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近年来由于体外循环 (cardio pulmonarybypass ,CPB)技术的发展和有关设备的更新 ,不仅使CPB技术成为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安全辅助方法 ,同时也在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特别是对于心搏骤停者的心肺脑复苏 ,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本院1989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急诊体外循环 (emergencycardiopulmonarybypass,ECPB)抢救心搏骤停病人 8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8例心搏骤停者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 5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2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相似文献   

2.
3.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搏骤停的抢救中应用不多,目前国内仅见于实验研究及心胸外科手术中心搏骤停紧急抢救[1~3].本院急诊体外循环技术引入急诊科心肺脑复苏(CPCR)中,2002年开始将经皮穿刺动、静脉插管急诊体外循环应用于狗的动物实验,获得成功,2003年起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诊体外循环动脉灌注管位置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循环(ECPB)动脉灌注管位置对肺门部火器伤后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1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后用小口径步枪射击犬右肺门区,心脏骤停后10min开始复苏。A、B两组分别采用股动脉、颈动脉插管建立ECPB,同时给予人工呼吸、胸内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动物CPR情况。结果 A、B两组动物均全部复苏成功,B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复苏1min时B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A组(P<0.05),PaO2显著高于A组(P<0.01),PaO2显著低于A组(P<0.05);复苏3min时B组PaO2显著高于A组(P<0.05),PaCO2显著低于A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10min两组间MAP、PaO2、PaCO2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循环停止后,两组动物自主循环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ECPB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脏骤停的CPR,动脉灌注管靠近升主动脉根部有助于提高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金素萍  李海林  谢银燕  王铁军 《护理研究》2005,19(17):1561-1562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插管快速建立急诊体外循环(ECPB)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的方法、疗效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心脏停搏病人,常规复苏8 min无效,建立经皮穿刺急诊体外循环,对心肺脑复苏疗效进行观察和护理配合。[结果]6例CPCR病人在(12±2)min建立了ECPB,3例自主循环恢复(ROSC:指有QRS心电波形,触及大动脉搏动,持续1 h以上)。[结论]对CPCR病人采取经皮穿刺周围大血管插管,快速建立急诊体外循环,加强监护和配合,使CPCR的ROSC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经股动静脉体外循环用于心肺复苏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索经股动静脉体外循环能否有效提高心脏骤停犬的循环复苏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保持复苏后循环平稳。方法16只犬随机分2组,用窒息方法造成动物心脏骤停,10分钟后开始复苏。A组用常规复苏技术,即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经股动静脉闭胸式体外循环。观察动物循环复苏情况。结果A组仅1只犬在复苏后14分钟恢复自主循环(1/8)。B组8只犬全部复苏成功(8/8),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08±23分钟。B组复苏时心脏灌注压明显高于A组(P<001)。辅助循环5~10分钟后停止,自主循环能保持相对平稳。结论闭胸式体外循环可有效地提高实验犬的心脏灌注压及循环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工作中常见的最紧急危险且最难处理的问题 ,病死率极高 ,是急救医学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标准化心肺复苏 (CPR)步骤的推广应用 ,现将我们近期抢救的 47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复苏情况 ,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 (除外创伤等 ) 2 0 0 1年 1~ 11月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47例 ,其中男 3 6例 ,女 11例 ;年龄 1~86岁 ,平均 46岁 ;发病时间 :即时~ 4h(除外目击者 ) ;发生地点 :抢救室内 2 5例 ,救护车途中 3例 ,家庭内 10例 ,工地 4例 ,单位 3例 ,其他 2例 ;病因分类 :急性心肌梗死 11例 ,…  相似文献   

8.
急诊超长心肺复苏1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超长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报道增多,针对特殊病因、特殊情况的超长CPR逐渐受到重视,我院急诊科2001-01以来对16例病人进行了超过30 min的CPR,最终出院5例,死亡11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建立外循环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搏骤停的抢救中应用不多,目前国内仅见于实验研究及心胸外科手术中心搏骤停紧急抢救。本院将急诊体外循环技术引入急诊科心肺脑复苏(CPCR)中,2002年开始将经皮穿刺动、静脉插管急诊体外循环应用于狗的动物实验,获得成功,2003年起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的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104例,占比分别为13.3%、86.7%.急诊心肺复苏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病因、发病前...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use of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CPB) 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may offer hope for survival when standard ACLS therapies fail. However, whether cooling adds benefit to ECPB is unknown and we lack an ECPB rodent model for experimental studies. We sought to (a) develop a 72 h survival rodent model using ECPB to treat asphyxial cardiac arrest and (b) use this new model to evaluate early mild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versus normothermia during ECPB resuscitation.

Methods

After 8 min of normothermic asphyxia, three groups of rats were resuscitated with ECPB at 37 °C (NORM), 34 °C (MILD) and 30 °C (MOD) for 1 h (n = 10 each). During the second resuscitation hour, ECPB was discontinued, ventilatory support was provided and body temperatures were maintained at 37 °C for NORM, 34 °C for MILD, and from 30 °C gradually up to 34 °C in 1 h for MOD animals. From hours 3 to 8, body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37 °C for NORM and 34 °C for MILD and MOD animals.

Results

All rats were initially resuscitated by ECPB. After 72 h,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survival in the MILD (60% survival) and MOD (80%)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the NORM (0%) group (p < 0.05). Overall performance recovery in the MOD group was best (vs. the NORM group), while the MILD group had an intermediate outcome.

Conclusions

A rodent model of ECPB is feasible and useful for resuscitation studies. The addition of early mild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to ECPB resuscit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urvival compared with normothermic ECPB in rats.  相似文献   

12.
低温关胸心肺转流行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狗心脏停搏15min后深低温(26℃~27℃)和浅低温(33℃~34℃)关胸心肺转流(CPB)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10只麻醉狗,分2组,每组各5只。第1组为浅低温组,第2组为深低温组,用10%氯化钾静注后,使心脏停搏15min,然后用动静脉插管方法立即行关胸心肺转流。第1组食道温度降至33℃~34℃,第2组降至26℃~27℃,15min后逐渐升温至正常范围(36℃~37℃)。复苏期间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瞳孔直径,3h后观察颅内压和最终效果。结果 第1组全部恢复自主循环(100%),第2组仅3只(60%)恢复自主循环;第1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444±192.2)sec,明显短于第2组(1980±681.5)sec(P<0.05),其复苏后3h颅内压为(2.4±0.44)cmH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闭胸低温心肺转流 (CPB)对狗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狗心搏骤停模型 ,停搏 15min后行浅低温 (33~ 34℃ ) (n =5 )和深低温 (2 6~ 2 7℃ ) (n=5 )闭胸CPB复苏。于停搏前、停搏后 15min、CPB开始后 1h、 3h抽血 ,于 3h取大脑皮层 ,测定血浆和脑组织肌酸磷酸激酶 BB (CK BB)浓度。另设 5只为缺血对照组。结果 CPB开始后3h ,浅低温组和深低温组血浆CK BB浓度明显高于停搏前 (P <0 0 5 ) ,深低温组大脑皮层中CK BB浓度明显低于浅低温组 (P <0 0 5 )。结论 狗心脏停搏 15min后行深低温闭胸CPB复苏对大脑皮层的损伤较轻 ,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诊医务人员实施紧急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心肺复苏时及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分为由急诊医护人员气管插管(即刻插管)与由麻醉科医师插管(延时插管)两组.通过观察复苏成功率与出院成活率,比较即时插管与延时插管的疗效.结果 即时插管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43.6%,存活率为34.8%,延时插管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10.4%,存活率为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提倡急诊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时紧急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57名急诊护士作为培训对象,采用技术要点复习(理论讲解与分项技术练习)、建立模拟现场、情景设计、角色分配、现场模拟与总结的综合模式,进行临床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培训前后,予以理论、技能、急救综合能力测试,比较两次成绩差异;并发放反馈调查问卷分析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急诊护士培训后再次考核成绩均高于初步测试成绩(P<0.05),培训对象均认为该培训方式收获大、效果好、实用性强。结论:情景模拟应用于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的培训方式,不仅增强了专业培训的吸引力,激发了急诊护士技术练习的积极性,更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专业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宏丽 《临床医学》2011,31(7):22-23
目的分析因心跳骤停(CA)来院急救的140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的结果及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为有效的心肺复苏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急救的140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析患者复苏的方式、急救时间及复苏的结果等,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结果复苏失败122例,成功18例,其中3例痊愈出院。复苏的方式、时间等对心肺复苏结果有重要影响。结论心跳骤停是急诊医学中的常见情况,急诊工作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选择60名非医务人员志愿者,随机分为视频组( n=40)和音频组( n=20)。视频组预装有视频急救系统手机应用软件(aApplication,,APP)报警并接受远程视频指导实施CPR;音频组使用语音报警并接受远程语音指导CPR。比较两组实施CPR时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以及第一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等指标。视频组内再分5个亚组,比较5款不同型号智能手机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差异。每组共观察10个CPR循环。 结果:视频组按压位置准确率显著高于音频组(91.5% vs. 71.35%, P<0.05);、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音频组(62.79% vs. 44.73%, P<0.05);平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的比例(70% vs. 52%, P<0.05);通气量在500~600 mL/次的比例(18.25% vs. 10.75%, P<0.05)和通气量大于500 mL l次/min的比例高于音频组(64.88% vs. 43%, P<0.05)均显著高于音频组(均 P<0.05)。第一次按压时间视频组长于音频组(131 s vs. 106 s, P<0.05),第一次通气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s vs. 144 s, P>0.05)。按压总停顿时间视频组少于音频组(122.4 s vs. 164.2 s, P<0.05)。视频组内的5款不同型号手机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电话远程指导相比,应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CPR时,在按压位置准确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按压停顿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首次按压时间稍长于音频组;目前市面上畅销的智能手机均可应用。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非医务人员CPR质量及复苏成功率、鼓励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选择60名非医务人员志愿者,随机分为视频组( n=40)和音频组( n=20)。视频组预装有视频急救系统手机应用软件(aApplication,,APP)报警并接受远程视频指导实施CPR;音频组使用语音报警并接受远程语音指导CPR。比较两组实施CPR时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以及第一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等指标。视频组内再分5个亚组,比较5款不同型号智能手机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差异。每组共观察10个CPR循环。 结果:视频组按压位置准确率显著高于音频组(91.5% vs. 71.35%, P<0.05);、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音频组(62.79% vs. 44.73%, P<0.05);平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的比例(70% vs. 52%, P<0.05);通气量在500~600 mL/次的比例(18.25% vs. 10.75%, P<0.05)和通气量大于500 mL l次/min的比例高于音频组(64.88% vs. 43%, P<0.05)均显著高于音频组(均 P<0.05)。第一次按压时间视频组长于音频组(131 s vs. 106 s, P<0.05),第一次通气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s vs. 144 s, P>0.05)。按压总停顿时间视频组少于音频组(122.4 s vs. 164.2 s, P<0.05)。视频组内的5款不同型号手机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电话远程指导相比,应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CPR时,在按压位置准确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按压停顿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首次按压时间稍长于音频组;目前市面上畅销的智能手机均可应用。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非医务人员CPR质量及复苏成功率、鼓励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