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中的应用效果,使用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浅表胃炎,观察在治疗前后其中医证型的变化情况。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在使用三联疗法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数量增加的是脾胃湿热证型患者,而数量减少的是肝胃不和证型患者(P〈0.05)。但是,虽然脾胃虚弱证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确诊之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具有很好的抗Hp效果,并且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了很大改变,大多数还是趋向于湿热型。  相似文献   

3.
康继厚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61-4662
目的:观察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的患者40例,年龄23岁~48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2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10 d序贯疗法,对照组接受标准三联疗法。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1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5.00%;而对照组治疗后有15例患者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5.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标准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序贯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3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改良序贯疗法和经典三联疗法,疗程2周,比较两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结果:序贯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94.3%(66/70),经典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4.2%(49/66),P〈0.05。结论:序贯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明显高于传统经典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药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患者46例:给予荆花胃康胶丸,疗程4周,联合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疗程1周;对照组(传统三联疗法)患者40例: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为1周,通过13C-尿素呼吸试验判断根除幽门螺杆菌效果,并评价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2.6%;传统三联疗法(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缓解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7d)(治疗组)和标准三联疗法(7d)(对照组)比较,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治率和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经电子胃镜、尿素(14C)呼气试验确诊为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给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39例:给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4周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根除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基础上,加用胶体果胶铋根除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高应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94-4595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溃疡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93例幽门螺杆菌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组)和观察组(中西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组)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45例,对照组为37例;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例数为21例,对照组为10例;观察组半年随访胃镜检查发现溃疡复发1例,对照组8例。2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例数、幽门螺杆菌根除例数及复发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三联疗法联合作用于幽门螺杆菌胃炎(HPG)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HP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组采用半夏泻心汤、三联疗法,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停药4周后复发率,统计治疗前后单项证候积分,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Hp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单项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单项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LDL、CRP、WB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LDL、CRP、WBC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三联疗法联合作用于HPG患者的效果满意,显著提高Hp根除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症状、调节血脂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型与胃溃疡兰索拉唑三联疗法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50例,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标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菌株分离培养后用PCR方法检测VacA基因亚型。结果150例患者中144例完成治疗,6例失访。130例(90.2%)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未根治组m1型患者的比例(78.6%)高于根治组(28.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VacAm区基因型与胃溃疡患者兰索拉唑三联疗法疗效有关,对治疗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0%),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0%),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0%),肝肾阴虚证最少(7.0%)。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51.0%),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分别占43.0%和49.0%,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35%)。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文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辨证分型论治为先,提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阻络4种证型.急性型多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慢性型多以气虚不摄、瘀血阻络为主,但瘀血症的表现又可见于其他三证之中.认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是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关键,贯穿于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始终.提出以益气健脾止血法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注重生活调护,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在北京地区10家分中心进行为期1年、针对705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专家组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贝叶斯网络技术和聚类分析建立中医证候模型,分析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结果:调查共纳入广泛性焦虑症的症状61项,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建立61项症状的关系模型,提取了9个证候要素和5个证候靶位;运用聚类分析提取了8个证候类型。将两种方法重合的结果进行筛选,并结合专家经验和中医理论,确定广泛性焦虑症的6个证候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肾虚肝旺、痰热扰心、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并制订了《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草案)》。结论: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贝叶斯网络和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建模、挖掘证候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适合应用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30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包括非透析患者126例、血液透析患者114例、腹膜透析患者60例,按SGA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寻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慢性肾衰竭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中,中医主证出现率以脾肾气虚证最高,阴阳两虚证最低。标实证中湿浊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脾肾气虚证最多,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脾肾气虚证比例减少,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非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多见,透析后病人脾肾气虚证减少,阴阳两虚证明显增加。结论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营养不良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采用肾替代治疗后对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初步建立其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方法]筛选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提取和分析,征询全国乳腺癌以及中医诊断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后,初步建立乳腺癌伴抑郁症的辨证分型标准。[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归为4类,每类中取载荷0.5以上的症候变量为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分析,将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分为4个证型: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每一型均包含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结论]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辨证分型标准模型的初步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伴抑郁症的辨证分型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香砂六君丸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丸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香砂六君丸每日3次,每次8粒,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口服10mg/次,每日3次,于餐前30min口服,用药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胃排空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餐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饱胀、食欲减退、嗳气、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也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香砂六君丸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胃排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