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el cimplex,ostiomeatalunit)是近十多年来鼻内窥镜检查和手术开展后提出的一个新名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结构,而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及其基板、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颌窦裂口和上颌窦自然口等一系列结构.此区域与前组鼻窦关系密切,若有病变.即会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出现较重症状.手术中若对该处病变清除不彻底,将影响手术治愈率和复发率.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作者对7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部薄层(2mm)CT冠状面扫描及重建放大处理,显示鼻腔侧壁,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并与23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发现73例鼻窦炎患者中窦口鼻道复合体存在解剖异常:中鼻甲卷曲肥大26例,中隔高位偏曲(〉12度)28例,钩突弯曲肥大16例,Hallor’s气房3例;而正常组未见解剖异常。而且鼻窦炎组钩突与上颌窦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解剖变异检查的优势,分析OMC解剖变异与副鼻窦炎的相关性及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副鼻窦能谱CT检查的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轴位容积扫描后,行薄层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记录OMC发生变异的情况。结果 OMC解剖变异165例(鼻窦炎116例、非鼻窦炎49例),包括钩突偏移95例,钩突肥厚85例,钩突气化21例,中鼻甲气化28例,中鼻甲反向19例,鼻丘过度气化39例,筛泡过度气化45例,Haller气房12例。钩突变异,中鼻甲、鼻丘及筛泡过度气化与慢性副鼻窦炎关系密切。OMC单一变异和混合变异除中鼻甲反向、Haller气房外,均与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能谱CT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及变异引起慢性副鼻窦炎的程度、范围,在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手术方案制订及术中风险防范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境界,为临床在内窥镜下施行上颌窦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例成人鼻腔外侧壁的标本上,测量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和筛漏斗的有关数据。并观察了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结果: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的长度分别为15.0mm,18.3mm,16.2mm和5.9mm;钩突与筛泡的高度分别为6.9mm和5.8mm;筛漏斗宽3.9mm、深3.7mm。上颌窦自然开口98%在半月裂内,其中60%位于半月裂后部、33%位于中部、5%位于前部、1例变异。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形态和病变与鼻窦炎的发病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探讨其与前组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分析754例患者的鼻窦冠状CT,从中分出正常组227例,前组鼻窦炎组527例。统计这两组中Haller气房、中鼻甲气化、反常曲线中鼻甲、直形中鼻甲、钩突气化、钩突反向弯曲、钩突上端分叉七种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前组鼻窦炎的相关性。结果Haller气房、直形中鼻甲、钩突反向弯曲、钩突上端分叉在正常组与前组鼻窦炎组间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鼻甲气化、反常曲线中鼻甲、钩突气化在这两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鼻甲气化中的泡性中鼻甲在两组中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aller气房、直形中鼻甲、钩突反向弯曲、钩突上端分叉、中鼻甲气化中的气泡中鼻甲与前组鼻窦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研究人员提供正常BALB/c的鼻部组织结构特点,为有关的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正常BALB/c小鼠头部去掉外部软组织,分别进行矢状位显微镜下大体解剖成像和冠状位石蜡切片。苏木苏-伊红和高典酸希夫染色进一步确定鼻甲、鼻窦、鼻黏膜等鼻部显微组织形态特征。 结果 本研究发现正常BALB/c小鼠鼻部主要结构包括犁鼻器、嗅觉上皮、上下两个鼻甲、鼻咽、窦口鼻道复合体、上颌窦、以及筛迷路形成的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而且上颌窦以黏膜下腺体显著增生为主要特点。但是正常小鼠鼻部可能没有额窦和蝶窦。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正常BALB/c小鼠鼻部和正常人的鼻部结构有显著的区别。了解正常BALB/c小鼠鼻部组织结构特点及其和人的差异对于开展小鼠变应性鼻窦和慢性鼻窦炎等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鼻息肉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154例鼻息肉患者采用鼻窦薄层(2mm)连续冠状扫描,显示鼻腔侧壁,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并行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与33例正常人对照。结果:窦口鼻道复合体畸形组鼻息肉发生率高。结论:鼻息肉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2岁。因右侧涕中带血伴鼻痛10天于2019年5月6日就诊。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痛、鼻干,伴痰、涕中带血,可擤出黄色脓涕。无喷嚏、鼻痒。嗅觉无减退。专科检查:右侧鼻腔呈鼻窦开放术后改变,右侧下鼻甲前端缺如;右侧中鼻道可见血痂皮,触之易出血。常规CT检查示:右侧额窦、上颌窦及鼻腔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中、下鼻甲部分缺损;左侧上颌窦黏膜稍厚,并见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鼻中隔略左偏。所及鼻咽左侧软组织稍厚,左侧隐窝较对侧变浅。5月18日行鼻内窥镜下多个鼻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额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上颌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筛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相关疾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发生及治疗的基础,鼻腔、鼻窦疾病也需要恰当实验动物作为其模型。 目的:观察兔鼻腔、鼻窦的CT和局部解剖表现,探讨兔应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CT使用常规鼻窦冠状位与水平位扫描新西兰兔,随后进行常规鼻腔、鼻窦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兔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鼻甲、中间鼻甲、内侧鼻甲、下鼻甲组成,上颌窦窦腔最大,筛窦、蝶窦、额窦相对较小,以上结构均对称分布。兔鼻腔、鼻窦在CT扫描下显示清晰。兔鼻腔、鼻窦的解剖与人类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上颌窦解剖部位与人相似且窦腔较大便于操作,具有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可行性,适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可应用于模拟人类鼻窦炎的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王楠  黄文华 《解剖与临床》2012,17(2):164-166
目的:探讨鼻内镜颅底手术适应范围、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各种入路及相关解剖标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鼻内镜颅底手术常用入路有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及经中鼻甲切除入路3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鼻甲、筛窦、蝶骨翼突、蝶筛隐窝、视神经-颈内静脉隐窝及球形鞍底.结论:熟练掌握鼻内镜颅底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的异常在慢性鼻-鼻窦炎(CR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6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与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RS患者100例(CRS组)和非CRS的患者80例(非CRS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联合应用方法,对两组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以及鼻中隔偏曲位置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 CRS组中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和钩突肥大发生率分别为56%(56/100)、23%(23/100)、30%(30/100)和21%(21/100),高于非CRS组的27.5%(22/80)、11.25%(9/80)、15.0%(12/80)、10.0%(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1、4.198、5.590、3.979, P值均<0.05)。CRS组和非CRS组的中鼻甲方向偏曲发生率分别为16% (16/100)和7.5%(6/80),钩突气化发生率分别为3%(3/100)和1.2%(1/8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非CRS患者相比,CRS患者常见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及钩突肥大等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这些解剖结构的异常可能是CRS发病、发展的解剖学因素。应用鼻内镜观察鼻腔、鼻窦相关解剖结构,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CRS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50例患者术前均作鼻窦 CT扫描.其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2例,上颌窦受累16例(双侧均受累2例),蝶窦6 例,筛窦6例.鼻内镜下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及钓突切除术23例,经鼻内钓突切除、前筛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及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冲洗术21例,Wigland术式行蝶窦开放及病灶清除术6例.50例中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11 例.术后定期清理及鼻窦冲洗,部分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50例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随访2个月至5年,3例复发,48例治愈.结论 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注意其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区别;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时常出现眶内及颅内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为此类手术提供重要解剖数据,依此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方法:在60个完整成人尸体头部标本上对鼻内窥镜下行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设计了11条测线、9个测角和5项观察。结果:①前鼻棘至手术有关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及角度约分别为:钩突中部35mm、49°,筛泡中部37mm、52°,中鼻甲基板43mm、58°,筛板前部50mm、71°;②中鼻甲前端至蝶窦口距离为35mm,中鼻甲前端顶部附着处为筛顶与筛板的分界;③中鼻道外侧壁(上颌窦内侧壁)与纸样板在同一垂直面。结论:中鼻甲是鼻内窥镜鼻窦切除术的重要内部标志,前鼻棘是此类手术的重要外部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术中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的方法。方法 35例住院手术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9~76岁,平均45岁。术前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下鼻甲前梨状孔缘弧形切开,暴露梨状孔缘,凿除下鼻道相对应的梨状孔缘,咬骨钳咬除部分下鼻道和犬齿窝骨壁,鼻内镜直视下完成窦内病灶清除,如病变范围较大可扩大骨窗解剖鼻泪管,鼻泪管受累则切除之,同期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终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 3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肿瘤Krouse分期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1例。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鼻腔外侧壁或上颌窦,上颌窦各壁均可受累,前、内壁明显。术后随访12~67个月,平均22个月,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1例术后6个月下鼻道开窗口局部复发,清理后再无复发。2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后无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梨状孔缘切口进入上颌窦,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及泪道的功能,为彻底切除鼻腔及上颌窦病灶提供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鼻腔外侧壁和筛窦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家书 《解剖与临床》1998,3(2):101-102
鼻腔外侧壁是鼻科解剖最为复杂的部位,亦是最有重要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的区域。它是由多个骨胳组成。其主要部分是上颌窦内侧壁和筛窦。 筛窦又称筛迷路,由筛气房、筛板组成。外形为前窄、后宽的锥体。前后长4~5公分,高2.5~3公分。前窄、左右径0.5公分,后宽、左右径1.5公分,可容8~10毫升水。 1 鼻腔外侧壁表面结构 鼻腔外壁从上向下由三个梯形排列(有时为四个),形如贝壳样骨片,表面覆盖粘膜,分别称之为(1)上鼻甲;(2)中鼻甲;(3)下鼻甲,每个鼻甲依次向后移2公分。三个鼻甲附着在鼻腔外壁,游离缘向鼻腔悬重。每个鼻甲之间隙称为(1)上鼻道;(2)中鼻道;(下鼻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鼻甲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特点,结合薄层CT扫描及3D数字重建,为自后向前的鼻窦手术提供结构解剖学基础。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行鼻窦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后,行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并对相应层面的CT图像进行结构标注,观察中鼻甲3部分的形态学特点及与CT影像的对应关系;通过薄层鼻窦CT进行3D立体数字重建中鼻甲。结果 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自后向前观察中鼻甲各部分形态特点为,中鼻甲水平部内侧游离端为球状并以板状结构附着于鼻腔外侧壁;板状结构向前分为前后骨板,前为筛泡基板,后为中鼻甲基板,斜行向前向上附着于脑板;在筛泡基板与中鼻甲基板之间为前组筛窦;中鼻甲垂直部自中鼻甲水平部以矢状位向上呈扇形附着于额鼻嵴及脑板;以冠状位断面解剖中鼻甲3部分典型形态标注鼻窦CT图像;完成了中鼻甲形态数字三维重建。结论 从冠状位断面形态观察,可以归纳出自后至前中鼻甲形态变化规律,为自后向前的手术径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关系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应用鼻窦冠状位CT对鼻中隔偏曲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分析754例患者的CT片,从中分出正常组与鼻窦炎组。统计这两组中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鼻窦炎的关系。再进一步统计分析高位偏曲和低位偏曲的发生率及其与鼻窦炎的关系。结果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1.86,P0.05),但鼻窦炎组中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x2=5.06,P0.05)。对于鼻中隔高位偏曲,无论是同侧还是对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区的解剖异常,与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额窦开口部位,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颅骨100例、尸头30例,观察额窦开口部位,测量额窦矢状径、额骨的内侧骨板和眶部骨板的厚度、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的距离。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有8侧额窦未发育,占4.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92侧(47.9%),开口于筛漏斗者52侧(27.1%),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40侧(20.8%);额窦的矢状径为(12.16±7.62)mm;额窦口与筛前动脉管的距离平均为(3.40±2.32)mm。30例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发现有3侧额窦末发育,占5.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27侧(47.4%),开口于筛漏斗者17侧(29.8%),开151于筛漏斗上隐窝者12侧(21.1%);中鼻甲前下附着点至额窦开口的距离为(11.74±2.60)mm。结论:熟悉额窦开口部位及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可减少额窦开放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上颌窦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上颌窦窦口走行方向、内径及长径、其内口和鼻腔开口情况、上颌窦裂口及上颌窦窦口构造.结果上颌窦窦口内径为(3.7±0.9)mm(2.0~5.9mm);长径为(2.8±0.8)mm(1.0~4.0mm);上颌窦鼻内开口位于钩突外侧、筛漏斗最下方,形似漏斗嘴;位于钩突中段者占60%(24侧),钩突尾端者占40%(16侧);有7.5%(3侧)存在副口,均位于窦口后下方,钩突尾端后,下鼻甲附着缘处.结论上颌窦窦口周围结构(钩突、筛泡)的变异或病变直接影响到上颌窦口的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