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HIV-1毒株的感染力较强,是目前HIV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和重点研究对象[1].HW-1分为M(main)、O(outlier)和N(non-M-non-O)3个组.其中M组又分为A~K亚型.近年又证实了至少16种各种亚型的重组型CRF 01至CRF016.本研究对59例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进行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样本来源:选取2008-2011年经病毒载量检测,载量>1000 copy/ml的59例样本进行HIV蛋白酶(PR)和反转录酶(RT)基因区的扩增和测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艾滋病病毒Ⅰ型(human immundeficiency virus 1,HIV -1)基因亚型及耐药性HIV-1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 POL区聚合酶基因,经DNA测序后进行进化系统树分析和重组分析,以确定HIV-1基因亚型和重组体,并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93例合肥地区HIV-1感染者,经RT-PCR扩增并获得有效基因亚型序列77例,基因分型以CRF01 _AE重组亚型为主,有46例(59.7%);其次是CRF07_BC亚型23例(29.9%)、B亚型6例(7.8%)和CRF08_BC亚型2例(2.6%).耐药分析结果表明,在65例未治疗人群中,发现1例(1.5%)蛋白酶抑制剂(PIs)主要耐药基因突变,2例(3.1%)反转录酶抑制剂( RTIs)耐药基因突变.抗病毒治疗组出现耐药突变位点6例(50.0%)高于非治疗组3例(4.6%)(x2=20.21,P<0.001).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合肥地区HIV-1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的流行情况,初步了解合肥地区的HIV-1遗传变异多样性并建立耐药检测体系,对合肥地区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HIV-1毒株基因亚型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贵州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亚型的变异特征,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1998、2002、2007年HIV-1感染者190例,采集血液样品,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env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与国际标准亚型毒株和其他地区阳性株进行对比,根据[同源性、离散率等]分析HIV-1毒株亚型的变异特征.结果 贵州省HIV-Ⅰ毒株经变异产生3种新亚型毒株,B、B′、C亚型通过基因重组变异为CRF 07-BC、CRF08 -BC流行性重组亚型毒株;E亚型毒株变异成了CRF01-AE重组亚型毒株;3种亚型毒株分别占当年核酸检测阳性数的63.41%、36.59%、52.10%;CRF07-BC、CRF08-BC与来源于印度的C.IN.92.同源,CRF01-AE与从欧美传入泰国的01 AE.TH90.同源;变异后的BC亚型组内基因离散率为(0.049±0.007)%,AE亚型的组内基因离散率为(0.064±0.008)%.结论 贵州省的HIV-1毒株具有高度变异特性;HIV-Ⅰ变异毒株在传播和流行中较易形成当地流行的优势毒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基因分型方法,对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重组毒株gag基因区进行亚型鉴定。方法从HIV阳性样本中提取核酸,使用HIV-1 M组通用引物对gag区进行第1轮扩增,第2轮使用分别检测C亚型和CRF01-AE重组型的二套特异性引物放入同一反应管中进行扩增,根据不同亚型扩增的目的带位置不同判断亚型。另外设计了一套引物,专门用于检测B’/C重组毒株。扩增出的所有样本均进行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以验证结果。结果54份样本中,经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证实CRF08-BC样本4份(7.41%),CRF01-AE样本46份(85.18%),4份(7.41)无法确定亚型。经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出4份(100%)B’/C重组毒株,45份(97.83%)CRF01-AE重组毒株,灵敏度为98%,特异性为100%。2种方法检测结果经差异性检验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致性高达98.15%。与基因分析结果吻合。重复实验显示,B’/C的平均重复性为100%(20/20),CRF01-AE为98.3%(59/60)。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特点,可直接对广西HIV-1重组毒株CRFO 1-AE gag基因区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免疫缺陷病毒 - 1(HIV - 1)感染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技术 ,对 1998年初至 2 0 0 2年 2月间广东省内 13例HIV - 1感染者血标本进行膜蛋白基因 (env)部分片段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至T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 11例扩增成功的血标本中 ,B亚型 6例 ,其中 3例来自献血人员 ,1例为性乱人员和 2例为吸毒人员 ;E亚型 5例 ,其中 3例为性乱人员 ,1例来自吸毒人员 ,1例来自献血人员。 5例E亚型基因离散率为 ( 6 6± 3 8) % ;6例B亚型基因基因离散率为 ( 7 6± 1 9) % ,与来自泰国和国内的B亚型代表株最接近。结论 广东省至少有HIV - 1B和E亚型毒株流行 ,且分布广泛 ,来源复杂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HIV-1基因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海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基因亚型,监测HIV毒株的流行状况.方法 从88份HIV-1抗体阳性的血浆中提取RNA,逆转录后采用PCR法扩增HIV-1基因序列中的env及pol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经比对分析而确定基因亚型.构建最大似然(ML)进化树,分析感染者间的传播链.结果 88份样品中,有83份样品被扩增出HIV-1的env及pol基因片段;共发现6种HIV-1亚型和重组型,其中CRF01-AE亚型70份,B'亚型8份,C亚型2份,B亚型和CRF08-BC、CRF01-AE/B'重组亚型各1份.在ML进化树上83份样品分成4个传播群(66/83)和非传播群(17/83),其中传播群1最庞大(59/83).结论 海南省HIV/AIDS的HIV-1基因亚型至少有6种,其中CRF01-AE为主要亚型,占84.33%(70/83),主要分布在静脉吸毒者及其性伴侣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群.其次为B'亚型(9.6%).另外的4种亚型(6%)仅见单个病例.提示海南省静脉吸毒为主要的感染途径(67.5%);经性接触传播的亚型种类复杂多样,包括本次检出的全部亚型和重组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东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50例样本,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RT-PCR法扩增pol基因序列并测序,应用BioEdit、Genotyping和MEGA等生物学软件对po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收集的50例样本最终成功扩增得到32份样本的pol基因序列,其中CRF01_AE亚型12例;CRF_07BC亚型11例;B亚型7例;CRF55_01B亚型2例。各亚型基因离散率分别为CRF01_AE是(0.075±0.039)、CRF07_BC是(0.030±0.009)、B亚型是(0.073±0.022),各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55,P<0.001),CRF01_AE亚型和B亚型内毒株间的基因离散率均大于与CRF07_BC亚型(P值均小于0.001)。结论 CRF01_AE和CRF_07BC亚型在东莞市HIV-1流行株中占优势,CRF07_BC亚型在各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广东口岸国际旅行人员中HIV感染者的亚型分析,监测HIV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其变化。〔方法〕从22份HIV-1抗体阳性样品中提取RNA或DNA,逆转录后或直接巢式PCR扩增HIV env及gag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果〕22份样品中共发现8种HIV-1亚型和重组型,其中CRF-BC重组型8份,CRF01-AE重组型4份,C亚型2份,B亚型2份,A1、G、J亚型及CRF02-AG重组型各1份,2份样品分型不明确。这些不同亚型的感染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不同国家。〔结论〕国际旅行人员中HIV-1亚型和重组型种类复杂多样,是我国HIV毒株输入的主要来源。监测国际旅行人员中HI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其变异,及时发现新型毒株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HIV-Ⅰ流行毒株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陕西省近年来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所携带毒株的基因序列特征、亚型种类和毒株来源以及在各高危人群中的分布,推断其传播来源和流行趋势,为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资料。方法对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相关因素调查,无菌采集HIV感染者抗凝全血,提取前病毒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扩增其膜蛋白基因env,对其C2~V3区及邻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用GCG软件(Wisconsin公司)进行亚型分析。结果35份样本PCR扩增阳性并得到相应序列。经基因离散率计算和系统树分析,共发现4种HIV-1基因亚型和重组毒株,即HIV-1 B’、C、CRF01-AE和CRF-BC重组型。其中泰国B’亚型为主要流行株,占82.35%(28/34),主要来源于既往采供血者及其配偶;其次是CRF-BC重组型,占11.77%(4/34),主要来源于吸毒人群:CRF01-AE和C亚型各1份,分别占2.94%,均来自劳务输出的归国人员。该组样本B’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为5.2%(n=23);而CRF-BC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为0.9%(n=3),彼此间显示出较近的传播关系。结论陕西省HIV-1流行株以泰国B’亚型为主,发生在与既往有偿采供血相关的地区和人群,已有6~7年的流行史;首次在当地吸毒人群中发现HIV-1 CRF-BC重组型,并且显示近期高度流行的趋势。加强对既往有偿献血人群和吸毒人群的行为干预,控制HIV病毒在家庭内和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将是今后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1994年以来中国医院知识库(CHKD),1998年以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Pub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方法,收集国内HCV基因分型的相关文献。相同HCV亚型分别按地区、研究时间、人群分组,并进行简单数量合并,计算百分比。结果共纳人文献140篇(共168条记录)。不同地区HCV基因型存在差异,其中北方地区基因型较单一,以1b和2a型为主;南方地区HCV基因型种类较多,以1b型为主,2a,3a,3b及6a型各自占较大比例。早期HCV基因型较单一,随着时间推移,1b及2a亚型逐渐减少,而3a,3b及6a亚型逐年增加,亚型类型逐年增多。有偿献血人群lb,2a亚型所占比例较高;吸毒人群HCV基因亚型较多,3型(3a,3b亚型)及6a亚型所占比例较大,且有逐渐向普通人群扩散趋势。结论中国流行最广泛的HCV基因亚型为1b及2a,且分布地区差异较大,并随时间的推移,基因型分布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了解2012年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文山州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和耐药株传播水平。方法根据HIV耐药警戒线调查实施方案,对2012年1月-12月文山州符合要求的68份年龄在16—25岁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和耐药株传播水平分析。结果45份完成了基因型及耐药鉴定。通过进化分析对pol区进行分型,48.9%的样本为CRF08-BC,其他依次为:CRF01-AE(42.2%)和CRF07-BC(8.9%)。获得的序列中未检测到监测相关的耐药突变(surveillance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SDRM),按照耐药警戒线的统计方法估算耐药株流行率小于5%。结论本次调查的样本中主要的HIV-1基因型为CRF08-BC及CRF01AE,文山州目前HIV-1耐药株处于低度流行水平。为控制耐药传播水平的上升,在加强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的基础上,应加强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科学管理,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获取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2015年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中国布病流行的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将血清学阳性率资料转化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资料,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为(3.48 ~19.54)/10万人年,内蒙古为(64.86 ~77.79)/10万人年,青海为(20.55 ~53.21)/10万人年,西藏为(45.87 ~73.03)/10万人年,甘肃为66.97/10万人年,山西为10.00/10万人年.结论所得6省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均较高,应因地制宜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遏制其在人畜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深圳口岸1996—2008年已确诊的6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进行耐药性突变分析,以了解深圳口岸国际旅行者HIV-1耐药性毒株的流行情况。方法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聚合酶基因,对所获得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再将所获得的序列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果在68例HIV-1感染者中,经巢式RT-PCR扩增并获得聚合酶基因序列68份。耐药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人群未检测到蛋白酶抑制剂(PI)原发耐药突变;11例感染者发生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耐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为16.17%;其中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7.35%(5/68)和8.82%(6/68)。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深圳口岸国际旅行者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的流行情况,这对于我国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循证分析方法估计中国育龄夫妇不孕率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差别.方法 检索1980-2012年万方、维普、CNKI、PubMed数据库关于不孕率调查的文献,通过Meta分析合并不孕率,并通过Meta回归分析发现不孕率变异的来源.结果 纳入文献27篇.中国各地区总合并不孕率为5.7%(95%CI:5.3%-6.1%),新婚人群1年和2年合并不孕率分别为12.5%(95%CI:9.5%-15.4%)和6.6%(95%CI:4.9%-8.4%);非新婚人群的1年和2年合并不孕率分别为6.4%(95%CI:4.2%-8.6%)和3.0%(95%CI:2.6%-3.3%).Meta回归分析发现各地区2年不孕率低于1年不孕率,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不孕率高,文献的研究方法中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不孕率较高.结论 由于各研究对于不孕率的界定不-致,导致各研究间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应重视各不孕率调查的可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大陆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进展。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199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录文献,对纳入研究基本信息、人群项目参与率及检出率、模型研究方法学、经济学评价方法及结果等信息进行摘录和比较,采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规范(CHEERS)评价报告质量(总分24分)。结果 共检索356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均发表于近4年(2012-2015年),其中11篇基于人群、3篇基于模型研究。筛查起始年龄为18~45岁,终止年龄均≥59岁;筛查技术包括临床检查、超声和钼靶单一或联合筛查。有7篇报道了研究角度,其中为政府等服务提供方5篇,社会角度2篇;仅有5篇研究进行了成本和(或)效果贴现。11篇成本-效果分析中,有9篇提供了评价指标检出1例乳腺癌的成本,为5.0~229.3(M=14.5)万元。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为指标的成本-效用分析仅4篇,相应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0.3万元~27.1万元(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4.9万元)。13篇文献平均得分14.5(9.5~21.0)分,总分24分,其中研究角度、贴现率、ICER及不确定性等维度得分较低。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乳腺癌筛查的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模型研究;各研究间方法及结果可比性一般,报告质量有待加强。应从社会角度全面核算成本后对筛查项目开展以QALY或DALY为指标的成本-效用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国1996-2015年食管癌经济负担研究开展情况。方法 采用经济负担、费用等作为关键词,全面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1996-2015年间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行信息摘录和统计分析。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包含11条目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由双人独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价。以中国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对费用数据进行统一贴现,采用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年均增长率。结果 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个体研究21篇和群体研究2篇),其中12篇发表于近5年。21篇个体研究中,有17篇为个体患者病案摘录,纳入文献质量一般,数据多为单一直接医疗费用,分析指标以例均、次均和日均费用等多见。1996-2012年中国食管癌患者例均费用中位数为7 463~37 647元(年均增长率为7.68%),1996-2013年次均费用中位数为6 851~57 554元(年均增长率为11.89%),1996-2010年日均费用中位数为225~1 319元(年均增长率为12.53%)。直接医疗次均费用存在地区差异,以北京、山西和湖北较高。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研究,对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报道均较少。结论 中国食管癌经济负担评价数据仍有限且结果可比性一般,尤其是人群层面和间接负担的研究较少。直接医疗费用呈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归纳我国当前遏制卫生腐败行为的政策措施并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ProQuest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1月发表的卫生腐败行为相关文献。同时,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检索政府官方网站、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收集更多会议资料、新闻、报刊、微信短文视频等文献。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运用主题综合的资料整合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主题信息,对比归类主题并形成整合性观点。结果共纳入147篇文献,涉及到的卫生政策有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集中招标采购和带量采购、"两票制"、院务公开和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医德考评制度和不收不送"红包"协议,上述政策措施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行为有遏制效果,但某些腐败行为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论研究中总结的5类政策干预有效控制了药品、耗材和器械相关的腐败高发点、引导约束了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更强有力的腐败措施应该整合进宏观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与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改革结合,与医务人员激励制度结合、与现代多元化治理改革结合;同时,腐败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整合地视角、关注多层面医改政策对腐败治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更多类型的腐败行为、多样化研究方法,以提供更实用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BED捕获酶免疫试验(BED-CEIA)是否适合在大范围人群内应用,对BED-CEIA与队列研究获取HIV-1新发感染率的一致性和BED-CEIA错分现象对新发感染率结果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10篇入选BED-CEIA与队列研究获取HIV-1新发感染率一致性的探讨,11篇文献入选BED-CEIA的错分现象研究.结果 BED-CEIA计算的HIV-1新发感染率与队列观察的新发感染率一致性与研究地区、研究设计相关,非洲地区的一致性较差,BED-CEIA的样本采集时间与队列随访同步研究获取的新发感染率一致性较好.BED-CEIA的错分现象研究共收集到7303份长期感染者(LTI)样本,错分为新近感染的样本数为432,错分粗率为5.9%,其95%CI:5.36~6.44.BED-CEIA的错分率与HIV-1感染时间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而与人群(中国女性性工作者、静脉吸毒人群)和地区(中国与非洲地区)无显著相关.结论 BED-CEIA计算的HIV-1新发感染率与队列研究观察的新发感染率,其一致性随研究地区和研究设计的不同而有差异;BED-CEIA错分现象与HIV-1感染者的免疫状况相关.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whether BED-capture enzyme immunoassay (CEIA) is feasible to be used in wide-ranging population, we collect papers and conference abstracts related to BED-CEIA and HIV-1 incidence. Methods 10 papers are included for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estimated HIV-1 incidence from BED-CEIA and the results from a cohort studies; and 11 papers are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related misclassification on the estimation of HIV-1incidence. Results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two sets is related to the districts and design of research. Results from Africa are not so satisfactory, but researches, those BED-CEIA samples are collect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the cohort study, have shown better outcomes than other ones. There are totally 7303 samples of LTI (long-term infections) col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misclassification of BED-CEIA. 432 LTI are misclassified as new infections, making the raw rate of misclassification as 5.9% with 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between 5.36 and 6.44. Data from systematic review shows that the BED-CEIA's misclassification rate relates to the count of CD4+T lymphocytes and time after the infection but has no rela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b-populations (female sexual workers and intravenous drug users in China) and districts (China and Africa). Conclusion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isclassification is relevant to the immune-status of the infected persons. 相似文献
20.
系统综述作为循证医学的核心方法,可向全面总结同一研究问题的所有证据,有助于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决策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获取综合、精确、可靠的信息,使他们紧跟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步伐,拉近研究证据和医学实践的距离。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系统综述的质疑和批判不断。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系统综述的起源和概念,详细阐述了系统综述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基于综述的应用和现状,对系统综述的未来作了展望。即使系统综述的方法学本身存在局限性,但仍是综合某一领域所有研究证据最权威的方法,因为我们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系统地综合了所有研究的结果都是不可靠的,我们也没有理由说明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研究的结果就是公正无偏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