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urvivin和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免疫类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在DLBCL免疫类型中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痛中免疫类型GCB(germinal center-B-cell like)25例,non—GCB(non germinal center-B-cell like)35例:免疫类型GCB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2.0%,non-GCB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42.9%,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76.0%,non—C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1.4%。两者之间P〈0.01;survivin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阳性率为69.7%.Burvivin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阳性率为25.9%。在DLBCL中,Survivin的表达与bel-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bcl-2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类型相关,C-CB类型中高表达,non—GCB类型中低表达。在DLBCL中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协同发挥抗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41例DLBCL患者(A组)和36例健康对照者(C组)的血清VEGF水平.记录DLBCL患者临床特征,采用CHOP方案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A组治疗前VEGF水平高于C组[(219.1±34.5)pg/ml vs.(122.6±26.4) pg/ml](P<0.05).A组化疗有效者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在不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分期、骨髓浸润及结外病灶数量组中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与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可用于对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CD40L表达与DLBC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L的表达。结果(1)DLBC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5.93%)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4%),P〈0.05。(2)CD40L在Ⅲ、Ⅳ期DLBCL过度阳性率(14.29%)低于Ⅰ、Ⅱ期(38.46%),P〈0.05。CD40L过度阳性率在有结外浸润DLBCL(11.76%)低于无有结外浸润DLBCL(40%),P〈0.05。(3)DLBCL患者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1)CD40L过度阳性率与结外器官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作为判断DLBCL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2)DLBCL中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不同免疫分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20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类型GCB和ABC型中CARD11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GCB25例,ABC35例。(2)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免疫类型GCB中CARD11的阳性率为24.0%,ABC中CARD11的阳性率为57.4%,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2.0%,ABC中Bcl-2的阳性率为62.9%,两者之间P〈0.05。结论①CARD11、NF-κB高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BC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IgH基因重排研究。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DLBCL,用针对IgH单轮扩增引物对DLBCL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60例DLBCL 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1.7%(31/60),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率54.5%(30/55),免疫母细胞型阳性率0.0%(0/3),间变性大细胞型阳性率50.0%(1/2)。结论DLBCL IgH基因重排检出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总检出率,可能与DLBCL中存在IgH可变区体细胞超突变及背景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方法 临床特征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人群GCB样型和非GCB样型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和MuM1蛋白表达,比较DLBCL在中西方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61例DLBCL患者(结内38例,结外23例),临床Ⅰ-Ⅱ期占64% (39/61),临床Ⅲ-Ⅳ期占36% (22/61); IPI 0-2分占74%(45/61),3-5分占26%(16/61).55例DLBCL患者,CD10(+)占20% (11/55),bcl-6(+)占49%(27/55),MuM1(十)占64%(35/55).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显著低于西方人组(33%vs.53%);而非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则显著高于西方人组(67% vs.47%)(P<0.05).bcl-6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低于西方人群(49% vs.71%);而MuM1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则高于西方人群(64% vs.43%)(P<O.05).结论 DLBCL免疫分型特征与人群分布比较,可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到2014年6月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6月,观察与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分别为(22.34±2.11)月和(33.14±3.19)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6.23±1.98个月和24.45±3.15个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能提高治疗总体疗效与总体生存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加与不加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行CHOPE21或CHOPl4方案化疗6周期后完全缓解(CR)40例,随机分为口服沙利度胺维持组(n:20)与观察组(n=20)。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OS)和不良反应。结果维持组中位PFS为10.6个月,观察组为6.7个月(P=0.036)。维持组1、2、3年0s分别为80%、55%、45%,观察组分别为75%、45%、40%(P分别为0.705、0.527、0.749)。维持组仅有轻微血液学毒性。结论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予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以延长PFS,但不能提高生存率,能否改善长期生存有待临床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is accepted as the best availabl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patients; however,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seems unsatisfactory. Additional rituximab
will improve the cure rate, but it is not popular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increased medical cost. 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
and non-GCB subtypes distinc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as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and provides likelihood for cure with
chemotherapy.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phenotype and treatment regimen. Between August
2003 and May 2006, 66 patients with DLBCL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GCB and non-GCB phenotyp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six to eight cycles of CHOP every 2 weeks or standard CHOP every 3 week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of 32 months (range of 4 to 42 months), an estimate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for the GCB patients
were 68.2% and 55.6% for the biweekly CHOP regimen and standard CHOP regimen respectively, while the data were 62.8% and 37.9%
respectively for the non-GCB cases. The biweekly CHOP therapy showed higher efficacy than standard treatment, and its superiority
was more obvious with the non-GCB sub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信迪利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无放射治疗(DA-EPOCH-R)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经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后疾病复发或进展的DLBCL患者103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DA-EPOCH-R方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信迪利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胸苷激酶1(TK1)、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客观缓解率(ORR)达72.22%,高于对照组的5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reg细胞占比及VEGF、TK1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Th17细胞占比、IL-2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NK细胞占比及VEGF、TK1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Treg细胞占比及IL-2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CD3+T、CD3+CD4+T、CD3+CD8+T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IL-2水平、NK细胞占比、Th17细胞占比较对照组更高(P<0.05),Treg细胞占比及VEGF、TK1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败血症、皮疹、肺部感染、黏膜炎、腹泻、恶心呕吐、脱发、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发热、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DA-EPOCH-R方案治疗DLBCL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VEGF、TK1的表达,加强疗效,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临床DLBCL侵犯骨髓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DLBCL患者的骨髓组织和外周血,分析DLBC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流式细胞学、荧光原位免疫杂交及其他相关检测的结果与临床特征。结果 59例发生骨髓侵犯的DLBCL患者多数表现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有43例(72.88%)外周血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瘤细胞。59例患者骨髓涂片中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10%的有31例(52.54%)。瘤细胞侵犯骨髓方式以弥漫性增生为主,造血组织明显减少或缺乏。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示,淋巴瘤细胞 CD20、CD19、CD79b及 cCD79a均呈阳性表达,部分患者表达 HLA-DR、CD22、sIgM、CD43、CD10、FMC7及 CD123,均不表达CD38、TdT、CD103、CD25、CD3、CD2、MPO、CD33、CD13、CD7及CD56。12例患者进行FISH检测均未见C-myc基因重排。结论 骨髓形态学、病理学并结合免疫表型检测是DLBCL患者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乳腺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与Her-2/neu蛋白表达的一致性与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及免疫组化(IHC)法分别检测3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HER-2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FISH与IHC符合率为55.3%,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189,P=0.000),呈正相关(r=0.434,P=0.000)。结论FISH与IHC两种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但IHC(+~+++)患者均应以FISH检测作为评价HER-2基因是否扩增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亚洲人最常见的淋巴肿瘤亚型,经过R-CHOP方案治疗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难治或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常见致病信号通路有B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4/髓样分子因子88/核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包括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凋亡蛋白抑制剂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蛋白激酶B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阐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致病信号通路及其遗传学改变,并总结了相关通路常见的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GEMOX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7例复发和难治性DLBCL采用GEMOX方案治疗:吉西他滨(GEM) 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L-OHP)10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组均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不少于2个周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27例均能评价疗效(其中复发17例,难治10例),复发者总缓解率为64.7%(11/1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7.5个月(95% CI 6.8 ~8.2个月);难治者总缓解率为60.0% (6/10),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6.2个月(95% CI 5.3~7.1个月).复发和难治患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均为可逆,未出现因化疗毒性而死亡病例.结论 GEMOX方案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DLBCL安全有效的可行性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