。移植术后第1、3、7天收集受鼠外周血清,ELISA法检测IL-15分泌水平,同时切取移植肝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移植肝组织IL-15蛋白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检测受鼠脾组织NF-κB表达活性。另外每组各设亚组观察移植后大鼠自然生存时间。结果:B组术后大鼠自然存活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A、C组严重;术后第3、7天,3组受鼠外周血IL-15水平均较第1天时显著升高;移植术后第3、7天,B组大鼠血清IL-15 浓度均显著高于A、C组;术后第3、7天,移植肝组织中B组IL-15表达也显著高于A、C组,受鼠脾组织中B组NF-κB表达活性亦显著高于A、C组。结论:IL-15可能作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移植物的预后估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供肝NK细胞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活性来调节IL-15的水平,进而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对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昆明山海棠中提取生物碱,并制备3种浓度的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将实验性葡萄膜炎Lewis大鼠80只随机分为A(生理盐水治疗组)、B(0.01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C(0.0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D(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和E(典必殊滴眼液组)5组,每组16只大鼠,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3种不同浓度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及典必殊滴眼液点眼。各组于免疫后第9 d开始每天使用滴眼液点眼,于免疫后3、6、9、12、15、18、21、24 d每组各处死 2只大鼠,取4只眼球(n=4)行常规组织切片及HE染色;根据病理切片的炎症反应程度分为5级并按炎症反应程度给予相应评分;将各组评分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将各组大鼠炎症病理反应评分相比较,A组、B组和C组在各个时点均无显著差异;D组和E组自免疫后第15 d开始与前3组之间差异显著;D组和E组在各个时点的炎症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可有效抑制Lewis大鼠实验性葡萄膜炎眼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角膜缘移植、丝裂霉素、血管抑素对眼表碱烧伤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眼表碱烧伤模型,5个实验组分别行角膜移植、角膜缘移植、丝裂霉素、血管抑素及联合治疗。观察180d的角膜新生血管、混浊度、水肿度、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新生血管、角膜混浊度、角膜水肿度、角膜排斥反应指数、角膜生存率各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免疫反应指数大于9的样本均检测到IgG型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角膜组织中,正常角膜未见IC的沉积。结论:角膜缘移植联合丝裂霉素和血管抑素治疗眼表碱烧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小分子化合物J2是以CD4为靶点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课题组以往的实验已经验证了J2对正常小鼠及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异基因角膜小鼠的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分泌的影响。 方法:BalB/c(H2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安慰剂组、环孢素A 组和J2组接受C57BL/6-BAL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角膜移植,观察各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取各组大鼠脾细胞给予刀豆蛋白Ⅵ型刺激细胞增生,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增生指数及细胞因子含量。 结果与结论:J2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J2能够明显抑制ConA刺激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增生及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效应与环孢素A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kinetic profile of bioactive TNF levels in aqueous humour of rabbit eyes undergoing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ly blocking TNF activity after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In a rabbit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endothelial allograft rejection was identified and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 in central graft thickness. Samples of aqueous humour obtained on alternate day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were tested for TNF mRNA and bioactive TNF protei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ly blocking TNF activity in allograft recipients, the fusion protein TNFR-Ig was administered by injections into the anterior chamber after transplantation. Pulsatile increases in levels of this cytokine were found in 14 of 15 allograft recipients. Peaks of TNF bioactivity preceded by varying intervals the observed onset of rejection in allograft recipients. TNF levels were not elevated in aqueous humour from corneal autograft recipient controls or in serum of allografted animals. mRNA levels were elevated before onset of and during clinically observed allograft rejection. In three of seven animals receiving TNFR-Ig injections on alternate days from day 8 to day 16 post-transplant, clear prolongation of corneal allograft survival was demonstrated. Bioactive TNF is present in aqueous humour following rabbit corneal allotransplantation. Rather than correlating directly with endothelial rejection onset, pulsatile peak levels of TNF precede and follow the observed onset of endothelial rejection. Blockade of TNF activity prolongs corneal allograft survival in some animals, indicating that this cytokine may be a suitable target in local therapy of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铁离子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方法: 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C57BL/6→C57BL/6)和同种异体移植组(BALB/c→C57BL/6),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离子在心肌组织的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HO-1在心肌组织的表达。 结果: 铁离子在浸润的巨噬细胞中沉积,HO-1主要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表达,两者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表达上调。 结论: 铁离子沉积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过程相关,且可作为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大鼠移植动脉慢性排斥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为3组:异系移植对照组、异系移植治疗组和同系移植组,60 d后对移植动脉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移植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行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移植动脉组织NO的含量。结果: 异系移植治疗组血管内膜增厚程度(11.60%±2.40%)显著低于异系移植对照组(34.60%±6.40%,P<0.05),高于同系移植组(1.15%±0.65%,P<0.05);PCNA在异系移植治疗组(4.80%±0.80%)表达明显低于异系移植对照组(18.40%±1.80%,P<0.05),高于同系移植组(1.20%±0.40%,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大鼠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PCNA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小鼠模型中,1α, 25-二羟维生素D3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C57BL/6 小鼠作为受体,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模型。术后隔日对角膜移植小鼠腹腔注射1.0 μg 1α,25二羟维生素D3(维生素D3干预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大豆油。在裂隙灯活组织镜下观察角膜移植物的透明情况,评估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取角膜移植物做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外周血中RORγt及IL-17的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和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1α, 25-二羟维生素D3显著地抑制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同时减少了角膜移植物的炎性渗出。应用1α, 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后,小鼠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降低;外周血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被下调。结论: 1α, 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小鼠同种异体角膜排斥反应的作用与IL-17及相关细胞因子RORγt细胞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Experimental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major findings regarding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are reviewed. The principal anatomic and biological feature of the cornea that dete rmines the immunologic privilege of this tissue is its avascularity. The surgical trauma of transplantation compromises the immunologic privilege, putting corneal allografts at risk for immune rejection. During the past 50 yr, rabbits, rats, and mice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inflammation, and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graft that occur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predisposes a corneal allograft to the classic cell-mediated immune rejection response. The antigenicity of cornea cells has been studied and has been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to other cells and tissues. Rejection of acorneal allograft isacell-mediated processdirected against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ntigens involving both CD4+T helper cells and CD8+ cytotoxic cells. The prevention of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pically applied compounds that can prevent inflammation and vascularization and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T lymphocytes.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using immunomodulators, including blocking antibodies and soluble coreceptor blocking agents such as CTLA 4-Ig. Combinations of antiangiogenic, agents and immunomodul ators hold gre at promise for preventing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甙对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并通过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期进一步阐明山茱萸总甙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 建立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双标法流式分析技术(PE标记CD4单抗及FITC标记的CD8、CD25单抗),观察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并计算CD4/CD8比值。 结果: ①山茱萸总甙可以明显抑制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改变主要结果如下: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D4、CD8的表达及CD4/CD8比值在术后各时点其差别无显著。但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升高。治疗组CD4/CD8比值则下降,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活化表达CD分子,IL-2受体的表达,可能是山茱萸总甙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公藤多甙所具有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可于肾移植慢性排斥,缺乏严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证据的支持。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 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制作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所有受体均于移植后10 d内接受小剂量环孢素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成功受体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自移植后10 d 起每日经胃灌服雷公藤多甙,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移植后12周。移植后12周收获动物,取受体移植肾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 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所有受体自身右肾均未出现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管、间质表达,治疗组肾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雷公藤多甙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导致角膜透明性降低,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探索局部运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每组10只。用NaOH溶液将大鼠右眼角膜烧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点眼,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碱烧伤后12 d处死大鼠,将角膜组织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7,12 d,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 < 0.05)。角膜碱烧伤后12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结构紊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较少,角膜组织结构趋于整齐。角膜碱烧伤后12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角膜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大量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稀少,CD31表达较弱。证实局部应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作者前期将透明质酸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加入基础培养基,制成改良角膜保存液并证实其对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保存作用。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透明质酸钠在角膜中期保存液中的作用及其有效浓度,评价该两种物质联合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在以基础培养基 MEM、M-199为主要成分,添加 6%葡聚糖、HEPES缓冲系、抗生素等制成角膜保存液的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并设立未加透明质酸钠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对照组。各组于4 ℃下保存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片,于3,5,7,10,14 d,行裂隙灯检查、锥虫蓝-茜素红染色、角膜组织病理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评价保存质量。  结果与结论: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透明质酸钠的中期角膜保存液保存的角膜片其透明度、内皮细胞活性、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均明显优于未加组,各实验组同期比较,浓度较高组效果优于浓度较低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透明质酸钠同时加入基础保存液中能够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有效的保护,其效果与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