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畅  任艳丁  刘爽 《黑龙江医学》2006,30(2):110-111
目的观察极化液(GIK)对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4-12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7只:随机分为:①正常组:不干预;②假手术组:仅分离MCA,不线拴;③单纯脑缺血30 min:线拴法阻断MCA,脑缺血30 min后断头处死;④脑缺血1 h组:阻断MCA,脑缺血1 h后断头处死;⑤再灌注2 h组:阻断MCA,脑缺血1 h后再灌注2 h后处死;⑥再灌注5 h组;⑦脑缺血30 min+GIK组:断头前30 min给予普通胰岛素2 U/kg腹部皮下注射,50%葡萄糖10 g/kg,10%氯化钾0.25 g/kg灌胃;⑧脑缺血1 h+GIK组;⑨再灌注2 h+GIK组;⑩再灌注5 h+GIK组:同前给药并造模,再灌注5 h后处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缺血组织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70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Glu含量:各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应用GIK后可显著降低;②Asp含量:各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应用GIK后可显著低于缺血组;③NO浓度: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应用GIK后较缺血组有明显降低。结论GIK能减轻Glu、Asp、NO的神经毒性,起到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蝙蝠葛碱(dauricine,Dau)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尼龙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24h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5级评分法判定神经功能缺损,同时记录缺血前、缺血5min及24h脑电图(EEG)波形;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结扎3次再灌注30min制备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生化法测定脑皮层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结果 Dau(21、42及84mg/kg)明显缩小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组织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电图波幅下降;提高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皮层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 Dau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线粒体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血清IL-1、TNF-α、IL-10表达的变化,以及局部脑组织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组(Ⅱ组),亚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组(Ⅲ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低血压脑缺血模型,Ⅱ,Ⅲ组行脑缺血30min,再灌注3h;Ⅲ组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的同时行局部脑组织亚低温处理,维持至再灌注后3h。常规监测鼓膜温度、MAP、CVP,分别于缺血前、缺血后30min、再灌注30min、1,2,3h采颈静脉球部血检测SajvO2,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TNF-α、IL-10表达。结果 Ⅱ组血清IL-1,TNF-α表达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P〈0.01),Ⅲ组IL-1、TNF-α表达高于I组,但低于Ⅱ组,与Ⅰ、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组血清IL-10表达明显高于Ⅱ组和Ⅰ组,3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ajvO2下降,与缺血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亚低温处理后SajvO2略高于常温缺血组,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局部脑组织亚低温能减少血浆IL-1、TNF-α表达,增加IL-10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灵芝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I/R)、灵芝组(GA);于再灌注后3 h、12 h、24 h、48 h处死动物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1)IR组和GA组与sham组比较,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3 hGA组与IR组比较,脑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再灌注12 h、24 h、48 hGA组与IR组比较,脑细胞凋亡率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2)IR组脑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在再灌注3 h、12 h、48 h较sham组显著下降(P<0.05),其中3 h值最低,其后逐渐升高,至48 h又出现后续性降低;GA组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在再灌注3 h较sham显著下降(P<0.01);GA组线粒体跨膜电位在再灌注12 h、48 h较IR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细胞凋亡率升高,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降低,灵芝具有降低凋亡发生率、改善脑组织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沙土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缺血再灌注组,(3)亚硒酸钠预防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复制沙士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48h取材测定血清、脑组织匀浆中GSH-Px活力;光、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的改变;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结果:亚硒酸钠组脑组织GSH-Px活力明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光、电镜观察亚硒酸钠组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所致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凋亡的表达明显减少,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亚硒酸钠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48,72,96,168h)组,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白细胞粘附、浸润;缺血再灌注后24h皮质及海马ICAM-1表达均显著升高,48h达高峰。可维持7d。结论 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肌核素(SPECT)显像结果和左室功能测定分析,探讨其对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405例患者为心电图诊断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为孤立性LBBB组),行心肌SPECT显像进行数据采集。随访平均(32.92±12.55)个月后,再行心肌SPECT显像进行数据采集观察。结果①孤立性LBBB组完全可逆性灌注缺损281例;部分可逆灌注缺损123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1例。合并LBBB组完全可逆性灌注缺损94例;部分可逆灌注缺损187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122例。②两组左室功能测定:两组LVEF差异有显著性,LVEDV.LVESV差异均有显著。结论孤立性LBBB和合并LBBB患者显示间壁的区域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和左室功能参数,说明心肌SPECT显像在LBBB诊断处理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水肿和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闭塞大鼠四条动脉造成急性全脑缺血,松开颈总动脉夹闭制成再灌注模型,以组织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水肿变化,同时测定脑组织中ATP酶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①缺血30min组与假手术组的组织学结构基本相同,仅出现软脑膜毛细血管轻度充血,神经细胞无明显肿胀,形态结构亦无损伤性改变,胶质细胞分布正常,而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显著肿胀,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②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30min组脑组织胞液和膜ATP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再灌注24h后酶活性进一步下降.③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30min组脑组织胞液和膜MDA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24h后MDA含量继续升高.结论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神经元损伤与能量代谢、膜脂质过氧化和膜两侧阳离子动态平衡的失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智康脑丸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兔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18只,益智康脑丸治疗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检测海马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兔脑缺血再灌注1 h、6 h、12 h后海马组织PLA2的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益智康脑丸治疗组PLA2的活性显著降低,与缺血再灌注组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智康脑丸可通过降低脑组织PLA2活性、改善脑循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对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与体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差异。方法 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穴区组,体针组,穴区外组。模型组、穴区组、体针组、穴区外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 h,拔出栓塞线,令其再灌注。再灌注后1 h,大鼠完全苏醒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并开始给予针刺干预,再灌注24 h,处死大鼠,采用电镜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以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穴区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电镜下体积增大,核大,胞质丰富,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肿胀明显减轻。脑组织AQP4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眼针与体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针与体针均具有改善大鼠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脑组织AQP4表达下调有关,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丹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观察丹参对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 12只制成肝脏热缺血模型 ,电镜下观察热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对 2 0头猪施行辅助性肝移植术 ,光镜下观察移植肝在冷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兔热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 ;猪冷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脏光镜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浊肿、脂变和汇管区炎症。结论 :丹参可明显减轻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 ,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和时程。方法 :采用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阻塞大脑中动脉 2小时 ,再灌流 0 5~ 48小时 ,TTC和HE染色观察缺血部位、面积 ,神经元渐进性改变的特点。结果 :再灌流 0 5小时有灶性缺血区 ,2 4小时缺血性损伤面积最大 ;6小时内神经元主要为急性期改变即神经元肿胀和浓缩 ;后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 ,2 4小时形成梗塞区。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不仅与缺血的时间、程度且与再灌流时间有关 ,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经历了可逆变性、不可逆变性和梗塞区形成的变化过程。因此本结果为脑梗塞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 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 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 h、24 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 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 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耳蜗缺血及不同时间段内再灌注时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异构体的表达及分布的情况。方法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C组)和模型组(A组);模型组分为缺血30min组(A1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组(A2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A3组)。微动脉夹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并烧灼双侧椎动脉建立耳蜗缺血模型,打开微动脉夹建立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耳蜗NOS异构体的表达和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A1、A2及A3组均可见内外毛细胞变形,Corti器内外毛细胞缺损,血管纹变薄。NOS异构体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和Corti器都存在表达上调。A2、A3组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存在表达上调。结论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有相关的病理改变,如内外毛细胞变形、缺损,血管纹变薄等。NOS异构体在正常耳蜗中有弱阳性到阳性表达。iNOS可能参与耳蜗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并抑制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保护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阿米洛利同系物(ethylisopropyl-amiloride,EIPA)和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关系。方法:取心电图正常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EIPA(缺血前给EIPA)和IPC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然后3组均持续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IS在EIPA组IPC组与I/R组比减少,分别减少51.82%和54.19%,EIPA组和IPC组CKMB显著低于I/R组(P<0.01)。而EIPA组和IPC组之间无差异。在缺血前给予EIPA和缺血预处理,可使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前给予EIPA对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缺血预处理具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电针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内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 4,AQP4)的表达与分布改变。 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40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40),脑缺血组(n=138),脑缺血+电针组(电针处理组,n=138)和脑缺血+假电针组(n=90)。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1 h后实施脑血流再灌注。电针处理组在脑缺血开始后立即给予电针刺激,穴位选择“水沟”(GV 26)与“百会”(GV 20)。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的蛋白表达水平,胶体金免疫电镜观察AQP4免疫阳性颗粒在血管周边的分布,常规焦油紫染色计算脑缺血后的脑梗死体积以及脑肿胀程度。神经行为学评估通过Garcia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再灌注24 h内,电针可下调因脑缺血而诱导的AQP4表达升高,再灌注后6 h和12 h分别是缺血组的0.63倍和0.72倍(P < 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管周边AQP4的免疫阳性颗粒在再灌注后6 h增多,在再灌注后24 h减少,电针干预组中血管周边AQP4的免疫阳性颗粒密度发生改变,其变化与缺血组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电针减轻脑缺血后的脑梗死及脑肿胀,促进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结论 电针下调因缺血而导致的AQP4蛋白的表达升高,并动态改变其在血管周边的分布。电针对AQP4的调控作用可能与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关注损伤后纤溶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1)S组,即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套环,不收紧结扎线。(2)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80min。(3)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结扎LAD 24 min时,用血管夹夹闭双侧股动脉5 min,松开1 min,再灌注直至180min。各组分别于结扎前、结扎30min、开放1h、开放3h取动脉血,5000转/min离心10min,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PA、PAI-1。结果:各组血浆中t-PA活性在缺血再灌期间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PAI-1活性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再灌后,与I/R组t-PA(200.11±11.89pg/ml)和PAI-1(22.03±1.74ng/ml)比较,I-PostC组能显著对抗t-PA活性的降低(375.63±26.87pg/ml,P〈0.01)和PAI-1活性的升高(18.12±1.20ng/ml)。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改善纤溶/抗纤溶系统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损伤的心肌。  相似文献   

18.
观察家兔肾缺血1小时再灌注2小时和24小时的组织学变化。方法:31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左肾缺血小时再灌流2小时组和再灌流24小时组及各自的对照组,采用肾动脉夹闭法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流损务模型。结论近端小管比肾小球滤过膜对缺血再流刺激更为敏感,白细胞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流肾损伤。  相似文献   

19.
强力宁对家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强力宁对家兔肾缺压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16只家兔肾动脉钳夹60min后开放制成的缺血性急性肾衰模型并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于缺血前10min及再灌注时分别静注生理盐水7ml和13ml;B组:为治疗组,于缺血前10min及再灌注时分别静注含强力宁生理盐水7ml和13ml(强力按2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结果B组再灌注60min时血丙二醛(MDA)及再灌注24h时血清肌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