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廷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亨德教授擅长运用脾胃学说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从溯源求本、医理贯通,多法并举、进退有序,优化组方、丝丝入扣,药食兼顾、调治身心四个方面来介绍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4.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脾胃分治、顾护胃气、脾胃之气资助营卫的思想。在继承仲景白虎汤清热救阴、承气汤急下存阴的同时,以麦门冬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清养胃阴与甘凉濡润通腑的治疗方法,以大半夏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通补阳明法,通过补胃气、温胃阳、建中气等手段以治疗胃失和降,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充分展现了其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展脾胃学说形成为著名的学术流派,它不仅是阐明生理与病理理论依据,也是临床治疗学的中心环节;不仅对消化系统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形成及发展概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挥理法方药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9.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0.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总结阶段。其中对于脾胃学说有精辟论述,又各有发挥,促使脾胃学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明清脾胃学的理论及诊治特色论述该时代所具脾胃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古籍整理,总结明清前有关虚劳慨念与证治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虚劳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初步概念形成于《难经》,《金匮要略》对其脉证辨治加以论述,《诸病源候论》则在病机证候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诠释与补充。  相似文献   

14.
整理清代有关名医从脾虚角度论治臌胀的文献,探讨其理法方药,揭示其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准”、“快”、“狠”是明清辨治疫病的整体特色;开门逐邪,给邪出路是明清辨治疫病的首要原则;疏利表里,调畅气机是明清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酌补顾虚,恢复正气是明清治疗疫病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辨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以弘扬温疫学派之学术成就,可为现代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医学发展的集大成阶段,更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鼎盛阶段。文章对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医家从脾胃养生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