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目的通过耳穴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方法将150例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耳穴组80例,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耳穴护理,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腹胀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护理可缩短腹部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腹胀评分,能有效促进恢复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朝蓉  曹静  杨涛 《陕西中医》2013,(11):1452-1453
目的:观察肠复贴对妇科开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按妇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80例均术后当日使用肠复贴(木香、丁香、肉豆蔻、三棱、白豆蔻、人参等)神阙穴穴位贴敷,观察并记录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肠梗阻发生,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肠梗阻;治疗组患者4例患者出现腹胀,对照组16例患者出现腹胀;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治疗组患者均较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应用肠复贴能有效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腹部手术后常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由于术前准备,麻醉时间、方式、用药、程度,手术术式、部位、创伤程度,术后应激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神经调节失衡,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胃肠蠕动缺乏协调性,从而表现为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甚至引起肠梗阻、肠粘连等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1-2]。因此,腹部术后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不仅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术后由于麻醉、手术本身的创伤、原发性疾病、炎症、卧床、禁食、术后镇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引起肠道神经系统及胃肠激素调节紊乱,不同程度抑制了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和消失.临床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腹胀、腹痛、肛门不排气不排便等.  相似文献   

5.
变频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红缨  邓景元  王忠华 《陕西中医》2009,30(10):1376-1377
目的:探讨变频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变频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等穴,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分别为32.72±8.25h、40.13±4.28h、51.47±4.37h,38.43±9.46h、53.82±5.79h、67.18±5.82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玉莲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21-1022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创伤、麻醉、牵拉等刺激,加之腹部开放,热量散发,常导致术后肠蠕动功能消失。腹胀、排气和排便功能障碍等胃肠功能紊乱,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7.
陈志颜  王英杰  段公 《河北中医》2012,34(12):1792-1793
手术为现代外科、妇科的常用治疗手段,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紊乱也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出现在胃肠手术后,在腹部非胃肠手术后也很常见。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紊乱是指患者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出现的腹胀、腹痛、不排气排便等一系列胃肠症状。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包括术中腹腔内的暴露及操作、血液刺激、腹壁的损  相似文献   

8.
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手术刺激、麻醉及腹部炎症等因素,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症状。如何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及预后。近年来,本院外科采用针灸、中药灌肠、吴茱萸外敷等中医外治疗法对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腹部手术是基层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手术,经历腹部手术的患者常会由于麻醉、手术牵拉、刺激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而发生紊乱~[1],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肠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的肠动力抑制~[2]。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腹胀、恶心呕吐、不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抑制时间越长,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会越高,可  相似文献   

10.
腹胀是外科腹部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麻醉及手术中的刺激等原因,导致腹腔内气滞血瘀,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内积气积液,患者腹胀、腹痛等不适,重则可造成腹腔内粘连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手术的恢复,因此,腹部手术后迅速恢复肠蠕动,使患者尽早排气排便,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院外科2004年8月-2005年10月应用通腑汤保留灌肠,对40例腹部手术患者分2组做对照观察,发现用药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临床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手术创伤以及麻醉药物等影响,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动力常常受到抑制,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还可能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尽快恢复患者胃肠动力是促进术后康复并且预防并发症的关键~([1])。笔者采用电针联合麦粒灸的方法改善腹部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灸罐法干预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妇科术后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穴位灸罐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胀发生及程度,有无恶心、呕吐、术后肠梗阻等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胀发生及程度比较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灸罐干预能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损伤、麻醉、牵拉、镇痛泵的应用,以及切口痛疼等原因,常有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短暂的肠麻痹,在临床上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腹胀、肛门不排便不排气,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且手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切口裂开等发生率增高。因此,腹部手术后如何尽快的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4.
崔飞  阚德新  黄海波  绿俭 《河北中医》2009,31(8):1196-1197
循经导气法针刺足三里、公孙穴可使胸腹部手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缩短,腹胀程度减轻[1],但是尚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腹胀,并在术后18 h后才排气、排便.笔者对56例胸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对可能产生影响的手术时间、患者年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灸神阙穴促进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切除术后病人,由于术中麻醉、暴露、牵拉等原因,术后病人胃肠功能都有一段暂时性麻痹状态,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消失而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中医认为是脾气亏虚、肠腑瘀滞内结,气机失利所致[1].本科近一年来对阑尾切除术后病人128例采取温灸神阙穴治疗,以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早日恢复,缩短其首次进食时间,对术后病人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将做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腹部术后部分病例肠蠕动恢复缓慢、肛门不排气、排便。腹胀、腹痛、肠粘连,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促进术后肠蠕动、早期肛门排气、排便、解除腹胀腹痛,避免肠粘连,我们于2004年1月-10月应用傣医药治疗腹部术后腹胀、腹痛、肛门不排气、排便22例,疗效满意,随访半年无特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概述腹部手术病人,由于麻醉、术中暴露、牵拉等,术后胃肠功能都有一段暂时性麻痹状态,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消失而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气虚、气滞,腹部手术会消耗人体元气引起气虚,气虚、气不运行则至气滞,加之手术可造成血脉瘀阻,血为气母,血不行则更加重气滞。  相似文献   

18.
叶明 《河北中医》2013,(11):1726-1727
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麻醉、炎症及患者术后卧床,因疼痛、恐惧而减少活动等因素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症状[1],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是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01-2012-07,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并与常规护理60例对照观察,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底按摩在腹部术后疼痛及肛门排气时间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施行腹部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施行足底按摩;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情况、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胀和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比率。结果:治疗组疼痛状况、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腹胀、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足底按摩对于腹部术后止痛和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部术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腹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针刺组30例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30例加用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后出现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比较3组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电针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电针组及针刺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在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PG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表现,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