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2年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用电脑数据库处理分析。结果在982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中,27.90%近期内有服用NSAIDs史。服用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比较,服用NSAIDs组平均年龄较大[(43.36±14.55)岁比(37.25±13.57)岁,P<0.05];女性相对较多(25.18%比16.67%,P<0.01);胃溃疡比例较高(27.37%比14.27%,P<0.01);外科手术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NSAIDs是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常见原因,应加强对NSAIDs胃肠毒副作用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UGIB)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其中服药组103例,未服药组263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而未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6.24%和65.05%(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Hp感染状态和上消化道出血史对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影响。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而起到抗炎、解热、镇痛、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然而,NSAIDs在为广大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尤以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本文就NSAIDs相关性胃肠道损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肿瘤作用 ,并得到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NSAID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侵袭 ,转移及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肿瘤作用,并得到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NSAID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及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患者64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0岁老人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要症状;且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间因PU并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2例患者,其中服药组386例,未服药组626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既往PU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具体部位、糜烂,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PU并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对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已发表的糖皮质激素对比NSAIDs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及提取资料,运用Rev 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RCT,共计2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程方面,NSAIDs组短于激素组(SMD=13.43,95%CI:8.25~18.61,P<0.0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激素组明显短于NSAIDs组(SMD=-5.08,95%CI:-5.54~-4.63,P<0.01);NSAIDs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激素组(OR=3.34,95%CI:1.58~7.06,P<0.01);而在不良反应方面,两者间并无差异性(OR=2.08,95%CI:0.91~4.72,P=0.08)。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程时间明显长于NSAIDs,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优于NSAIDs,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容易出现复发现象,但两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并无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质量一般,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岫岩 《新医学》1998,29(4):219-22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抗风湿药,在传统的分类中被列为一线抗风湿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其合成前列腺素(PG)。PGs是主要的炎症介质,同时也具有痛觉增敏作用,使痛觉感受器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另外NSAIDs还具有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使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所以,它们具有抗炎、外周性镇痛和退热作用。以退热为目的的治疗中,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尤其是癌性发热,则吲…  相似文献   

10.
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胃肠道损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洲  汤美安 《新医学》1996,27(11):608-610
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胃肠道损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戴冽汤美安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及降低血小板粘附力的作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于一般炎症和其他疾患的抗炎、解热、镇痛外,尤其常用于风湿病中疼痛及炎症的控制。近年还用于预防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CYP2C9基因多态性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导致消化道损伤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至2016年2月1日。纳入评价CYP2C9基因突变与服用NSAIDs相关消化道损伤关系的研究。使用Rev Man 5.2软件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检验异质性并寻找异质性来源。对不能合并分析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包含5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5篇病例对照研究的合并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携带CYP2C9*2等位基因的NSAIDs服用者消化道损伤风险增加了46%[OR=1.46,95%CI(1.02,2.09)],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了59%[OR=1.59,95%CI(1.08,2.33)]。但纳入的原始研究数量不多,基因突变频率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携带CYP2C9*2等位基因可能增加NSAIDs导致消化道损伤风险,但该结果存在局限性,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仅次于抗生素产量的第二类药物。而相伴随的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报导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增加胃肠粘膜糜烂、溃疡的发病率,并有引起胃肠道出血及穿孔的可能。我们自2001年4月——2002年3月连续观察109例内镜下胃肠粘膜损伤病例,结合用药情况,回顾分析NSAIDS与胃肠损伤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导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因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常见;老年患者好发;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不甚一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性病变为主;内科保守治疗即可愈合;住院日较短。结论 NSAID是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NSAID的认识,正确使用,有助于减少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肿瘤作用已得到动物实验、临床及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其拮抗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产生这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师洋  陈旻湖 《新医学》2008,39(3):190-192
随着NSAI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NSAID所引起的胃黏膜损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该文就NSAID胃黏膜损害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和布洛芬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每组30例。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组口服1300mg,bid;双氯芬酸钠组口服25mg,tid;美洛昔康组口服7.5mg,qd;布洛芬组口服300mg,bid,共观察4周。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组的有效率为73.33%,双氯芬酸钠组为76.67%,美洛昔康组为76.67%,布洛芬组为70.00%,各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4组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部分项目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以3种非甾体抗炎药尤为显著。结论:经4种药物治疗,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4种药物对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临床长期运用要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宣武医院2000年11月份的45419张处方进行分析。结果:芳基烷酸类药物应用最广泛但价格较高,水杨酸及乙酰苯胺类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且价格相对低廉,临床用药中还存在着配伍及用法用量不妥之处。结论: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中不要随意加大用量或改变用法,应注意和避免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ADR)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四氢大麻酚是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它通过结合CB1和CB2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而发挥作用。Anandamide是一种内源性四氢大麻酚,它主要通过作用于外周CBl受体来降低疼痛。它在体内会被脂肪酸氨基水解酶(FAAH)降解,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能够抑制FAAH的活性,因此NSAID可以调节anandamide的外周镇痛作用。但是关于大麻与NSAID在外周的协同作用的报道较少。最近,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Guindon研究小组进行了有关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为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小剂量强的松、萘普生治疗的同时或症状改善后予甲氨蝶呤1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在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和关节肿痛消失后,激素开始减量,在3-6个月减完停药;对激素依赖型用至1年,同时停用萘普生,续用甲氨蝶呤1-3年。结果:9例中8例在用药期间病情稳定,无反复,1例因出院后未坚持治疗而复发。现有5例已停药1-2年,无复发,2例激素在减量,2例在单用氨甲蝶呤治疗。随访9例,治疗时间每月复查1次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功能,均未发现异常,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本治疗方法用药剂量小,间隔时间长,安全有效,同时小儿对甲氨蝶呤耐受性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