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8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分析及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抽动障碍临床特点,探讨误诊原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18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8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学龄儿童,以短暂性抽动症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误诊。该组误诊率高达46.3%,误诊原因主要是家长不重视、医生认识不足以及该病诊断的不确定性。结论:正确认识儿童抽动障碍临床特点并准确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做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指导个体化,多数患儿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治愈。该病临床误诊率很高,医师全面掌握其基本表现和临床特点,呼吁家长和学校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减少误诊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学龄儿童,多为短暂性抽动症,以眨眼和摇头症状为多见,多数为两个以上部位抽动,临床误诊率很高,为55.6%。对64例短暂性抽动症给予心理治疗,有效率为71.9%;对32例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75.00%。结论: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误诊率很高,多数患儿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7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采取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使用抽动问卷评价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抽动问卷调查各因子(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行为、运动不宁)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抽动问卷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啶醇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儿童抽动症状,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氟哌啶醇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与血铅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180例短暂性抽动症患儿及160例正常儿童的血铅浓度;将180例短暂性抽动症患儿中58例铅中毒的抽动症患儿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先用鹿珠合剂进行驱铅治疗,同期B组用(谷维素+肌苷片)治疗,经一个月的治疗期后,A、B两组再交换药物治疗一个月,B组使用鹿珠合剂驱铅治疗,A组再同期使用(谷维素+肌苷片)治疗。在每个治疗期末观察两组患者的抽动类型、抽动频率、抽动强度以及对生活的影响,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在治疗期前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且测定各治疗期患者的血铅浓度。结果对180例短暂性抽动症患儿及160例正常儿童的血铅测定中发现,抽动症患儿平均血铅浓度为84.73μg/L,正常儿童的平均血铅浓度为49.1μg/L,抽动症患儿的血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58例铅中毒的抽动症患儿在不同顺序治疗的治疗期末,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但血铅水平仅在鹿珠合剂驱铅治疗后有明显下降。在对血铅中毒的短暂性抽动症患儿进行鹿珠合剂驱铅治疗的过程中,血铅水平下降的同时,抽动症状也得到相应的控制。结论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的孩子血铅水平高于正常儿童,且血铅中毒的短暂性抽动症患儿在驱铅治疗的同时抽动症状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儿童抽动障碍与血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体会。方法:30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进行分组,A组实施超声疗法(150例),B组实施常规疗法(150例)。结果: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超声疗法应用于外阴白色病变患者,治疗成效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除药物治疗外,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及神经调控等非药物干预,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有明显疗效。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轻度抽动障碍疗效显著,行为干预是目前轻中度抽动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而神经调控疗法安全、有效。本文根据现有研究,对抽动障碍患儿的非药物干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构建非药物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应用于小儿抽动症的效果。方法:300例抽动症患儿依照不同治疗措施进行分组,A组150例采用中药疗法,B组150例实施西医常规疗法。结果: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模式应用于抽动症患儿,治疗成效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以期为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2例抽动障碍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和其家长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患儿心理行为状况,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并搜集患儿及家庭基本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患儿的焦虑情绪与家长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结论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存在较多心理行为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能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小儿慢性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59例慢性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盐酸硫必利联合家庭治疗组、单纯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组和单纯心理干预治疗组。结果:盐酸硫必利联合定期疾病相关知识家长培训组耶尔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的总抽动积分(运动抽动+发声抽动,Total Tic Scale,TTS)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单纯服用盐酸硫必利组和单纯心理干预治疗组耶尔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的总抽动积分(运动抽动+发声抽动,Total Tic Scale,TTS)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硫必利联合疾病相关知识家长培训治疗儿童慢性抽动障碍较单纯药物治疗依从性、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精苓口服液结合心理治疗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抽动障碍儿童36例应用精苓口服液结合心理治疗,并与氟哌啶醇组31例进行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6.10%,对照组31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71.26%。结论:精苓口服液结合心理治疗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可明显改善抽动障碍且副作用少,患儿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患儿及父母的心理干预在辅助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50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采用氟哌啶醇(0.025mg/kg起始剂量,根据症状缓解情况调整至最佳治疗量,最大治疗量2mg/d)联合患儿及父母心理干预的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单用氟哌啶醇药物治疗(剂量同前),治疗8周后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50例抽动障碍患儿中,男37例,女13例,64%(32/50)为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或(和)耸肩,72%(36/50)出现两个以上部位的抽动.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88%,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60%,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049,P<0.05).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药物反应.结论 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起效快、疗效好、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患儿及父母的心理干预治疗尤为重要,加强心理知识培训,药物治疗的给与患儿及家属早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处理,减轻家庭的沉重负担,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生与微量因素锌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动障碍患儿89例,对照健康儿童76例,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锌的含量,并进行对照。结果:抽动障碍组中患儿血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元素的缺乏与抽动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生与微量因素锌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动障碍患儿89例,对照健康儿童76例,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锌的含量,并进行对照。结果:抽动障碍组中患儿血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元素的缺乏与抽动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学龄前多动症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治疗,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动症是一个长期、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学龄前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效果显著,临床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联合心理疗法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例无相关禁忌症的初产妇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为阴部神经阻滞镇痛,B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辅助心理疗法。比较三组产程、分娩方式、出血量等。结果C组产程、剖宫产率明显低于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辅助心理疗法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抽动障碍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阳  赵雅君  任丽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51-2953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理干预疗法用于术后镇痛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心理疗法的术后镇痛效果。将10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心理干预疗法,B组为对照,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心理疗法有较好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ICU重症患者护理中心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ICU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在数据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B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ICU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9.
张小玲 《中国保健》2008,16(5):211-212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智力低下康复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08例智力低下儿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A组33例),药物加西医康复组(B组36例),药物加中西医康复治疗组(C组39例),比较治疗前后3组病人智商测定的改变.结果:A、B、C 3组智商全部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而B、C两组智商较A组明显提高(P<0.05),B、C两组间比较C组较B组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疗法合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反向添加疗法对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腹腔镜术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GnRHa治疗联合反向添加疗法,根据启动反向添加疗法的不同时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GnRHa治疗后满6周启动反向添加疗法,而B组第4次GnRHa治疗时启动反向添加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雌二醇(E2)水平、腰椎骨密度(骨密度BMD、骨量丢失率、血清骨钙素BGP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Kupperman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于GnRHa治疗后8、12周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P<0.05),且A组患者骨量丢失率、BGP水平、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前提下,GnRHa治疗后满6周启动反向添加疗法在缓解雌二醇、骨密度异常改变、烦躁、潮热等GnRHa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