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推广主动加压减压结合高频通气(ACD-H)心肺复苏方法,与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的初期复苏效果进行对照研究,验证ACD-H心肺复苏方法的疗效.方法 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20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ACD-H组和STD-CPR组,每组60例;比较2组在复苏开始后5、10、15 min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24 h存活率、心电图(ECG) 按压波形变化.结果 ACD-H组5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4.68±40.73)mmHg vs (63.26±29.25)mmHg,P<0.001],10 min时ACD-H组SBP显著高于STD-CPR组[(74.27±37.45)mmHg vs (61.28±26.48)mmHg,P<0.001],15 min时ACD-H组SBP显著高于STD-CPR组[(66.78±20.64)mmHg vs (45.73±19.71)mmHg,P<0.001];ACD-H组SPO2显著高于STD-CPR组[(89.55±9.63)% vs (61.45±8.63)%,P<0.001];ACD-H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STD-CPR组(28.3% vs 11.7%,P<0.001);24 h存活率ACD-H组显著高于STD-CPR组(23.3% vs 8.3%,P<0.001);ACD-H组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组ECG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 ACD-H心肺复苏方法初期复苏效果明显优于STD-CPR.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15日,同时补充检索clnicaltrials.gov registry、百度学术引擎等查找相关文献,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关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比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出院生存率、长短期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仅有4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研究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的ROSC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10~1.94,P=0.010);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小于2周)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73,95%CI:1.98~11.29,P=0.0005)。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相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更小(RR=0.08,95%CI:0.01~0.61,P=0.01)。无研究报告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长期生存率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复苏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蔡敏  厉群  吴素娟 《护理研究》2004,18(7):571-572
[目的 ]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 (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 ]将 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度为 13 .3 3kPa~2 6.67kPa ,按压频率为10 0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 [结果 ]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 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IAC -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 ,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将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S—CPR);实验组在进行S—CPR的同时,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按压力度为13.33kPa~26.67kPa,按压频率为100/min,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IAC—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质量指标实时监测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的措施。方法:整理东莞市厚街医院急诊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实时监测158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有无监测反馈,分为对照组和修正组,分析心肺复苏质量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心肺复苏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158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中,修正组的平均按压深度、准确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修正组的按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质量处于偏低水平。运用实时监测操作者胸外按压深度、频率和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来指导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器械及徒手胸外按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2例,根据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器械复苏组(器械组)及徒手复苏组(徒手组),每组各16例,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3 min、5 min、10 min、2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器械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徒手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例,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前3个时间点PETc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0 min时器械组PETco2水平明显高于较徒手组(P=0.03)。所有恢复自主循环患者PETco2水平均高于15 mmHg。结论器械心肺复苏较徒手心肺复苏更能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PETco2水平,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PP-CPR)抢救心搏骤停(Cadiac arrest,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将2015-01至2017-10CA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IAPP-CPR 39例)和标准CPR组(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37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心肺复苏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Therates of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及复苏成功率。结果:与S-CPR组相比,IAPP-CPR组CPR30分钟后心率[(68.1±15.7)次/分vs(56.3±14.8)次/分]、平均动脉压[(66.36±8.56)mmHg vs(55.28±7.96)mmHg]、动脉血氧分压[(78.22±11.74)mmHg vs(61.54±14.64)mmH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42.52±12.59)mmHg vs(32.16±11.34)mmHg]明显升高(均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5.64±7.41)mmHg vs(56.78±8.18)mmHg]、乳酸[(2.7±1.2)mmol/L vs(4.6±2.5)mmol/L]均明显下降(P0.05)。ROSC、心肺复苏成功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IAPP-CPR较标准心肺复苏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及增加肺通气,并能提高ROSC、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同期本地区三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复苏操作质量对照,评价规范化急救技能训练对泰安地区全运会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随机检测本地区连续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技术培训3个月56名医疗志愿者(规范化培训组)的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并与同期泰安市三级医院急诊科近1 a内未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培训62名医务人员(对照组)的复苏操作质量进行对照.结果 志愿者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合格率分别为83.2%和33.1%,志愿者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7.65%、89.3%、94.6% vs 41.9%、48.4%、67.7%,P<0.01);整个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3±18.2) s vs (116.1±5.1) s,P>0.05];单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48±1.2) vs (7.49±1.5),P<0.01];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3.6) vs (77.8±2.1),P>0.05);按压/通气时间比分别为(2.6∶1 vs 2.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操作质量与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反复规范化培训明显相关,分别为[OR 13.46,95%CI (2.32~71.3); OR 31.81,95%CI (3.60~263.4);OR 4.17,95%CI (1.17~14.2)].结论 经反复规范培训的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PR操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部按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呼吸骤停模型后进行腹部按压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呼吸停止行腹部按压复苏时的潮气量值(VT),呼气末二氧化碳值(PETCO2)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值(SpO2).结果 腹部按压产生的VT达到基础值5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达正常值范围,SpO2达90%左右,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吸骤停猪模型中,腹部按压可以提供一定的肺通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使用机械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机械心肺复苏和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20项临床研究,包含29 727例患者,其中11 104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使用了机械心肺复苏,18 623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全程使用徒手心肺复苏。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心肺复苏相对于徒手心肺复苏不能有效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率(RR=1.10,95%CI:0.99~1.23,P<0.01)、入院存活率(RR=1.01,95%CI:0.95~1.08,P=0.67)、出院存活率(RR=1.00,95%CI:0.86~1.15,P=0.14)、神经功能预后(RR=0.81,95%CI:0.61~1.06,P=0.69)。结论机械心肺复苏对比徒手心肺复苏,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不推荐机械心肺复苏完全替代徒手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 ,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CPR)和高级生命支持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心肺复苏的预后总体很差 ,院内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为 10 9%~ 30 % ,院外者则更差[1] 。更有作者认为考虑所有因素 ,存活率为 7%~ 8% [2 ] 。不幸的是 ,上述存活率指的是总的存活率 ,如果以神经功能全部或几乎全部恢复作为标准 ,则存活率更低。Newman等[3 ] 认为 ,所有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 ,92 %~ 93%死亡 ,2 %~ 3%存活者有中至重度神经功能损害。存活率如此低的原因 ,James等人[4] 归因于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 :①终末期患者即使使用有效的复苏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心肺复苏方法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心肺复苏组(采用胸骨下1/3处按压)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进行心肺复苏),每组患者24例,比较不同心肺复苏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复苏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在心肺复苏后冠脉灌注压的提升,自主呼吸恢复的病例数,复苏后24小时生存率高于传统心肺复苏组,相关心肺复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配合腹部提压装置心肺复苏可提高冠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体外心肺复苏(ECPR)与传统心肺复苏(CCPR)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在1980年1月到2015年1 1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获得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8个研究,共计2 718例,其中ECPR组462例,传统心肺复苏(CCPR)组2 2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PR比较,ECPR可以提高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存活率(OR=2.92,95%CI:2.24~3.81,P<0.01),长期存活率(OR=2.97,95%CI:2.11 ~4.19,P<0.01)和神经功能状态(OR=3.50,95%CI:2.36~5.81,P<0.01.在纳入的8项研究中,4项建立了倾向评分匹配的队列,其中ECPR组与CCPR组各18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提高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存活率、长期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ECPR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结论 ECPR可以改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存活率、长期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效果优于CCPR.  相似文献   

15.
规范化培训对奥运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质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同期三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复苏操作质量对照,评价反复规范化急救技能训练对北京地区奥运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随机检测北京某奥运场馆连续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技术培训6个月44名医疗志愿者(规范化培训组)的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并与同期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科近1年内未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培训72名医务人员(对照组)的复苏操作质量进行对照.应用QCPR3535除颤监护仪(飞利浦公司提供)检测,指标为单人模拟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程度,包括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及操作时间,结果 记录人表格中,并计算出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结果 进行x2检验与t检验.对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按压位置、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是否反复培训)进行等级划分赋予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奥运志愿者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绀,总合格率分别为86.4%和31.9%,志愿者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8.6%,93.2%,95.5% vs .40.3%,43.0%,86.1%.P<0.01);整个操作时问差异无统汁学意义[(118.4 4±18.5)s VS.(116.0±5.4)S,P>O.05];单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38±1.3)VS.(7.57±1.6),P0.05)];按压/通气时间比分别为(2.6:1 VS.2.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心肺复苏操作质量与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反复规范化培训明显相关,分别为[OR 13.12,95%CI(2.35-73.2);OR 30.89,95%CI(3.62~263.5);OR 4.07,95%CI(1.16~14.2)].结论 经反复规范培训的奥运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PR操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外心肺复苏中双相波及单相波电除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1966—2016.12),EMBASE(1980—2016.12)数据库,Cochrane临床研究注册中心(CENTRAL)(建库至2016.12),并网络检索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纳入所有关于对比院外心肺复苏时双相波及单相波电除颤患者预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不同波形电除颤对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ROSC),入院时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1个月存活率以及出院患者神经系统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纳入4篇RCT文献及3篇前瞻性队列研究文献。院外心肺复苏时双相波与单相波电除颤在ROSC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91~1.36,P=0.32,I2=65%),入院存活率(RR=0.94,95%CI:0.67~1.32,P=0.72,I2=76%),出院存活率(RR=1.14,95%CI:0.84~1.54,P=0.40,I2=0),1个月存活率(RR=1.13,95%CI:0.98~1.32,P=0.10,I2=70%)以及生存患者神经系统恢复情况(RR=0.95,95%CI:0.75~1.21,P=0.69,I2=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目前指南推荐使用双相波电除颤,但目前证据表明院外心肺复苏时使用双相波或单相波电除颤,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道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均常规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照组进行常规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研究组进行喉罩辅助呼吸的气道管理。统计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治疗相关时间。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酸碱度(p H)、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分压(PaO2)等血气指标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CQI。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心搏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7、5.24、6.37、9.83,P均<0.05),初始期和终末期CQI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6.65、-16.76,P均<0.05)。观察组复苏后1 h和3 h pH、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频率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及标准心肺复苏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探讨IAC-CPR的最佳按压频率。方法选12条健康杂种犬,每条实验犬均接受S-CPR和80IAC-CPR、100IAC-CPR、120IAC-CPR四种复苏方法,每只犬四种复苏方法的顺序由随机法确定,每种按压方法进行5min。体外电击法制作犬室颤模型,采用6F猪尾导管及压力换能器,测量中心静脉压(CVP)、升主动脉收缩和舒张压、颈动脉收缩(CAS)和舒张压(CAD),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平均主动脉压(MAP)及平均颈动脉压(CMAP)。结果100IAC-CPR产生的MAP、CMAP、CVP均大于其他三种按压方法(P<0·05),产生的CPP和120IAC-CPR相当(P>0·05),优于其余两种按压方法(P<0·05)。结论100IAC-CPR能产生最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主要表现为能产生更好的CPP和CMAP,预示可能产生更好的复苏成功率,而且易于操作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O-CPR技术控制心肺复苏(CPR)质量,以观察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施不同质量的CPR对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8头体质量为(30±1)kg的北京长白猪麻醉后,右侧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并连接爱德华VigianceⅡ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并分别行主动脉、右心房置管,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然后使用医用程控刺激仪电击致动物心博骤停,在室颤4 min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2组,标准CPR组和不标准CPR组,利用飞利浦HeartStart MRx监护仪/除颤器的O-CPR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回弹等.其中标准CPR组在复苏时进行标准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深度为38~51 mm,胸廓充分回弹;不标准CPR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不变,但是按压深度为标准按压的60%~70%,每次胸廓回弹均不完全.在按压和通气9 min后开始电除颤.在各个时间点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主动脉压(MAP)等,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监测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输送量(DO2)和氧耗量(VO2)等,记录复苏成功的实验猪头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和两个样本的t检验.结果 标准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达90.9%,明显高于不标准者的28.6%(P=0.013),标准CPR组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CPP、CO、MAP高(P<0.05),全身血液氧合程度好,D02和V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室颤心脏骤停猪模型中,应用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CPP和CO2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DO2和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因此ROSC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实施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7年第12期)、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中关于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心肺复苏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分别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综合,包括934例参与者,其中实验组541例,对照组3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心肺复苏能够改善按压深度[MD=0.27,95%CI(0.12,0.42),P=0.0004]("2010年及以后"亚组)和按压频率[MD=-5.44,95%CI(-7.38,-3.50),P<0.001],提高按压位置准确率[MD=6.37,95%CI(1.54,11.21),P=0.01]。结论:运用反馈装置辅助实施CPR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