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和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4月到2011年10月9例重症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经过加强医护人员对重症患儿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护理意识,并在治疗和护理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观念,做好家属的沟通。结果手足口病和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虽然病情发展快,但只要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正确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鉴于手足口病的病情特征,医护人员要加强意识管理,提高鉴别该病症的能力,从而让患者早治疗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3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一般病例、重症病例的发热、呕吐、肢抖、惊跳、脑脊液等指标。结果反复高热、肢体抖动、惊跳、呕吐、嗜睡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结论早期识别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郑磊  邹文  周文  李芹  郑玲 《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140-142
目的 总结福州地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31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普通型115例,重症200例,其中有199例肛拭子经PCR核酸扩增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63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8例.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精神倦怠、易惊及四肢抖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结论 2011年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爆发流行,重症患儿EV71感染阳性率高.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惊跳、肢体抖动;中成药痰热清对手足口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常伴有较高的病死率[1]。如何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此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仍是目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挑战。现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94例的病例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随访分析,了解预后情况。方法对2011年3~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出院后3个月进行跟踪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肠道病毒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33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精神状态的改变(萎靡和烦躁)以及四肢抖动、惊跳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经治疗后有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余均预后良好。结论肠道病毒EV71更易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AFP且具有发病年龄小,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可减轻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在手足口病脑炎早期诊断中的预测作用,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病情分为合并脑膜炎组44例和常规组36例。总结两组病例临床表现中肢体抖动情况及特点,为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早期临床特征提供指导。结果 在两组HFMD患儿合并脑膜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中,提出普通组发生率较少的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高热、发热时间超过3 d、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末端稍凉。其中肢体抖动在脑膜炎组44例中,共发生16例,占36.36%。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发热>3 d且热峰逐渐升高、呕吐、肢体抖动。结论肢体抖动在手足口病脑炎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引起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侯长利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133-135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及流行特点、救治经验和临床转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305例在我院住院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过去冬季较少见,但2011年冬季住院患儿未降反升;以11月份为最高。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易惊、肢体抖动、肌痉挛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临床症状,多发生在病程的前2~4d。主要治疗药物为甘露醇、甲基泼尼松龙、米力农、静脉丙种球蛋白;发现肺水肿前兆者尽早给予机械通气。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季节有很大不确定性,一年四季都应加强防控措施;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精神状态是早期判断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指标;积极降颅压、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和短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是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淑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76+179-176,179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手足口病并脑炎的临床特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8月1日-12月31日本院儿科病房诊治的40例手足口病并脑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并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发热、精神差、呕吐、易惊及肢体抖动、无力,应早期治疗。结论手足口病并脑炎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危险性高等特点。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大多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中,男38例,女26例,5岁以下者占81.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在病程第2~4d,经过治疗,发热3~5d体温正常,4~7d皮疹干燥结痂并消退,神经系统症状,56例治疗5d症状减轻,7~10d症状消失,10~14d痊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且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早发现、早诊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重症迹象,给予规范治疗可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重症病例的发生,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突出,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的临床经验.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年龄分布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为主,均有发热及皮疹,部分患儿有呼吸、循环系统异常体征,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损伤表现,尽早治疗可改善危重症患儿症状,治愈或好转42例(91.3%),死亡4例(8.7%).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与脑实质受累部位有关,其中脑干损害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病情最为凶险,及早发现危重病例并予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4期)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诊断和治疗的危重症手足口病(4期)17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结果17例患儿年龄(19.8±11.1)月,入院时病程(3.180±0.834)天。其中EV71感染15例,COA16感染2例。影像学检查:头颅MRI阳性6例,头颅CT阳性2例,脊髓MRI阳性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脑干受损14例。治疗上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支持,维持血压、血糖及内环境稳定,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放弃时间分别为入院后1、3、7、30、50天)。出院时完全治愈4例,遗留斜视(外展神经损伤)3例,面瘫(面神经损伤)2例,吞咽功能障碍(舌咽神经损伤)2例,肢体活动功能障碍4例。结论手足口病为EV71感染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年龄为1—3岁为多,经积极综合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韦开才 《中国当代医药》2014,(3):183-184,187
手足口病(HFMD)是近年来婴幼儿常见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重症患儿可引发神经系统受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其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重症HFMD合并NPE患儿的预后与救治措施、脑损伤程度及其他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早期通过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准确识别神经系统是否受累,一旦确诊,则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降低颅内压、控制液体负荷、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同时给予呼吸支持、保护心脏功能、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相关高危因素及在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指导临床及早干预,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1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46例(重症组)和普通型患儿79例(普通组)发病48h内的早期临床表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热程大于6h,发病48h内神经系统表现,血糖、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心率、血压、出冷汗、肺部啰音、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胸部X线片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年龄小于3岁,热程大于6h,血糖、CRP、LDH及CK-MB升高,EV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NP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NPE患儿其中颅脑损伤2例(11.1%),颈脊髓损伤1例(5.5%),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11.1%),癫痫持续状态2例(11.1%),非手足口病引起脑炎3例(16.6%),手足口病引起NPE 8例(45.6%),存活6例(33.3%),死亡12例(66.7%).结论 小儿NPE病因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做好一般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156例(97.5%),因病毒性脑干脑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1.3%),放弃治疗2例(1.3%),有8例(5%)患儿出院时有不同程度肌无力,1个月后随访基本恢复,全部病例病程平均(8.1±3.05)d。结论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我们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做好治疗抢救工作的同时,要严密观察并做好皮肤、口腔、饮食、体温等一般护理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重点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完成危重手足口病救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赵明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27-212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住院的40例HFMD患儿为观察组,另以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学及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结果 HFMD患儿与正常小儿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1),HFMD患儿心电图异常率为52.5%.结论 部分HFMD患儿伴发心肌损害时,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早期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检测,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PICU收治的79例重症手足病患儿入院后24h内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检查的检验结果,分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压力升高者占48.1%(38/79),蛋白升高者占31.6%(25/79),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占62.0%(49/79)。结合临床,借助脑脊液异常早期诊断重症患者达82.2%(65/79)。结论脑脊液检查阳性率高.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以协助早期诊断重症患者,早期治疗,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