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粒体糖尿病家系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筛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28个临床疑似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mitochondrial diabetes mellitus,MDM)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高发区域(tRNA^Leu(UUR)基因及NADH脱氢酶1基因)的筛查。结果 两个家系发现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突变位点。其中1个家系(16号)同时携带nt3243A→G突变和16S rRNA3205C→T突变。该家系两例患者均有消瘦、耳聋、β细胞功能低下、发病年龄低的特点,先证者血乳酸水平在正常高限。在另1先证者患耳聋的家系(28号)发现NDl基因3434A→G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与家系中糖尿病呈共同分离。上述突变均未在正常人中检测到。结论 3243位点突变在本组家系中的发现率为3.08%。16S rRNA3205C→T突变可能与糖尿病发病有关或与nt3243A→G突变协同作用。NDl基因3434A→G突变与28号家系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A3243G突变的糖尿病家系中发病规律.方法 筛选临床疑似线粒体糖尿病家系,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个家系19例临床疑似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高发区域tRNALeu(UUR)基因的检测.结果 3个家系发现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突变位点均位于nt3243A→G突变,且家系中大部分患者伴有消瘦、耳聋、β细胞功能低下、发病年龄低的特点.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A→G突变可导致糖尿病和耳聋.  相似文献   

3.
大鼠乳腺肿瘤线粒体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大鼠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提取细胞总DNA,用PCR法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产物用DNA自动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癌组织发生了nt14931CG,nt15004CG和nt15435TC3处点突变。癌旁组织发生了nt15436AC突变。正常组织没有突变。结论:mtDNA突变可能是诱导核基因突变的内源性因素之一,对肿瘤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癌旁组织在DNA水平属非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筛查222例散发2型糖尿病患者和191名正常对照,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及T-A克隆测序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验证等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糖尿病组线粒体基因(3153—3551nt)突变总的发生率(24.32%)明显高于正常组(7.33%)(P〈0.05);发现3个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A3209T、T3253G和A3467C,而C3497T则在糖尿病中是首次报道;起病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糖尿病肾病等指标是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温州地区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线粒体基因点突变,其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线粒体 t RNALeu( UUR) 32 4 3A→ G突变在中国人 2型糖尿病 (type2 diabetes melli-tus,DM2 )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无血缘关系的 DM2患者 4 2 8例及正常对照 188名 ,采用PCR/ Apa 酶切法进行线粒体基因 t RNAL eu( UUR) 32 4 3A→G突变检测。结果 在 DM2组中发现 2例该基因突变患者 ,在 2例患者的家系中又检出 3例阳性患者。其中例 1及其儿子除患糖尿病外 ,还呈线粒体肌脑病伴乳酸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综合征表现。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糖尿病伴或不伴耳聋 ,有家族史 ,呈母系遗传。结论 线粒体基因 t RNAL eu( UUR) 32 4 3A→G突变性糖尿病在中国 DM2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 0 .4 7% ,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呈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分析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阐明LHON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对2例具有典型LHON临床特征的先证者和家系其他成员进行眼科学及其临床检查.对这2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 检查发现这些家系成员中视力损害的外显率分别为5.3%(1/19)、18.2%(4/22).经mtDNA测序分析,并没有发现mtDNA G11778A、G3460A和T14484C 3个常见的突变,在tRNAThr上发现了A15951G同质性突变位点.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显示2个家系呈现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倍型D4b1.A15951G突变位于线粒体tRNAThr高度保守区(通用位点为71位),可能导致tRNA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蛋白合成功能受损,最终发生视力损害.结论 线粒体tRNAThr A15951G可能是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的致病性线粒体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7.
早发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早发糖尿病(发病年龄≤45岁)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无血缘关系、发病年龄≤45岁的糖尿病患者348例;对照组207名,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克隆技术检测线粒体基因点突变。结果糖尿病组线粒体基因点突变总的发生率为8.3%,明显高于对照组(3.3%)(P<0.05),其中17例ND412026A→G突变(4.9%);10例ND1点突变(2.9%),其中包括4例3316G→A突变(1.2%),5例3394T→C突变(1.4%),1例3426A→G突变(0.3%);2例3243A→G突变,检出率为0.6%。在对照组中发现4例12026A→G(1.9%);2例3394T→C突变(0.9%);1例G3316G→A突变(0.5%);未发现3243A→G突变和3426A→G突变。结论天津地区早发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线粒体基因点突变。  相似文献   

8.
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线粒体基因nt3426 A→G突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线粒体DNA NDI nt3426A→G点突变在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pa I消化进行点突变筛选,并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21名家系成员中12名母系亲属均存在nt3426A→G突变,而在配偶及父系亲属中未发现该突变。12名突变者中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7人、糖耐量减低者1人、空腹血糖受损者1人及糖耐量正常者3人。结论 线粒体DNA NDl基因nt3426A→G突变是该家系中糖尿病的易感因素,可协同其他因素(如肥胖、增龄、不良生活习惯等)共同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线粒体12S rRNA 1310、1438及1442位点在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的突变情况,同时筛查该区域与2型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突变。方法 采用PD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技术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0名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发现1例患者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438位点存在G→A的点突变,另1例存在1442位点G→A的点突变,所有对照个体均未发现该两位点的突变。未发现线粒体基因12S rRNA 1310位点C→T点突变。结论 1438位点G→A、1442位点G→A的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该两位点突变的具体意义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1310位点C→T在血细胞中的突变率可能较低,进一步说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线粒体遗传上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在上海及江浙地区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770个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的筛查,并进一步对阳性先证者家系进行家系遗传学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在770个糖尿病先证者中发现13例(1.69%)nt3243A→G突变.13个先证者家系的一级亲属中共检出32例3243突变携带者,其中24例为糖尿病,8例糖耐量正常,17例伴不同程度听力减退.24例糖尿病患者多呈消瘦体型,有18例呈典型母系遗传,13例伴胰岛素抵抗,15例伴听力障碍,14例应用胰岛素治疗.结论 上海及江浙地区家族性糖尿病人群线粒体3243点突变检出率是1.69%,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1)多数呈母系遗传,少数可为散发;(2)多于45岁以前发病;(3)体型多偏瘦;(4)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明显降低,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5)多数患者伴神经性听力障碍或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2例携带MT-ND6基因突变的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探究线粒体DNA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常见线粒体病突变位点(如A3243G,A8344G,T8993G/C,G13513A等)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法分析16.6kb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应用Mito Tool在线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PROVEAN、SIFT和Poly Phen-2等软件进行错义突变的功能分析并判定突变性质。结果 2名先证者在ND6基因上各发现1个mt DNA变异,分别为G14453A和T14325C,二者均位于基因保守区,预测显示对蛋白功能有害,父母及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G14453A是MT-ND6基因上罕见的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与MELAS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T14325C是LHON的可疑致病位点,但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线粒体基因全测序不仅有助于常见线粒体病的临床诊断和产前筛查,还能提高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线粒体病的分子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与中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关系。方法对两个母系遗传性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20名成员及32例散发耳聋患者外周血DNA进行12S rRNA、tRNA^ser(UCN)以及GJB2基因PCR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12S rRNA全序列测定发现两家系中所有受检的母系成员(包括12例耳聋患者)均存在nt827A→G转换,并表现为同质性突变。而非母系成员该位点序列正常。32例散发耳聋中有1例A827G突变阳性。未检测到GJB2基因、tRN^ser(UCN) A7445G及12S rRNA A1555G突变。结论再次验证了mt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在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中的重要性。首次发现mt DNA 12S rRNA nt827A→G转换是导致两个中国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并对先证者妻子首次妊娠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DNA序列测定,确定基因突变;用AS-PCR对家系其他患者成员进行突变点检测和筛查;联合应用突变检测和连锁分析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该家系中多囊肾疾病的致病基因为PKD2,突变为外显子5中c.1249C﹥T ( p.R417X);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未获得致病突变。结论 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为c.1249C﹥T( p.R417X), 成功进行了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湖北土家族一糖尿病伴耳聋家系,确定其遗传方式;检测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阐明该家系患者发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集家系部分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家系部分成员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经PCR-RFLP分析,家系中8名患者tRNAleu(UUR)基因均存在3243A→G异质性突变,患者的2名正常后代则没有该突变。结论该家系为母系遗传,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尽管线粒体糖尿病被发现有多个致病点突变,但tRNA^Leu(UUR3243A〉G突变仍是目前国际上惟一公认的位点。胰岛β细胞过早的功能衰退和凋亡,胰岛素合成减少以及ATP/ADP介导的胰岛分泌功能障碍可能是该位点突变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该突变类型所致糖尿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线粒体基因点突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线粒体基因11个已知突变或变异在中国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确切发生率及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结合直接测序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770个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及309名非糖尿病对照者进行线粒体基因tRNALeu(3243,3256),tRNASer(12258),tRNAGlu(14709),tRNALys(8296,8344.8363),NDI(3316,3394,3426),ND4(12026)区11个已知位点突变或变异的筛查.结果 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发现13例tRNALeu3243 A→G突变(1.69%),9例tRNAGlu14709 T→C变异(1.17%),17例ND1 3316 G→A变异(2.21%),18例ND13394 T→C变异(2.34%),28例ND412026 A→G变异(3.63%);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5例14709 T→C变异(1.62%),5例3316 G→A变异(1.62%)和6例3394 T→C变异(1.94%),9例12026 A→G变异(2.91%),未见到3243 A→G突变携带者.在两组中均未见到tRNALeu3256C→T,tRNALys 8296A→G,tRNALys8344A→G,tRNALys 8363G→A,tRNASer 12258C→A和ND1 3426 A→G突变.分别比较14709,3316,3394,12026位点变异在糖尿病先证者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以及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尚见到同时伴有两个位点改变的情况,其中3243 A→G突变和3394 T→C变异者2例,3243 A→G突变和12026 A→G变异2例.结论 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 3243 A→G突变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基因,14709,3316,3394,12026位点变异可能是中国人线粒体基因多态,中国人群中未见到tRNALeu 3256C→T,tRNALys 8296A→G,tRNALys 8344A→G,tRNALys 8363G→A,tRNASer 12258C→A和ND1 3426 A→G突变,它们可能不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1个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hypotrichosis simplex of the scalp,HSS)家系的临床特征调查及CDSN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该家系的疾病类型和致病基因并建立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 经家系调查及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抽取3例患者及7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DSN基因的第1、2外显子,用直接双向测序、BLAST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家系中3例患者均表现为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3例患者的CDSN基因第2外显子cDNA序列发现717C>G无义杂合突变(Y239X),正常家系成员和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CDSN基因Y239X无义突变是该家系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的致病突变,此突变是首次在中国HSS疾病人群中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形式。方法对15个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位点进行连锁分析,以确定该家系与疾病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对该区域附近候选基因进行直接序列分析。结果连锁分析提示在D17S701和D17S1604为正的连锁值(logofodds,LOD),分别为Zmax=2.107和Zmax=1.806。其余14个adRP染色体位点的微卫星标记两点LOD值均为负数。单倍型分析进一步将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17S916和D17S794之间的RP17位点,该位点adRP候选基因碳酸酐酶Ⅳ(carbonic anhydrase4,CA4)直接序列分析在其编码区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将一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RP17位点,但未发现该位点内的CA4基因突变,该家系是否存在CA4基因复杂突变或RP17位点是否存在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确定一个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家系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ftase A,ARSA)的基因(ARSA)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ARSA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该家系先证者的ARSA基因同时存在第2外显子G251A(R84Q)与G296T(G99V)两个杂合突变,具有相似表型的胞弟与先证者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先证者之父母分别携带ARSA基因第2外显子G251A(R84Q)与G296T(G99V)的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先证者之姐未发现这些突变。结论该家系中两位患儿均为ARS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其G251A(R84Q)突变来自父亲,G296T(G99V)突变来自母亲,其父母均为表型正常的基因突变携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