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6世纪初,朝鲜李朝许浚荟萃中国明代中叶以前主要医籍以及部分朝鲜医籍,辑成《东医宝鉴》,标志朝鲜医学开始走向建立独特理论体系的新阶段。这部巨著传入中国后,第一个试图梓行的人是一位民间医生-王如尊,从王如尊其人,1747年王如尊手朱本的概貌,以及该书的柴潮生序文和王如尊的后记,认定王如尊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王如尊手抄本《东医宝鉴》珍藏于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东医宝鉴》与《万病回春》方剂内容的初步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东医宝鉴·内景篇一》19首方剂引用《万病回春》内容与《万病回春》原文,可知许浚引用中国古代医籍并非照搬原文,而是具有自己的编撰思路。尤其是其对《万病回春》原文的删改调整,既参考了许浚自身的临床体会,也考虑到了朝鲜本土的具体情况,从而迈出了中医学在朝鲜本土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惟秀汉 《延边医学院学报》1991,14(3):229-232,215
叙述《东医宝鉴》朝鲜、中国、日本版本的形成与发展概况。近时,于吉林省发现《东医宝鉴》岑营开刊本与乾隆丁卯王纶手抄本。  相似文献   

4.
《东医宝鉴》的形成与学术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地促进中、韩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发展。方法运用文献学、比较学方法,通过对《东医宝鉴》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及中医学影响的探讨,进一步对《东医宝鉴》的学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出《东医宝鉴》与中医学的联系,乡药的发展,医学的自主性等学术特征。结论《东医宝鉴》在韩医学医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医宝鉴》方剂引文与《千金方》原文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医宝鉴》许浚编纂,光海君二年(公元1610年)撰成,3年后光海君三年(1613年)正式刊行。其内容包括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共23卷。《东医宝鉴》出处名《千金方》者是指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通过比较《东医宝鉴》引文与《千金方》原文,发现引文与原文之间差异可分为已佚、基本相同、剪裁编辑3种类型,总体上比较尊重《千金方》原著。  相似文献   

6.
《东医宝鉴》是朝韩最负盛名的传统医籍,由医家许浚采撷中国明以前医籍及其他汉籍文献的精华分类编纂而成.书中引文均标出了所引文献的来源出处,其中标记为“本草”的引文情况比较复杂.从“本草”引文的分布、来源、征引方式、药学特色等几方面入手,对《东医宝鉴》引录的“本草”进行初步考证发现,在全书正文23卷中,每卷均有源于“本草”的引文;许浚所谓“本草”,多数出自《证类本草》,少数混入了其他医书的内容;许氏摘要、化裁引录原书,已经融入了作者追求简洁实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分析《东医宝鉴》的基础上 ,将许氏学术思想归纳为如下方面 :道释思想奠定其医学理论基础 ;全“精气神”为其养生延年之要法 ;审证求因别脏为精气神病论治的先决 ;填精调气安神系精气神病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8.
1613年以来,朝鲜许浚《东医宝鉴》在朝鲜、中国、日本等地刊行了30余种版本。朝鲜版本有癸丑初刊活字本、己亥岭营木刻本、甲戌岭营开刊本、甲戌岭营改刊本、甲戌完营重刊本等13种;日本版本有日本享保初刊本、日本宽政重刊本2种。  相似文献   

9.
《宝鉴·历代医方》列86种,今考实际引医书180种,非医书60种,其中佚书40种,重点引用元明医书。《东医宝鉴》出色地概括了16世纪以前医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20 0 4年 10月 2 0日 ,韩国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金南一教授应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馆报告厅 ,以“《东医宝鉴》与韩国的韩医学”为题 ,进行了 2小时的演讲。他不仅详细考证了广为人知的朝鲜经典医籍《东医宝鉴》作者许浚的生平 ,纠正了人们对原作者经历的误解 ,介绍了原书的成书背景、主要特点 ,分析了根植于中医学而有不同于中医学的“东医学”特征 ,同时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韩国医学史的发展状况。他的讲座图文并茂 ,深受大家欢迎。该校校长郑守曾先生亲自到会主持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及基础医学院的领导均光临参会。听众…  相似文献   

11.
对比宋校《千金要方》与《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发现宋人在该书中增补了大量方剂。将这些方剂与宋校《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等书所载比较,认为宋校《千金要方》增补方剂时很大程度上是从医理通达、学术体系完善角度出发,在推进医学学术体系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千金要方》的原貌。因此,在充分肯定宋人贡献的同时,应理性评价宋校《千金要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摶”之俗体作“(摶)”,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摶)”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摶)”,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摶)”,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临床能力是其传承的关键。《金匮要略》是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肩负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治能力的重任。因此,《金匮要略》的教学应时刻以提高临证能力为中心实施,而临床辨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课堂和课后全方位的系统教学。文章从课堂促学、课后导学两个方面,就如何围绕提高临证能力这个中心进行《金匮要略》的教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痰饮咳嗽篇及水气病篇、黄疸病篇论述了由于水液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湿、痰、饮、水是引起人体水液代谢发生异常的病因亦是水液代谢异常生成的病理产物,因而有多种多样的疾病表现。后世学者多注重某一篇章病因病机及治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水液代谢异常疾病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规律的研究。对《金匮要略》水液代谢异常疾病进行整体综合研究,对于张仲景杂病辨治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非仅因其方剂,而还应包括全书所论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对后世临床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其中,脉诊的论述对后世脉诊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在此,文章就书中所论"脉浮"进行了整理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从而,提出了笔者对仲景之"脉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笔者将《金匮要略》的前205方编成了歌诀,歌诀既照顾诗歌韵律的特点,精练而有韵味,又尽量符合著作者的本意,部分方歌融入了现代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简捷易记,便于后学者参考记忆。  相似文献   

17.
细辛作为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与细辛相关方剂20首,方后注中加细辛方3个,总计条文21条.仲景使用细辛之特点是应用广泛、配伍精当、用量颇大,说明仲景用细辛无"不过钱"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存在着一字多音的现象,当一字有两读或三读时,容易读错。质量较好的古籍会对最通常读音以外的读音加以注明,这叫"破读"或"读破"。破读的字,大多数是声调的差异。在文献传播实践过程中,人们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破读号,即用一个圆圈或圆点,附在字的四角上。平声在左下角加圈点,上声在左上角加圈点,去声在右上角加圈点,入声在右下角加圈点。加圈或加点于破读字特定部位的标识方法,可以分别称为破读字的圈发之法或点发之法。为古籍文本加破读号的现象,虽然存在年代较为悠久,但因其标志并不十分明显,容易使人们所忽略或误解,以至于产生对破读号本身的不理解,进而发生对原文理解的歧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吴迁抄出的《金匮要略方》是小字本《金匮要略》的唯一存世传本,其文献价值非常重大。文章对该抄本中存在的破读字的圈发之法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见“藏”字的涵义分析,全面系统梳理了“藏”字在上述经典医籍中所具有的“藏”、“脏”两大义类及其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