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注射与进餐时间的配合是胰岛素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与胰岛素的剂型、剂量一起决定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国外曾有文献报道,改变胰岛素注射与进餐时间的间隔可在不改变胰岛素剂量的情况下,显著的影响餐前、餐后的血糖谱。长期以来,这一因素未予充分重视,一般根据胰岛素的起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的非胰岛素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医学研究对比法,选取本社区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等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给予治疗,单独给予对照组采用个体化饮食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比对和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20/2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空腹血糖基础变化对比分别为(7.1±0.5)VS(6.9±0.9)、(7.9±1.0)VS(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型糖尿病的非胰岛素不同治疗方式疗效不同,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波动,还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胰岛素发现前仅能通过饥饿疗法短暂延长生命,胰岛素的发现挽救了大量糖尿病者,是糖尿病治疗中最里程碑事件。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胰岛素也在不断完善,设计更合理的胰岛素制剂不断上市,从动物胰腺提取胰岛素,到努力提高其纯度和品质,再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目前已上市诸多胰岛素类似物,更好地满足了临床需求。但是当前胰岛素主要为皮下或静脉注射,这种注射使用途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显著影响糖尿病的达标情况。此外注射胰岛素后先吸收入血,然后通过体循环进入肝脏,与胰岛素生理性分泌存在差别。近期口服胰岛素治疗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如口服胰岛素(ORMD-0801)的IIb期临床结果显示相较安慰剂组口服胰岛素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显著,再如新型药物输送装置可以通过口服将胰岛素输送入体内。我们有理由相信口服胰岛素或能够很好改善现有治疗方案和提高依从性,带来糖尿病治疗的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25%左右.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是其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小仅有助于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还能有效保护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疾病进展.口服降糖药难以维持长期理想的血糖控制,而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它不像口服降糖药那样有使用剂量的限制,无论多么严重的高血糖,胰岛素都能把血糖控制下来.因此,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础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和联合预混胰岛素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调节血脂、控制饮食和体质量。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基础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30R)。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高压液相法测定HbAl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2组胰岛素注射剂量,观察血糖达标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BG、2hPG、HbAlc水平均明显降低,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组降低的更加明显。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联合预混胰岛素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事件均为轻度,进食后可缓解。结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控制FPG、HbAlc效果较好,胰岛素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8月就诊的36例使用预混胰岛素2次/d,稳定剂量治疗12周以上,糖化血红蛋白≤10%的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治疗药物转为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物,随访治疗24周,观察分析患者的体质量,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事件及胰岛素剂量变化。结果36例患者完成研究。甘精胰岛素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较治疗前下降[(63.77±10.34)、(62.31±9.98)kg,P=0.002],胰岛素总量较前有明显下降[(23.56±6.15)、(10.28±4.04)U/d,P=0.000]。预混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7%的亚组,经甘精胰岛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有进一步的下降[(6.70±0.81)%、(6.34±0.55)%,P=0.007],胰岛素的剂量为(0.16±0.06)u/(kg·d),低血糖事件与非达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55.56%,P=0.267)。与预混胰岛素相比,会增加1~2种口服药的联合使用,使用最多的为二甲双胍(17/36)。结论糖化血红蛋白≤7%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换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其他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7.
8.
瑞易宁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主要观察格列吡嗪控释片 (瑞易宁 )对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选择 1 999- 0 6~ 2 0 0 2 - 0 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按 ADA标准确诊的 2型糖尿病共 97例 ,男 58例 ,女 39例 ,年龄 43~ 72岁 ,病程 4~ 1 5a,其中并发冠心病 1 5例 ,并发脑梗塞 1 1例 ,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1 8例 ,并发视网膜病变 9例 ,并发白内障 4例。患者均无急性并发症 ,观察期间均未用其他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只给以饮食治疗及口服二甲双胍和 /或拜糖平治疗。观察期间用药量不变。按照体重指数 BMI的不同分为两组 ,BMI<2 5kg/ m2者为 A…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25%左右。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是其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有助于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还能有效保护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疾病进展。口服降糖药难以维持长期理想的血糖控制,而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它不像口服降糖药那样有使用剂量的限制,无论多么严重的高血糖,胰岛素都能把血糖控制下来。因此,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异质性特征,不同亚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现就目前公认的有关机制讨论如下.1 NIDDM胰腺病理和功能特征NIDDM患者B细胞显著减少,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减少,90%以上有胰岛淀粉样物质(主要由淀粉样多肽即IA-PP或Amylin组成)沉积,但老年非糖尿病人胰岛也可见少量Amylin,NIDDM者如无Amylin则可能是一种不同的亚组.早期NIDDM基础胰岛素(INS)分泌正常或升高,但与升高的血糖比值相对是低的.正常人静注葡萄糖后2~3分钟内INS分泌升高,为第一时相峰,迅速下降,到10分钟后又缓慢分泌增加,至少持续60分钟,称第二时相峰.NIDDM常缺乏第一时相峰,导致  相似文献   

11.
陈玉华  陈敏  邱平  王艳  赵雨  李玲  严宗逊 《华西医学》2011,(11):1636-163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情况下启用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40例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原口服药不变,睡前联用长效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治疗,B组停用口服药,于早晚餐前使用预混胰岛素(商品名:诺和灵30R),治疗共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的变化,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并填写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和接受度。结果两个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血脂、血压变化不大;但B组体质量指数有轻微升高(P〉0.05),且每日胰岛素用量较A组更大(P〈0.01),低血糖反应更多(P〈0.05),满意度和接受度不如A组高(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情况下启用胰岛素治疗,选用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具有作用佳、安全性好,体重增加不明显,患者依从性更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T2DM)随着病程进展,口服降糖药(OADS)效果可能逐渐失效,需加用胰岛素治疗。本文拟观察瑞格列奈、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素E1(PGE1)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列腺素 E1 (PGE1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我们对 38例 型糖尿病患者给以PGE1 治疗 ,并于用药前后对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其对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8例按 ADA标准确诊的 型糖尿病患者 ,男 2 1例 ,女 17例 ,年龄 47岁~ 6 8岁 ,病程 5~ 16 a,其中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19例 ,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 10例 ,并发冠心病 12例 ,并发白内障 4例 ,并发糖尿病肾病 3例。患者均无急性并发症 ,均未用胰岛素治疗 ,只给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很多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2003年9月份,我院综合科开始使用诺和诺德公司的胰岛素产品,至2007年11月份的4年间,使用的病人不断增加,使用方法不断改善,其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减轻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真胰岛素水平指导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按已定入选标准选和286例病人,知情同意后列为研究对象。按TI水平分为高TI血症(A)及TI低下(B)两组,分别为31,30例,A组予双胍类和(或)葡萄糖苷酶抑制;B组三餐前予短效胰岛素,晚睡前予中效胰岛素,结果:(1)治疗前A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B组(P<0.05),空腹TI及餐后2hTI高于B组(P<0.05)。(2)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复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A组P<0.01,B组P<0.05),A组达良好者15例,B组为6例,两组间比较X^2=10.13,P=0.006。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了解其TI水平有助于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6.
李洪斌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8):890-890,F0004
糖尿病作为世界性的难题,其患病人数很可能在今后的7年中增长50%,从2003年的1.5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2.25亿人。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又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通常指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降低。IR是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并伴随着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在肥胖、高血压和血脂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多的一种疾病。Ⅰ型糖尿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当然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使用胰岛素,同时还需要糖尿病计划饮食及适当体育锻炼,心理治疗及家长与患儿积极配合,才能使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34例,所有患者就诊前均已接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时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于睡前加用甘精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及餐后2hC肽(2 h 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变化情况与低血糖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后,患者FPG、2 hPG、HbA1c均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FCP、2hCP均较治疗前大幅升高.结论 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患者体质量未显著增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用于治疗以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为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停止正在使用的预混胰岛素,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16周,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剂量,并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研究,经甘精胰岛素治疗16周后,受试者HbA1c、FBG、B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较入组时预混胰岛素剂量显著减少(P0.01)。治疗期间有2例(6.2%)受试者发生低血糖事件2次,均为一般性低血糖。结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能有效改善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OADs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的糖代谢,并且不增加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