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SCD压力抗血栓泵在预防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300例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穿刺处沙袋加压6h,术肢制动24h;实验组患者术后去除沙袋时给予SCD压力抗血栓泵应用,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67%vs5.3%,P〈0.05)。结论SCD压力抗血栓泵能有效降低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动脉压迫止血的方法及护理技巧.方法 60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后根据穿刺股动脉局部压迫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Smmat-closeTM动脉压迫止血器组(观察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对照组),观察两种方法止血的有效性、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时间、并发症、舒适度,并分析其护理技巧.结果 两组共6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观察组和对照组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分别为(2.5±0.9)min和(23.6±1.2)min、(9.6±0.3)h和(24.6±0.6)h,两组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血管迷走反应1例,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观察组出现不适反应5例(16.7%,5/30),其中腰背酸痛3例,排尿困难1例,睡眠差1例;对照组出现不适反应15例(50.0%,15/30),其中腰背酸痛10例,排尿困难2例,排大便困难1例,精神紧张1例,睡眠差1例;两组总不适反应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和人工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前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短,舒适度高;合理护理可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 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卧床排尿训练对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或治疗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术前卧床排尿训练。结果实验组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0级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Ⅲ级排尿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卧床排尿训练促进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顺利排尿,明显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途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穿刺方法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46)、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36),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X线辐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穿刺时间、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较股动脉组明显降低(84.78%vs97.22%)(P<0.05); 桡动脉组下床活动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缩短,但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延长(P<0.05),桡动脉组造影完成后1、6、12 h的GCQ评分均较股动脉组明显升高(P<0.05); 桡动脉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中的造影成功率相当,但后者所引起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明显减少、舒适度更高且无需卧床制动观察,适用于择期造影以及老年造影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行DSA与DS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213例患者,其中行DSA患者147例,DSA+CAS者66例。术前先对患者行Allen‘s试验,桡动脉搏动良好且试验阳性经患者同意行桡动脉穿刺者为观察组,其余行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行DSA患者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95例。行DSA+CAS患者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股动脉穿刺,观察组行桡动脉穿刺。分别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DSA与DSA+CAS患者累积剂量(CD)、总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DAP)、透视(DAP)、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DSA患者射线照射时间及假性动脉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CAS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射线照射时间、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CAS患者中观察组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相比行全脑血管造影对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但经桡动脉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股动脉路径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缩短照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1])。因股动脉粗直,容易定位,穿刺成功率高,易于介入手术操作,故该部位已成为脑血管造影术的经典路径。但是,由于股动脉解剖位置较深,术后止血困难,易导致局部大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局部压迫力度过大可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减慢、低血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定位技术在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连续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按照定位方法不同分为3D-Slicer软件定位组(观察组,20例)和传统CT定位组(对照组,22例)。观察组在3D-Slicer软件定位下行脑内血肿穿刺钻孔引流术,对照组由术者根据患者CT原始平片定位下行脑内血肿穿刺钻孔引流术。比较2种定位手术患者术中穿刺次数、术后引流管末端到预设穿刺靶点的距离、术后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术后12 h和3 d的血肿清除率、术后颅内感染和再出血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观察组术中穿刺次数、术后引流管末端到预设穿刺靶点的距离、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3 d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 结论3D-Slicer软件定位脑内血肿较传统CT定位法更直观、准确,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传统的CT定位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血肿穿刺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在术前、术后3周和6周,采用简单精神状态评分表(MMSE)评价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结果术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略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和6周,两组MMSE评分较组内手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术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穿刺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也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较为彻底地清除颅内血肿,便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潜在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DSA脑血管疾病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术依从性80.82%(5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68%(37/73),但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55%(15/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79%(4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脑血管造影术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硬通道引流的疗效。方法抽选2011-01—2014-11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观察组行硬通道穿刺引流,对照组行软通道引流术,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引流时间,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后2组患者血肿量及ADL评分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引流时间、术前血肿量、术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3.4±0.4)min、术后血肿量(10.5±2.7)mL、术后ADL评分(68.9±10.4)分与对照组(7.5±0.3)min、(11.8±2.4)mL、(50.3±14.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1%与对照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通道穿刺引流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好,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在预防全脑血管造影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4-12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88例,DSA检查前3d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qn;氟伐他汀组92例,DSA检查前3d开始服用氟伐他汀钠胶囊40mg,qn。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肾功能、肝功能、肌酶变化及CIN的发病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在预防全脑血管造影术后CIN的有效性方面较氟伐他汀组效果更好,阿托伐他汀组术前后Scr、Ccr变化值与氟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IN发病率分别为对照组11.4%(10/88),常规组17.3%(16/92),阿托伐他汀组的CIN发病率小于氟伐他汀组(P0.05)。2组术后7dALT、AST、CK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升高(P0.05),但氟伐他汀组手术前后ALT、AST升高值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全脑血管造影术后CIN方面,阿托伐他汀较氟伐他汀更能有效地减轻造影剂对肾功能的损害,明显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CIN的发病率,而且对于肝脏的损害更轻,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2-01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超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7h内进行手术,平均(4.62±1.36)h;对照组行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后7~24h内进行手术,平均(17.34±2.45)h。观察组49例,对照组3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6.12%,对照组18.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穿刺引流能尽早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与处理方法,探讨预防措施。方法2012‐01—2014‐09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术316例,单纯脑血管造影156例,介入治疗16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分别为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各1例;介入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4.4%,分别是腹膜后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1例,缺血性卒中4例(其中包括眼动脉栓塞1例),皮质盲1例。结论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经上肢动脉脑血管造影156例与同期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278例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同时介绍二例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失败而改为经肱动脉穿刺颅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的经过。结果经上肢动脉穿刺成功率100%。以选择双侧颈总动脉及单侧椎动脉造影获得足够诊断的影像为成功标准,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96.8%(151/156),低于经股动脉成功率99.2%(276/278),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上肢造影5例导管成袢失败,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经上肢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5.8%(9/156)低于经股动脉入路11.1%(31/278),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上肢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传统脑室穿刺,观察组于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穿刺,比较2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前及术后4周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术前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安全性高等优点,效果满意,具有广阔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评价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同时观察2组术后1个月内的再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为83.34% (P>0.05).观察组平均NIHSS、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再出血率8.33%,对照组为16.67%(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和仅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神经功能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观察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SS评分、NIHSS评分以及ET、AV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ET和AVP含量,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