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婷  陈红 《华西医学》2014,(2):353-355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各专业独立培养专业人才。医学类各专业学生之间缺乏跨专业沟通、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机会,而失败的沟通、团队合作是导致医疗差错的重要原因。跨专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有望消除专业偏见,提高跨专业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改善患者结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于2012年9月首次在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间开展了跨专业教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模拟教学运用于医学跨专业教育可以促进多学科团队沟通、协作,改善患者健康结局。该文结合当前模拟强化跨专业教育的研究,立足于国际护理临床模拟教学协会的最佳实践标准,综述模拟跨专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为护理领域的跨学科专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跨专业教育在本科生手术室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在手术室护理实践教学中,对临床医学、麻醉学与护理学3个专业学生组合实施"三站式"跨专业合作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术前联合访视、配合完成动物仿真模拟手术、术后联合随访,采用跨专业准备量表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250名(98.04%)学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总分≥57分,255名(100%)学生团队合作维度得分≥27分,248名(97.25%)学生专业认同维度得分≥21分,225名(88.24%)学生角色和职责维度得分≥9分。结论学生的跨专业合作积极性较高,团队合作积极,专业认同较好,能较积极地应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在手术室实践教学中应用跨专业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合作博弈论为指导,从护理专业教师的视角探讨开展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的主要促进因素,以期指导IPE的有效开展。方法对6名有跨专业教育经历的护理教师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IPE的价值与意义、IPE实施过程中的促进因素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根据合作博弈论的4个基本领域,提炼出IPE 4个方面促进因素的10个主题。(1)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患者的照护质量、推动医疗环境建设;(2)信息共享: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团队成员的冲突解决;(3)平等互利:各群体之间的平等互利、教师团队的综合发展;(4)强制性契约:管理层面的支持、IPE组织架构的搭建。结论 IPE需要4个方面的促进因素共同推动其规范化、持续性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者综述了跨专业教育(IPE)在国内外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提出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跨专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展教育教学视野。通过分析我国高职护理在跨专业教育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实施建议,为高职护理教育者开展跨专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婷  陈红 《华西医学》2013,(12):1958-1961
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例数的增加,患者及其需求的加剧,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当今的卫生人才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跨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跨专业教育(IPE)作为一种促进专业沟通,改善团队合作的途径被提出。现就医学教育中的IPE全球开展情况、基础理论、介入时间、评价工具、发展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护理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 IPL)态度及影响因素,为跨专业教育在护理学研究生中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9-10月,采用中文版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对3所高校2016-2018级115名在读护理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学研究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总分为(78.49±8.48)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团队合作得分为(39.83±5.22)分、消极的专业认同得分为(12.21±3.05)分、积极的专业认同得分为(17.63±2.46)分、角色和职责的得分为(8.81±2.04)分;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性别是护理学研究生IPL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学研究生IPL态度较好,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专业认同感,各高校应重视跨专业教育,不断提升护理学研究生专业间的协作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国外护理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外跨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跨专业价值认同能力、角色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根本,具有课程框架开发多样化、专业合作多样化、教育评估多样化等特点。启示我国护理教育要创建合作平台,健全跨专业评估内容,丰富跨专业教学资源,拓展参与形式,推进跨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跨专业共享决策模式的定义、影响医疗环境的3个层次水平(宏观、中观、微观)及跨专业共享决策模式在护理决策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也提出国内学者进行跨专业共享决策实践时可考虑从丰富护理核心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等方面入手,以推动跨专业共享决策模式在医疗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在分析护理工作现状及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对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护理组织效能,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增加护士个人的专业自豪感和组织归属感。结论团队合作能促使护理人员之间互相沟通,互相激励,最大程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患者提供优质、有效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在公共选修课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对60名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学生采用跨专业教育进行实验教学,共4学时。采用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9名(98.3%)学生跨专业合作态度总分≥57分,60名(100%)学生团队合作维度得分≥27分,56名(93.3%)学生职业认同维度得分≥21分,51(85.0%)名学生角色与职责维度得分≥9分。结论学生的医护合作积极性较高,团队合作积极,职业认同较好,能较积极地应对自己的角色和职业。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跨专业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医学教育理念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胜任力为导向、跨专业学习的团队合作教育方式,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结合临床学习理论知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文精神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展现。以Charon为代表的美国研究者提出了多科汇通、医文融合的医患沟通叙事教育方法,突破医患沟通及医学人文研究和实践的僵局~([1])。叙事教育是  相似文献   

13.
黄美娜  陈浙一   《护理与康复》2016,15(8):719-722
目的探讨专业差异性及规章制度对手术室团队合作的影响,为提高手术室团队的合作能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按照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得到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团队内部的沟通合作不佳、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导致团队内部的沟通合作不佳和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手术室团队的沟通合作能力3个主题。结论医护间要尽量多交流共享信息,管理者需要不断完善原有的不利于团队团结合作的制度,加强对新进医护人员合作理念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本科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及影响因素,为院校开展跨专业合作提供借鉴。方法使用中文版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便利选取290名2015级本科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总得分为(72.79±9.32)分,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意愿、愿意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是本科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26.9%的变异度。结论本科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较好,但其对护士角色和职责认知还有待明确,提示各院校应结合本科教育特色开展职前与职后跨专业教育,以提升其跨专业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护生对临床人际沟通实践感受及学习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亚君  张培生 《护理研究》2006,20(11):964-965
教育和培养护士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沟通和协作技能及专业素质,这是实施护理以人为中心的必要前提.有较多研究探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及实践,但少见有关护生学习需求调查的文献.本次调查了解护生对沟通实践的感受、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及学习需求,使护理教育者客观认识护生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护生沟通技能,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使护生掌握必备的综合专业能力,为病人提供符合专业标准的护理,减少纠纷,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詹林 《护理学报》2017,24(8):75-78
美国学术性护理的类型和水平,从最初的实践、学历教育到现在大量的护理专业型/学术型博士.为了与中国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加强学术性护理的讨论和交流,笔者总结了美国学术性护理的变化和扩展以及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学术性护理的责任和认证标准;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的要点.(1)美国护理教育转型的变化和扩展以及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医疗需求,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出现,人口老龄化和多样化,现有的卫生差距和新出现的全球卫生问题的威胁等,需要学术性护理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护理教育需要纳入的新课程有老年学、慢性疾病管理、家庭和社区护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以及医学伦理学.(2)学术性护理的责任和认证标准.美国国家保健目标强调学术性护理,应注重将知识整合到团队合作、部门协作、健康教育、家庭或社区的初级保健及门诊护理;护理课程中的替代疗法;传统的护理课程;设计跨专业教育课程,注重临床胜任力的培养;整合仿真和高科技,创造无隙的教育途径,以概念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弹性学习的内容,通过服务在实践中学习社区护理的需求.美国大学护理教育委员会评估护理教育质量的4个标准包括:任务和管理;制度承诺与资源保障;课程质量(课程和教学实践);计划效果(学生成果,教师成果和项目成果).(3)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的要点.包括护理课程预期的效果、护理学士学位课程改革、学术实践合作、学生实践的引导知识、学士学位核心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要点、博士学位课程要点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跨专业协同宣教活动在妇婴保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三年制临床医学(妇幼)专业45 名学生和助产专业90 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其余的131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为9 个跨专业协作小组,每组由5 名临床专业与10 名助产专业的学生组成,采用基于跨专业协同宣教活动的实践授课方式,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完成课前的复习与预习任务,课中的宣教模拟和课后的宣教实践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的实践授课方式。比较2组学生的理论、技能、宣教和综合考评成绩,评价观察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的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情况,从学生和教师视角评价参与者对跨专业协同宣教活动背景下的妇婴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方式的态度。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技能、宣教和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在完成课程后的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总分、团队认同和专业认同得分均高于授课前和对照组授课后(P<0.05);参与跨专业协同宣教活动的师生(78%~100%)普遍认为跨专业宣教活动背景下的妇婴保健课程形式在课程内容、教学团队、课堂形式及考核方式设置方面均更合理,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方面更有优势。结论 跨专业协同宣教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和宣教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专业认同,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对妇婴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的现状,并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运用合作性健康保健跨专业调查量表对66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量表总均分为(4. 95±0. 50)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跨专业沟通、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跨专业团队合作、角色澄清。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科室和工作岗位是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22. 8%。结论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不同科室和工作岗位会影响到护士跨专业合作能力,提示医院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不同科室、不同工作岗位护士的跨专业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来提高护理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学习准备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医院实习的168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量表对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量表总分为(70.21±10.23)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t=4.184,P=0.001)、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护理职业(t=4.175,P=0.001)、是否愿意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t=3.142,P=0.002)是影响护理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结论 护理本科实习生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各医院应该重视护理实习生的跨专业学习教育状况,提高护理实习生的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水平,促进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追踪方法学在提升内科个案护理查房内涵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由大内科组织主持各专科病区个案护理查房的方法,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成立跨专业团队并责任分工,负责对个案实施护理服务及质量跟踪督导,并参与查房讨论.结果 病人得到了跨专科护理照护,疑难问题得到了专业指导,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显著提高,专业水平得到了扩展,各专科护士能力得到了发挥与应用,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体现.结论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个案护理查房,可使病人获得跨专业优质护理照护,是培养与提高护士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