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肝脏汇管区微血管的分布和走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肝脏汇管区微血管的分布和走行/张俊杰,刘丽莉,王树哲/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100700利用墨汁灌注和双色素灌注法,研究了小鼠、大白鼠及家兔的肝脏汇管区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汇管区内的肝动脉分枝大部分血液可通过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侧枝...  相似文献   

2.
成人下颌下腺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成人下颌下腺微血管的构筑特点及分布规律,为下颌下腺减量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摘除的正常下颌下腺进行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固定并切片,光镜下观察腺体的血管构筑的形态特点 和分布规律。结果 成人下颌下腺小叶内的纹管及腺泡周围血管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微前动脉,腺泡周围血 管网部分接受纹管周围血管网的供血,两个血管网有各自的静脉回流。在小叶内存在动—动,静—动,静—静 吻合;在小叶间导管存在动—动,静—静吻合。结论 下颌下腺的血管构筑特点为下颌下腺减量移植提供解 剖学依据,下颌下腺减量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豚鼠肝脏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豚鼠的主动脉灌注低粘度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肝8庄微血管铸型标本,在双目显微镜下进行解剖,然后镀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肝脏铸型标本表面,清楚地显示出由肝窦状隙所组成的肝小叶轮廓,在相邻的肝小叶之间,窦状隙的周围部有广泛吻合,放大观察窦状隙的表面,可见有不甚规则而近似圆形的压痕。在肝脏血管铸型的断面标本,可见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窦状隙,它们彼此吻合,并向小叶中心汇集成中央静脉。小叶间Glisson鞘内显示以下结构:小叶间静脉及其与肝窦状隙的吻合支;肝动脉与小叶间静脉伴行,并发出其终末支连于胆管周围丛;胆管周围丛显示为单层毛细血管网,该丛一方面自肝动脉接受其输入血管,另一方面也从该丛发出输出血管,由小叶周围部汇入肝窦状隙,构成胆管周围门脉系统。  相似文献   

4.
唐勇  余哲 《解剖学杂志》1994,17(2):106-109
用新鲜胎儿和新鲜成人标本作墨汁灌注连续切片、冰冻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光镜观察和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人鼻粘膜的微血管构筑。鼻甲粘膜内微动脉吻合形成两级微动脉拱。微静脉吻合形成浅、深静脉丛、下鼻甲粘膜的深静脉丛是由短而卷曲的微静脉吻合而成的致密静脉丛。在中、下鼻甲粘膜内观察到动-静脉吻合。对粘膜内微血管构筑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采用5例有机玻璃单体铸型标本,暗视野全景观察和日立S—450扫描电镜观察,较完整地显示人脑海马内部血管从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连续性立体构筑。海马内微动脉与微静脉有着特殊的分布形式,本文观察到一支动脉分细支或数条动脉的分支组成血管网,数支微动脉伴随一条微静脉为-血管单位,毛细血管互相交织成不规则的血管网.皮质动脉分支走向及毛细血管袢长轴与神经纤维走向平行。皮质长、短动脉各序支管随年龄增长而变粗;皮质动脉在深部发支返回浅层。本文观察到微血管间存在多种吻合:1.微动脉间吻合;2.毛细血管前动脉间吻合;3.微动脉与微静脉间吻合;4.微静脉间有搭桥式吻合。微血管形态特征;小动脉壁有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小静脉壁有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迹。较大数量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动脉末端肌纤维包绕管壁形成纹理的微动脉括约肌,微动脉管径突然变细呈锥状与毛细血管相连接。毛细血管汇入静脉,静脉属支呈“树根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直肠与肛管器官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成人标本行巨微解剖观察表面动脉分支分布特点;20例胎儿尸体,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及揭层透明铺片,光镜观察器官内微血管的构筑情况,测量各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结果:器官表面动脉在直肠和肛管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存在"无血管吻合区".微血管测量结果显示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毛细血管密度均低于同层其他部位.结论:直肠与肛管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存在对应关系,临床可根据肉眼所见表面动脉分布来评估直肠和肛管血供.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兔肝脏微血管构筑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时肝脏微血管构筑的变化及其可能在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部敷贴法感染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模型,经插管检测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肝静脉嵌塞压(WHVP),按公式计算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通过血管铸型方法观察肝脏微血管构筑。结果:与正常兔比较,血吸虫病兔CO、CI明显增高,MAP和SVR显著降低,WHVP升高,两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微血管铸型观察,血吸虫病时肝内微血管形态和比例严重失常,肝窦显著膨大,门静脉主干增粗,肝内形成广泛的小吻合支,其间以门静脉终末支与肝静脉终末支、门静脉小分支直接引流入肝静脉多见。结论: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兔存在肝内门-体分流病理改变,可能是形成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并维持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用墨汁灌注及双色素灌注制作透明标本的方法,研究小鼠、大白鼠及家兔肝脏微血管分布的构型特点,比较了文献所报导的肝脏微循环单位的三种观点,提出了有关肝脏微循环单位的新的认识,即肝脏的微循环单位可以由下列成分所组成:一条入口静脉所供应血液的相应的血窦野,汇聚这一血窦野而注入肝静脉的集合血窦,以及在这一血窦野范围内的微胆管、微淋巴管等体液动态和神经末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和胎儿回肠微血管构筑的异同,为回肠生理机能和病理改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墨汁灌注、揭层透明、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成人和胎儿回肠肠壁各层微血管构筑情况。结果回肠直动脉进入肠壁后分别向浆膜和肌层发出分支,其中浆膜层微血管较稀疏;肌层微动脉走行与肌纤维方向一致,相互间吻合成网;黏膜下动脉分别向肌层和黏膜层发出返支和分支,构成黏膜层和肌层动脉网;黏膜层微血管形态大体与肠绒毛的轮廓和肠腺窝结构相似。结论黏膜下动脉是回肠肠壁的血供枢纽,成人和胎儿回肠微血管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左室枝的方法制作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动物模型,以双色素灌注制作透明标本和双色素微血管铸型的方法研究了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微血管的改变。正常心肌内的冠状动脉分枝为终末动脉;心肌的微循环单位是形态相同、大小相似的终末毛细血管管袢。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24小时,梗塞部位心肌出现大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胎儿肛管微血管的分布特点,为探讨肛门缺血性改变提供微血管的形态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测量胎儿肛管肛门内括约肌及肛膜下区毛细血管网眼密度。结果:胎儿肛管在后中线处肛门内括约肌和粘膜下层存在毛细血管低密度区;肛门内括约肌里微动脉网的干动脉—肌束间动脉走行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括约肌强度收缩易压迫肌束间动脉,致血供不足。结论:肛管后中线处血供不良和肛门内括约肌痉挛也许是原发性肛裂好发于后连合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对移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肝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了解肝移植前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与推测血管吻合口的通畅程度,寻找与排除并发症的存在,进而判断移植肝成活度及预后,就本院近期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后的移植肝血流进行检测,观察动、静脉吻合口的通畅情况及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程序,6例移植肝脏周围未见液性及实性异常回声,肝内实质及管道回声与血流方向,速度正常,在24个吻合口中,5例门静脉吻合口通过,1例门静脉吻合口稍窄,局部血流速度稍快,12个腔静脉吻合口中11个吻合口通畅,1个下腔静脉肝下段吻合口稍窄,6个肝动脉吻合口以远的肝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正常,肝移植是解决门脉高压的根本办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移植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创检测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管内径,观测和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情况。 结果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肝总管上方存在弓型交通支,十二指肠上段胆管左右边缘的吻合动脉链间有丰富的横向动脉,吻合动脉链的供血约53%来自下方,来自上方的约占46%,1%来自中段肝固有动脉。通过对每条横向动脉中部的内径和两侧起始部的内径测量,发现肝总管中段和上段的横向动脉较粗,中部的平均内径分别为(0.26±0.02)mm和(0.24±0.04)mm,与两侧的内径比也比较大,上段比值最大,为1.09,中段其次,为1,下段中部的平均内径为(0.14±0.03)mm;与两侧的内径比值为0.74。 结论 肝外胆管上、下方的血供来源比例相对均衡;肝外胆管手术应尽可能于动脉吻合相对较少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和血管相对较细小肝总管下部做纵行小切口,以降低肝外胆管血供的损伤;肝总管段的血供丰富,支持现行原位肝移植离断部位在胆囊管汇合处上方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血管造影技术对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变化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脊髓损伤后的微血管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外力直接作用的损伤区域,微血管改变最为明显;显影中断、变细或浅淡。血管边缘的毛刺征及钡剂外渗是致伤区血管的主要病变特征;2.髓内边缘动脉系统对压迫区周边白质部有吻合替代作用,脊髓中央区的坏死取决于髓中央动脉系统的血循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类胎儿耳蜗外侧壁微血管形态、分布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墨汁灌注和微血管铸型技术观察30例胎儿耳蜗外侧壁微血管形态。结果 耳蜗外侧壁由外放射状动脉供血,外放射状动脉走行于耳蜗前庭阶顶部,在耳蜗外侧壁形成四组毛细血管网,遍布耳蜗各回,分别为:血管纹血管网、前庭阶血管网、螺旋凸血管网和螺旋韧带深部血管网。耳蜗侧壁的静脉血流入鼓阶静脉。结论 26周龄以上胎儿耳蜗外侧壁微血管已发育完善,分布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人大脑内部微血管构筑——组织化学显示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对血管内皮的染色方法,光镜观察了3例人大脑内部的微血管构型。结果,皮质短动脉进入皮质内的分枝去向有:1.皮质返枝;2.水平枝;3.下降支。皮质长动脉末端的分枝类型分为:1.血管栅栏样分枝型;2.烛台样或小锚样分枝型;3.树根样分枝型。看到了从微动脉、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连续性通路。论述了皮质动脉与静脉之间在形态学方面的差别及皮质内血管吻合的几种形式,为更好地理解大脑皮质内微循环类型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12例经甲醛碳素黑水灌注的儿童脑及10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脑,光镜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齿状核微血管构筑形式。齿状核动脉直接起自小脑三对脉的1-2级分支,分为齿状核内动脉及齿状核外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基底神经节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即长微动脉和短微动脉.其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树藤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基底节区内各核团和内囊微血管密度高低不等,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苍白球、内囊.结论: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微动脉的走行迂曲、形态各异,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各核团间微血管密度的差异,说明各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癫痫大鼠海马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对听源性癫痫大鼠海马的微血管进行了观察。结果:癫痫大鼠海马的微血管走行与正常大鼠相似,但其微血管形态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明显差异。癫痫大鼠海马微动脉的内皮细胞核压迹分布无一定规律,微动脉内表面凹凸不平。癫痫大鼠海马的小管微动脉环平行平滑压肌压迹急剧增多。  相似文献   

20.
双峰驼胸膜下肺微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峰驼胸膜下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及其功能意义,为哺乳动物肺微血管构筑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铸型扫描电镜技术。结果双峰驼胸膜下肺微血管根据其连续分支可以识别出4级血管:微动脉、终末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胸膜下肺毛细血管通常由该部的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发出,也可由终末微动脉直接发出,并最终相互吻合成胸膜下肺毛细血管网。胸膜下肺毛细血管网粗疏,网孔孔径一般大于毛细血管管径,网孔多呈六边形和五边形。胸膜下肺微动脉、终末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的铸型表面均显示有清晰的、环状排列的平滑肌压迹,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可见卵圆形内皮细胞核的压痕。肺间质毛细血管与胸膜下肺微血管之间存在有广泛的、不同水平上的吻合。结论双峰驼胸膜下肺微血管构筑特征与其他哺乳动物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