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清代以前各类医书中用"益火补土"法治疗的医案201例,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统计方法,对其性别、年龄、主治病种症状、所用方剂、药味药量等进行分析,结果示:"益火补土"法以泄泻、腹胀、腹痛、纳差、痞满、呕吐、浮肿、疲倦乏力、下痢脓血、面色萎黄、脉虚细微、舌淡为主证,在用药上补肾药与治脾药总体比例为1.17:1,补肾药用量略重于治脾药。  相似文献   

2.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3.
收集清代以前各类医书中用"培土生金"法治疗的医案,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统计方法,对其性别、年龄、主治病种症状、所用方剂、药味药量等进行分析,结果示:"培土生金"法以咳嗽、喘促、痰多、纳呆、便溏泄泻、乏力、烦热、形体消瘦、脉虚细数为主证,用药上重用补脾气药物同时也重视补脾胃阴和温中阳,治脾药物用量是治肺药物的2~3倍。  相似文献   

4.
肉桂"引火归原"功效一直为中医家所推崇,但对于引火归原功用的论述,一般认为是其温补肾阳的功用表现。经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认为"补土归原"的说法更能准确地解释肉桂的这一功效,并采用中医传统思维,结合性味归经及功效等多角度分析肉桂的"引火归原"之功,从中土与浮火关系,以及八卦角度,认为浮越的"雷龙之火"中,"雷"一词就是木乘土的体现,而肉桂只有补土才能制这火;从标本中气理论及五行补泻理论,认为肉桂辛甘大热,其补肾阳之性当不及补脾。临床上,使用肉桂用于脾虚有热之口疮、痤疮等疾病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进一步佐证了肉桂补土伏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益火补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探求其理论内涵及发展源流;从温心阳、补脾阳,温肾阳、补脾阳,补益脾胃本脏腑之火以及方剂运用等方面分别阐释益火补土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益火培土汤”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提高机免疫力和增强性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挖掘补土医派治疗情志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补土代表医家著作为资料来源,建立情志病用药数据库,对纳入的方剂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26个方剂,包括156味中药,用药频次达1110次.使用频数最高的5味中药是人参、当归、炙甘草、甘草、柴胡,使用频数最多的药物功效为补虚、解表、清热,药物四气以温、...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学学术史上,李杲(东垣)医人皆知,他的名方补中益气汤等也无人不晓,几乎每个医生都使用过,他不只是河北名医,他属于中华民族,他的学术影响也远远跨越了他生活的金元时代,他不仅为当时人们的健康保健做出过贡献,现代人也还在享受他医术的惠泽。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的转承期,即在继承前代医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向高一层次转型发展。引起转型跃升的历史条件和学术资源很多,诸如哲学观念、学术作风、疾病流行、实践积累、运气理论普及、学术群落的繁衍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了以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3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补土”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四肢简化评分量表(Fugl-Meyer)]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土益水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o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o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土益水汤200mL,日2次口服,对照组予鹿瓜多肽注射液8mL,日1次静滴,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3天后疼痛缓解情况及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3天后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土益水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os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补土益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土益心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生频次、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及血脂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发生频次、硝酸甘油使用剂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改善方面都更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和三酰甘油的水平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土益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缓解疼痛,提高运动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了代谢性、器质性和系统性疾病之后的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和量的减少、排便困难或不畅,以及粪便质地硬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大便难""不便"等。持续性的便秘可继发痔疮,诱发一系列胃肠道疾病。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年性功能性便秘受到高度关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便秘给机体带来的严重危害性,因此,如何改善和预防功能性便秘引起医学工作者的热议。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治疗大多选用手术、泻药等治疗方法,其副作用较大。中医治疗辨证施治,顾护脾胃,安全性高。该文主要在"益火补土"理论指导下,从针灸处方选穴原则出发,探讨针灸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苏学林  汤井源  朱清毅 《中医学报》2020,35(8):1616-1619
补土伏火法意指培补中焦脾胃能使邪火得伏。脾肾阳虚、虚阳浮越是肾癌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机体脾阳不足,推动无力,气血津液运化输布失常,形成有形之"积",故见局部肿块,可通过补益脾阳的虚损,收敛浮越于外的阳气,使脾阳充盛,则有形邪积缓慢消磨;气血运行不畅,湿浊、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热,加之虚阳外越,虚阳偏盛,故见全身性发热,采用补土伏火法补益中焦脾胃以助阳运,使郁滞得行、虚火得伏而热自除;脾之阳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肢体失于滋养,故见疲乏,以补益脾胃为治疗要点,扶助一身正气,则疲乏自消;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异常,可补益脾土、交通水火、调和阴阳而止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补土通窍针法对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CARAS)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和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CARAS患者随机分为补土通窍针法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同时检测其肺功能并进行分析. 结果 补土通窍针法治疗组对CARAS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比药物治疗更明显(P<0.05),但对肺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结论 补土通窍针法治疗能改善CARAS症候,但对其肺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建红 《医学文选》2002,21(5):685-68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根据辨证论治指导原则 ,通过对中医诊治骨伤科伤筋、骨病及疮疡病因病机的研习 ,又依中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之法则 ,将八法之中“消、托、补”三法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 ,屡用屡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肠氵辟 (溃疡性结肠炎 ) 魏某某 ,男 ,5 0岁。病人泄痢 4年 ,腹泻日 2~ 3次。两年前不明原因腹泻 ,脓血便 ,伴里急后重 ,日 3~ 4次 ,严重时全身乏力 ,服用西药“氟哌酸”等药物后缓解 ,但经常因饮食不适或受凉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是指在某种或某类疾病治疗中采用祛邪、攻下等"通"法,最终达到补益或使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谱的变化,"以通为补"学术思想更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文章拟通过对"以通为补"学术思想的含义辨析、临床应用范例解析及使用注意三方面,具体阐述"以通为补"学术思想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土郁证首见于《内经》 ,“土郁夺之”是《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完善下 ,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郁证理论 ,现就“土郁”及“土郁夺之”作一探讨。1 起源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运气变化规律、胜复郁发的情况时谓“郁极乃发 ,待时而作也” ,即五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补补之”法对崩漏、崩漏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探究古方,为“不补补之”法在临床崩漏、崩漏贫血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提高中药治 疗崩漏的使用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崩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学表法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 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不补补之法治疗,对比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色素、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水平没有明显差 异(P>0.05);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血色素、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增大,具有显著差异(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 肝肾功能异常率、血常规异常率、头痛发热率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不补补之”法治疗崩漏、崩漏贫血与传统西医相 比,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较少的特点,提示“不补补之”方,能够明显的改善与缓解崩漏、崩漏贫血症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血色素水平,临床副作用 较小,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痛证用补法治疗的机理、分析“不通则痛”的痛证常规通法治疗也适用于虚痛证 ,探讨虚痛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