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各脏皆有,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脾气主升,升则运化;胃气主降,降则受纳,是以同主水谷行"仓廪"之官职.因此,中焦脾胃的升降运动就是脾胃主"仓廪"的机制.故叶天士[1]说:"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张景岳[2]亦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病、肝胆病一般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并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仅就其脘腹胀满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治谈谈个人的体会。1 病因病机笔者认为 ,腹胀病位在胃 ,其发病与脾、肝、胆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者同居中焦。脾主运化 ,输布水谷精微 ,升清降浊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谓之“气机升降之枢 ,气血生化之源”。肝胆主人身之疏泄 ,为气机之总司。肝气条达 ,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肝木与脾土相依相连 ,共同发挥着疏理气机升降 ,协调气血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因为如此 ,脾胃与肝胆健则同健 ,损则俱损。脾胃升降失常 …  相似文献   

4.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5.
<正>何晓晖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并在脾胃理论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建树颇丰。治胃先治神理论作为其代表思想之一,临床上治疗脾胃病的疗效满意。我们跟随何晓晖教授临床学习以来,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今试将其通过调节情志以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简要介绍,以飨同道。1胃肠是情绪之镜脾胃居于中州,以灌四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调节气机的升降。气机升降逆乱  相似文献   

6.
脾属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其气机主升.胃属六腑之一,专化物而不藏,其气机主降.脾胃之气合称中气,中气是保持肺腑恒定于固定位置的决定条件.因此调其气机使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下垂的胃病即能复位.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茜 《医学争鸣》2005,26(7):598-598
0引言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湿易伤脾,热易损胃,而脾胃同居中焦,易同时受湿热所侵.又因"胃为之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之使"主转谷化精,故脾胃化纳相助共同完成纳谷转精的功能,当外感六淫、饮食不慎或情志不舒,皆可致胃壅脾滞,在疾病早期胃阳尚旺或邪气较甚时,胃壅邪从热化,脾滞邪从湿化,湿热蕴结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10.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简要总结笔者行医50余年来的一些临证体会,为后学者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活动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通过反复复习经典、整理既往的门诊资料、同行交流等方式,对笔者的临床诊疗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总结凝练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并成文。[结果]笔者的中医学术观点可简要概括为五部分,即:阴阳为本、气血为纲;土灌四旁,五脏共调;脾胃分治,燥湿相济;治诸阴邪,化气为先;抓住主症、三步辨证。临床辨治以阴阳为纲,重视气血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脾胃病时,从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入手,由脾胃而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强调脾胃分治,治脾重在升清燥湿,治胃重在降浊清润。痰湿水饮诸阴邪皆由气化不利而生,治当以化气为先。提出了抓住主症、综合兼症,提炼病机、确定证型,制定治则、选方用药为主线的辨证三步法。[结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为,明阴阳,重脾胃,法从三步辨证。  相似文献   

12.
脑为髓海、精明之府,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及感觉运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充养脑髓。脾藏营舍意主思是脏腑情志理论的重要体现,说明脾胃与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是脾脑相关的桥梁。脾与脑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脾藏营舍意主思与脾胃为枢的功能上,为防治脑部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外科正宗》疮赖脾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诊治疮疡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陈实功认为疮疡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与脾胃关系密切,故确立疮疡标本缓急、新久先后上以脾胃为先;应用疮疡内治法时兼顾脾胃;具体遣方用药不可纯用寒凉,以防伤脾败胃;平时、病后调摄防护上注意护脾健胃。为临床治疗疮疡提供一条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方法]从《黄帝内经》运气标本中气理论以及三焦理论出发,逐层剖析、明确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相关问题如"燥""间质"的中医内涵以及"间质性肺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并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结果]阳明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互济,燥湿本源于寒热,由少阳三焦相火主导,而少阳三焦相火的来源在脾胃。"间质"为三焦腑腠理,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为少阳三焦功能失调。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多属于虚损性疾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同时伴有阴火致燥热或兼有湿邪,即阳虚三联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而不能一味养阴润燥;病久累及下焦,当用甘润、温润之品补益精血;阴血亏久必致瘀血停滞,则当养血活血。[结论]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本在脾胃,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常规的治疗有健脾助运、补中益气、温中健脾、和胃养阴等,然而临床上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脾阴虚、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脾虚而胃实之证也非常多见,因此治疗上除了常规的方法以外,应关注补益脾阴、寒热并用、升降平调、脾胃分治,守常法而不拘泥,灵活而不离制。  相似文献   

16.
用脾胃升降理论,对胃病治疗,按胃气以降为和六腑以通为补,胃腑宜通的原则,归纳为疏肝降胃、宣肺舒胃、升脾益胃、益阴和胃、泻肝清胃、活血化淤、消食泻胃等七法。  相似文献   

17.
心胃在经络上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互相协调,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因此,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安神、养心、清心、调心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进行系统探讨。“脾胃失用”在鼻鼽发病中意义重大,“壮固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因时、因人存异。总体而言,春夏宜升壮阳气,秋冬须阳气归藏,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道”,此为防治变应性鼻炎之大法。肺气虚寒,或肝阴不足,抑或心火偏亢者,则应据个体矛盾之不同,荣其不足,制其过盛,以“壮”脾土和五脏之不衡,此为因人制宜之法。因此,干祖望教授顺于天时,以施升、温、降、藏之道,据于五脏,以布因人制宜之法,则人之脾土“壮旺”,诸邪可御、鼽病可杜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