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探讨全脑放疗(WBRT)的必要性。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经过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EGFR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17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对不同亚组间生存曲线进行比较,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46)、年龄(P=0.055)、KPS评分(P<0.01)、原发灶控制情况(P=0.097)、颅外转移情况(P=0.089)、全脑放疗(WBRT)(P=0.021)与预后有关;Cox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P<0.01)和WBRT(P<0.01)为EGFR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GFR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因素主要为KPS评分和WBRT,WBRT对此类型脑转移患者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5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KPS评分、治疗有效率、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评价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为84.5%,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30%、10.3%,无放疗相关性死亡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治疗方式、转移瘤数目、原发性肿瘤控制及患者年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是否控制及转移瘤数目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放疗的疗效较好,放疗后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所控制,原发肿瘤是否控制及转移瘤数目起关键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肺癌脑转移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方法对6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以全脑放射治疗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方法的治疗,将脑转移原发灶控制与否、脑外转移灶、单发或多发脑转移、化疗周期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放疗后脑转移灶症状缓解率达80%,缓解期为2-50个月,中位缓解期为6个月;全脑放疗后CT或MRI显示脑转移灶局部控制率为22%;全组中位生存期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和7.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率与多发脑转移、原发病灶未控呈负相关,而化疗4周期以上呈正相关。结论影响肺癌脑转移的主要因素是脑转移时原发灶控制与否、多发或单发脑转移、化疗周期数。治疗效果则由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组织学、放疗敏感性、肿瘤负荷、位置、激素反应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决定。对原发转移、脑转移时原发灶的控制以及全身状况较好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统计,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利用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因素。结果 8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4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6.2%、2.8%,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KPS评分、TNM分期、靶向治疗、治疗方式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治疗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KPS≥70分、能够耐受综合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当积极治疗,这些患者的生存期较长,是潜在的治疗获益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颅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无颅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手术及预后相关资料。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59例,女44例,均接受了脑转移瘤切除术。病理诊断腺癌96例,鳞状细胞癌7例。103例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和39.8%。脑转移瘤全切除患者(85例)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长于脑转移瘤部分切除患者(18例)的12个月(P<0.05)。表浅部脑转移瘤患者(75例)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长于深部脑转移瘤患者(28例)的16个月(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脑转移瘤切除程度和脑转移瘤位置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部分切除和深部脑转移瘤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正>脑转移是肺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在整个病程中,约40%~60%的患者最终出现脑转移。脑转移的预后很差,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仅1~2个月,而接受标准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的中位生存也仅4~6个月[1]。影响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很多,如年龄、KPS评分、脑转移个数、原发灶是否控制、中枢外是否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患者的全身炎性状态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是反映患者炎性状态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有关NLR与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相关性研究仍鲜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性分析286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脑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和转移瘤切除术后补充全脑放疔(WBRT)的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患者入组,A组即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38例,SRT治疗根据肿瘤靶区大小,单次剂量3~12Gy,总剂量30~40Gy;B组为手术加术后全脑放疗组,34例,脑转移癌孤立病灶全部切除,术后行全脑放疗(WBRT):2Gy/次,总共20次,给予剂量40Gy/4w.观察终点为生存期,评估两组间病人效果差别.结果 两组病人在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别(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病人生存时间均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变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其中年龄≤60岁者均好于年龄大于60岁者,KPS评分为90或100分者明显好于70或者80分者,未有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好于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而脑瘤控制情况与上述因素均未见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与转移痛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时间和脑转移瘤控制情况均无明显差别,患者的生存时间主要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放疗后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广泛期SCLC放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采用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3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39.89%,2年生存率11.81%,中位生存期为10.7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KPS评分、是否脑转移、有无接受胸部放疗、接受化疗周期数对患者的生存期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化疗周期数、有无接受胸部放疗、KPS评分是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未发生脑转移、化疗周期数≥4、接受过胸部放疗、KPS评分≥80分均提示广泛期SCLC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眭玉霞  庄敏  黄桂  庄捷 《海峡药学》2022,(11):107-109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考察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9例晚期NSCLC患者,1年生存率93.3%(83/89)、3年生存率57.3%(51/89)。预后不良组性别、年龄、吸烟、远处转移、无化/放疗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期、基因突变及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吸烟、远处转移是靶向药物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靶向药物治疗晚期NSCLC效果确切,但仍存在预后不良情况,主要受性别、吸烟、远处转移等因素影响,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建强  霍志军 《安徽医药》2009,13(3):279-280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和转移瘤切除术后补充全脑放疗(WBRT)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患者入组,A组即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38例,SRT治疗根据肿瘤靶区大小,单次剂量3~12Gy,总剂量30~40Gy;B组为手术加术后全脑放疗组,34例,脑转移癌孤立病灶全部切除,术后行全脑放疗(WBRT):2Gy/次,总共20次,给予剂量40Gy/4w。观察终点为生存期,评估两组间病人效果差别。结果两组病人在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别(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病人生存时间均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变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其中年龄≤60岁者均好于年龄大于60岁者,KPS评分为90或100分者明显好于70或者80分者,未有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好于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而脑瘤控制情况与上述因素均未见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与转移瘤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时间和脑转移瘤控制情况均无明显差别,患者的生存时问主要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Kaal EC  Vecht CJ 《CNS drugs》2007,21(7):559-579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CNS metastases of breast cancer depends on several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younger age and a negative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Also, the presence of a breast cancer 1, early onset (BRCA1) germline mu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neu) proto-oncogene seem to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ed rate of development of CNS metastases.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es also depends on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the age of the patient, the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the number of brain metastases and the presence of systemic disease. Surgery followed by 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WBRT)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ambulant patients with a single brain metastasis without active extracranial disease. In patients who have two to four metastases, stereotactic focal radiotherapy (i.e. radiosurgery) with or without WBRT is usually indicated. In the remainder of patients, WBRT alone provides adequate palliation. Although breast carcinoma is sensitive to chemotherapy, the role of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es is still unclear. Objective responses after cyclophosphamide-based therapies were reported in studies performed in the 1980s. Subgroup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randomised study indicates that survival may improve if WBRT is combined with the radiosensitiser efaproxiral. Interestingly, the Her2/neu antibody trastuzumab, which does not 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produces systemic responses and enhanced survival, without a clear effect on brain metastases.Breast cancer constitutes the most common solid primary tumour leading to leptomeningeal disease.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cranial nerve dysfunction or a cauda equina syndrome can be treated with local radiotherapy. A randomised study in patients with leptomeningeal disease secondary to breast cancer has revealed that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substantially more adverse effects than non-intrathecal treatment, without a clear benefit in terms of response or survival.Intramedullary metastasis is rare but often presents with a rapidly progressive myelopathy. Local radiotherapy may preserve neurological function.Epidural spinal cord metastasis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4% of patients and can lead to paraplegia. A randomised study has shown that surgical intervention together with local radiotherapy is superior to local radiotherapy alo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过程中的疗效分离现象特点及对策。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采用吉非替尼口服药物治疗,对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疗效分离现象的11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分离现象发生率为11.46%,4例发生肺癌原发病灶转移,2例患者脑转移病灶扩大;5例患者出现部分病灶改变不均。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疗效分离现象,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癌症,其发生机制及有效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需在分子靶向的基础上建立进行分子学的机制研究,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脑转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42例,均应用吉非替尼治疗,观察颅内外病灶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TP曲线及总生存时间OS曲线),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中位TTP和中位OS,以评价吉非替尼治疗的控制效果.结果 42例患者颅内病灶RR率为33.3%,DCR率为97.6%;颅外病灶RR率为31.0%,DCR率为92.9%.42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未进展,38例进展,平均中位TTP为245 d;截止到随访终止日或死亡日期,4例存活,38例死亡,平均中位OS为590 d,1年内生存率为76.2%(32/42),2年内生存率为11.9%(5/42).经统计,不同年龄段、性别、吸烟史、发生脑转移的时间、脑转移灶数目、吉非替尼治疗时机、放疗时间方面,均为影响TTP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脑转移的效果值得肯定,安全性较好,其中以单发脑转移、一线治疗时机、同步放疗等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岳顺  张大红  袁颖 《安徽医药》2017,21(1):123-126
目的 对比分析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NSCLC脑转移病人5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联合组与放化疗组,联合组病人采取全脑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放化疗组采取全脑放疗以及同步化疗治疗.对病人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两组病人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病人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的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的脑转移病灶、总体评价的治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放化疗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放化疗组,而皮疹脱屑的发病率则高于放化疗组(P<0.05);联合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放化疗组,且平均生存时间较放化疗组更长(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生存质量上升者显著多于放化疗组,而生存质量下降者则显著少于放化疗组(P<0.05).结论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应用于NSCLC脑转移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62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2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89.29%(25/28),3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89.29%(2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均呈阴性表达。2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素酶基因阳性NSCL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高于1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低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它可能成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颅X刀在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肺癌脑转移病例72例,随机分为X刀组37例及放疗组35例,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X刀组采用X刀治疗16Gy~30Gy(处方剂量)加全脑放疗30Gy~40Gy,放疗组行全脑放疗30Gy~40Gy,然后再局部缩野放疗10Gy~20Gy。结果X刀组与放疗组的CR、PR、NC、PD、1年生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4.1%与42.9%、24.3%与34.3%、16.2%与14.3%、5.4%与8.5%、45.9%与31.4%、11个月与9个月,两组颅内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颅外肿瘤控制与未控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0%与22.9%、18.9%与8.5%、32.4%与25.7%、13.5%与2.7%。结论X刀在治疗肺癌脑转移时,可提高1年生存率,延长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肺癌作为对人类健康与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肺癌临床属性分为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在全部肺癌发病中的占比高达80%~85%,且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阶段已处于中晚期,加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方式的出现与发展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涌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全脑放疗进行干预,而试验组应用吉非替尼结合全脑放疗进行治疗.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红肿瘙痒、头痛头晕等不良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灶控制率、1年生存率、生存时间等状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疾病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明显减少了不良状况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