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的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有效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共植入18枚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支架,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现相关性出血和缺血性并发症。结论:术前做好动脉瘤患者心理支持、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药物指导,术后密切监测脑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专业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以及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在我院神经外科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1例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结果成功植入1枚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第1天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右侧小脑半球少量渗血,但无临床症状,功能恢复良好,无后遗症。结论对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患者,全方位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许琰 《全科护理》2022,20(1):65-67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16例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远部位动脉瘤病人,均进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总结围术期护理要点。结果:16例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医务人员需高度关注围术期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前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术中与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紧密配合,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够安全度过围术期,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微小颅内动脉颈内动脉段(ICA)动脉瘤的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微小ICA动脉瘤(直径小于3mm)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35-72岁。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9例。结果 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小ICA动脉瘤手术完全成功,1例(7.1%)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仅支架置入组9个月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0.0%,完全无症状率60.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12个月后完全闭塞率88.9%,完全无症状率55.5%。统计结果显示,仅支架置入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支架辅助弹簧圈组高(t=4.21,P=0.039),但是其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低(χ2=5.09,P=0.011)。结论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栓塞微小动脉瘤的患者完全闭塞率较低,但是患者的并发症少、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倪梁燕  张世明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85-2086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位于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之间,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4,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以大型和巨大型较多。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现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2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配合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硬膜内-外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12例患者。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已全部夹闭。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护理。方法采用GDC栓塞或注射NBCA胶灌注假性动脉瘤腔、可脱式球囊或弹簧栓子闭塞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22例,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观察术后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肢体感觉运动。结果除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因严重贫血发生脑梗塞而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失外,21例假性动脉瘤均取得治愈的效果。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总结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行复合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管理对策。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合理使用药物、规范疼痛管理、有效预防癫痫及便秘等一系列措施。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控制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平均49岁);真性动脉瘤17例,假性动脉瘤9例(医源性8例,创伤后1例);瘤体位于脾动脉10例,肝动脉7例。肾动脉4例,肠系膜动脉3例,胃左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17例行经导管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3例瘤体直径〈2cm的动脉瘤未干预。结果:21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除2例出现轻度脾梗死症状外,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5~42个月(平均19.1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3例未干预动脉瘤者未见动脉瘤增大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内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颅内支架运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使这类动脉瘤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也存在着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痉挛、术中动脉瘤破裂、支架移位、血栓形成、动脉穿支出血、支架塌陷、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弹簧圈突入邻近动脉等。积极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1]。我科于2010年至2013年末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82例,其中有17例患者术中出现相关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并取栓和(或)支架植入复合术的血运重建再通的成功性。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1周和术后1周内行CDFI和TCCS检查。分析比较术前颈内动脉近段及远段内径、闭塞管腔内病变回声、责任斑块长度、交通支开放(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与否等因素对复合手术血运重建再通成功性的影响。 结果78例患者复合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8.2%(61/78)。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均是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成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9,95%CI:0.045~0.604,P=0.007;OR=0.164,95%CI:0.009~0.501,P=0.008)。 结论闭塞管腔内的回声性质、眼动脉方向的逆转与颈内动脉闭塞后血运重建的再通率密切相关。CDFI与TCCS联合评估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19):1660-1662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处理原则。方法分析我院39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栓塞结果。31例是出血的责任动脉瘤,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16个,后交通动脉11个,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3例,小脑后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1.8~3.0mm,平均直径2.5mm,窄颈动脉瘤33个,宽颈6个。结果 39例患者中35例成功行血管内栓塞,2例单纯支架植入,2例未破裂动脉瘤未能栓塞。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栓塞较困难,应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并选择进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以及栓塞失败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的两组患者,病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方法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恢复较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正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1-2]。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3]。近年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首选方法。复合手术室是指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直接安装在手术室中,可同时进行外科手术、血管介入治疗和影像学检查[4]。本院2016年10月收治1例眼动脉段动脉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动脉瘤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动脉瘤发病率在国外达到3%~([1]),我国更高达9%~([2])。影像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的风险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成功率~([3])。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但对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存在完全填塞率低、复发率高的问题~([4])。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问世为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带来新的思路~([5])。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低网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支架具有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学效应,可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亦可促进支架内的内皮细胞和新生内膜组织增生,进而依靠瘤颈的内膜化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6])。本院神经内科首次使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对右颈内动脉末端宽颈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8例患者进行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护理方法。结果:在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治疗效果好;1例患者术后并发脑缺血,经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减轻出院。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特殊的手术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术前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脑出血和脑缺血的先兆,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30例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破裂组11例,未破裂组19例.所有患者均行支架辅助栓塞血管内治疗.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破裂组吸烟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支架(LIVS、Enterprise和Solitaire-AB)术后即刻栓塞分级,LIVS支架辅助栓塞效果最佳,而Solitaire-AB支架辅助栓塞效果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脑血管痉挛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出院时预后不良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行影像随访复查,结果均为Raymond-Ⅰ级.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在未破裂患者中,其即刻栓塞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及随访结果良好,且LIVS支架可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介入治疗25例共28个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33-86岁,中位年龄54岁。真性动脉瘤占85.7%(24/28个),单发者占76%(19/25例),囊状占89.3%(25/28个),伴门脉高压者占36%(9/25例);瘤体直径15-65mm,中位直径32mm,瘤体位于脾动脉近端8个,中段9个,脾门以远11个。20例患者行经导管载瘤动脉远近段栓塞术+动脉瘤腔栓塞术,1例行动脉瘤腔填塞术,1例采用瘤腔完全填塞+远端脾动脉栓塞术。其中15例采用弹簧圈漂流法栓塞脾动脉远端分支,脾动脉近端采用NESTER弹簧圈+普通弹簧圈彻底栓塞;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远端脾动脉栓塞术;1例合并肝动脉瘤者因脾动脉瘤体直径〈2cm选择临床随访。结果: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有10例(28%)患者中出现轻度栓塞后综合征,其余病例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栓塞术后随访2-37个月(平均18.1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增大或破裂出血。2例覆膜支架植入患者分别随访12和18个月,支架血流均保持通畅,瘤腔未见造影剂再灌注。1例未干预动脉瘤者随访48个月,动脉瘤体无明显增大。7例出现〈30%的脾梗死,无其他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与非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相比在一次手术成功率、30d病死率、栓塞后综合征、脾脏梗死例数、随访出现内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