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管窥刘杰张志立张玉红1(河南省柘城县中医院,河南476200;1巩义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451200)主题词李杲脾胃学说/分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先生在张元素脏腑气血辨证理论的启发下,结合自己行医实践而创立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5.
浅谈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皆为世人所熟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学术思想.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从伤寒的发病、传变、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8.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特点与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对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颇为推崇。在尊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立“甘温除大热”大法。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升阳泻阴火汤等为补益脾胃、升举阳气、甘温除热治法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对中医脾胃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中极为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导源于《内经》,阐明于金元,到李东垣著述《脾胃论》之后,则使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学说有所发挥和奠定了理论基础。考这种学说的建立,是基于脾胃为人体脏腑的中心,是主宰后天营养的大本营,正如吴昆《医方考》里所说的:“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因而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这些议论都是强调脾胃为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相似文献   

13.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气虚,阴火邸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阴火”理论,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气虚也是糖尿病肾脏病炎症产生的重要基础,而脾胃运化失常在糖尿病患者肾脏发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与“阴火”理论相契合。当代医家也有依据“阴火”理论来论治糖尿病肾脏病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拟从东垣学说、炎症机制学说、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认识三个角度对“阴火”理论与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的关系作初步论述,旨在进一步完善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理论,从而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御更重视脾土。病理上,李东垣认为内伤病多因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引起,黄元御则常从阳虚土湿,中气不运立论。治疗上,李东垣与黄元御分别使用的是脏腑生克五行和阴阳中土五行的思维模型。遣方用药方面,二者都以顾护脾胃为先,李东垣用药广而药量轻,君臣佐使配伍井然,黄元御用药精简,作用专一。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李东垣擅长从脾胃辨治带下病,他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以温补中焦脾胃为主,辅以燥湿、升阳、泻火为治则,李东垣用药灵活多变,但不离脾胃之根本,重用甘温,慎用苦寒之药,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可为带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试述从脾论治儿科疾病赵蒙,黄琼(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450000)主题词健脾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后经历代医家,尤其是金元四大家中李东垣等人的继承发扬,逐渐形成了脾胃学说。该学说的形成对...  相似文献   

17.
《不居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专论虚劳病的总结,但其中对于脾胃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吴澄在《内经》理论基础上,既吸收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又熔入了朱丹溪的养阴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脾阴的思想和治疗法则,充实和完善了中医的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之《脾胃论》阐发"脾胃为元气之本",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立"火与元气不两立"说,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诸多观点独树一帜,为后来形成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代医者根据李东垣学术思想,临床选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肺系疾病,健脾益肾法治疗月经疾病,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以及应用李东垣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等脾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滋养人身,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脾胃病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其论著《脾胃论》中提出四脏之脾胃病的理论,阐释其他四脏与脾胃的相关性,从而提出从脾胃论治四脏病,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