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医对毒浊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病机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认识,进而在慢性重型肝炎中提出相对应的毒浊的治疗法则及方药等方面阐述毒浊理论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前列腺炎以浊毒为本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满君  葛建立 《陕西中医》2009,30(8):1033-1034
目的:试论慢性前列腺炎以浊毒为本并以祛浊毒复正气为基本治疗法则。方法:笔者根据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特点结合个人经验,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湿邪不化,聚积成毒,浊毒下注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祛毒利浊为大法,以期恢复人体正气为根本。  相似文献   

3.
试论浊毒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痴呆 (Dementia)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能力和人格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受损表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期痴呆已成为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从发病机制方面可将老年期痴呆分为:老年性痴呆 (AD)、血管性痴呆 (VD)、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痴呆,虽均属中医的“呆病”范畴,其病位在脑,但由于发病因素与临床特征及病程进展的不同,有必要对不同痴呆类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寻找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有效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VD的发病率依研究人群和筛选…  相似文献   

4.
浅议浊、毒与浊毒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天川  李佃贵 《新中医》2009,(12):102-103
近年来,不少医家认识到许多疾病,如胃肠病、糖尿病、脑病、肝胆病、肾病、前列腺疾病等均与“浊毒”有关。历代文献对“浊毒”有所记载,但多散见于各类文献的片断描述,对“浊毒”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且缺乏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浊毒”进行整理研究,可以丰富中医学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解毒化浊祛瘀"综合方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对照组、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西医基础治疗下加上中药口服、中成药静脉给药、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烫疗等中医"解毒化浊祛瘀"综合治疗,疗程60天,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肝功能指标、凝血功...  相似文献   

6.
慢性重型肝炎急黄为肝病重症,"毒浊"作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毒伏肝络、浊瘀互结、内毒丛生各阶段的变化,具有性烈善变、胶着壅滞、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急黄"毒浊"理论,从毒、浊、瘀3个方面探讨"毒浊"作为病因所致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证候特点,提示从"毒浊"理论切入,能更直接地指导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中医临床治疗,为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浊毒理论探析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与治法。浊毒既是消渴病进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参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由浊酿毒是消渴病发病的基础,浊毒伤络是消渴病并发症的核心病机,临证宜运用化浊解毒、清热解毒、化瘀解毒、扶正解毒等方法因势利导,使浊邪得化,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8.
浊毒证治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浊毒与腐秽、污蚀相类,而后四者均为浊毒之主证表现。浊毒有别于六淫,又与疫邪不同,证多黄汁,蚀液秽恶为主,浊毒有内发外受两种,浊毒多易挟湿,缠绵不解,不可名状,逆行入络传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65-67
文章旨在探讨血脂异常浊毒的成因与防治。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浊毒的形成与演变贯穿于血脂异常始终。浊乃津液不归正化而有痰饮水湿之异,毒有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之别。血脂异常浊毒形成与生活方式、自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浊毒黏滞,易阻滞气机,痰瘀互结;浊毒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浊毒伤正,易损肝脾;浊毒秽浊,易蒙闭清窍;浊毒易从化,兼夹他邪。防治以调摄生活,防浊毒之生;调节脏腑,杜浊毒之变为原则。这些观点可为血脂异常、脂肪肝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浊毒与腐秽、污蚀相类,而后四者均为浊毒之主证表现。浊毒有别于六淫,又与疫邪不同,证多黄汁,蚀液秽恶为主,浊毒有内发外受两种,浊毒多易挟湿,缠绵不解,不可名状,逆行入络传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临床及对中医经典著作相关论述的分析,提出慢性重型肝炎类似于“急黄”,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湿热互结于中焦脾胃,气机壅滞,痞塞不通。本病的传变规律根据体质、基础病变和诱因的不同,可向寒化或热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传变的结果即《内经》所说的“阳道实,阴道虚”。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从浊毒论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中医学、现代医学及当今环境、社会变迁探讨高血压病产生浊毒的机制及浊毒在本病中的演变规律,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阐明浊毒既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也是高血压病病变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且指出适时运用芳香化浊、清热解毒之法清除体内浊毒,临床常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浊毒概念、浊毒产生原因、浊毒病理属性、浊毒致病特点,以及浊毒施治规律等方面论述,阐明浊毒病机理论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迁延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病机学支持,为临床治疗浊毒病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探索一个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配合西医综合治疗,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是本病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下简称慢重肝)症候学特点,探讨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名及辨证分型。方法:前瞻性观察慢重肝患者症状体征、脉象、舌象,辨证分型,并与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慢重肝症候学特点。结果:1慢重肝常见症状体征: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躁、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2舌象特征:舌质多暗或暗紫、舌红;苔多厚或,和腻、苔色多黄或白;舌下静脉多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瘦。3最常见单脉象:滑脉、沉脉、弦脉、数脉、濡脉、细脉、弱脉、实脉、涩脉。4辨证分型:慢重肝最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56.5%)、水浊内停(41.5%)、湿浊困阻(37.3%)、阴毒内结(27.6%)、阳毒内盛(21.5%)、湿热并重(19.2%)、血热证(11.9%);本虚证型为肝肾阴虚(50.0%)、脾气虚(33.4%)、肾气虚(29.6%)、肝阳虚(25.7%)、脾肾阳虚(22.3%)、肝气虚(20.7%)。结论1病因病机:内因考虑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主要考虑为:湿浊(热)毒、淤毒。病机较为复杂,可概括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病性属本虚标实。2中医病名首选“黄疸”,可参照臌胀、积聚、血证、厥证等病名。3基本证型:肝脾血瘀、阴毒内盛、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浊与毒,古文献乃分而论之,今人常将其并称。随着近现代解毒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和效验,中医浊毒致病观渐为学者所关注,但有关浊毒的中医学内涵、致病理论的界定等方面尚多歧义。笔者导师吴深涛教授长期从事浊毒临床与理论研究,认为厘清浊毒之古今内涵,运用中医方法学研究浊毒之成因和发展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能系统揭示现代浊毒特异性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利于确定其在中医病机  相似文献   

19.
浊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浊毒是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主要致病因素。从脾胃脏腑功能分析,脾胃与浊毒的产生密切相关。对这些疾病临证应注重从脾胃对浊毒进行辨证论治,常用治法如解毒化浊法、排毒泄浊法及抗毒消浊法。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