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14d,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比较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志愿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评定不同危险度分级的患者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程度与hs-CR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检测的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艳辉  许英  崔云涛 《中国药业》2011,20(24):84-85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0.52 g/次,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升高(P<0.05),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对改善症状、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心绞痛的发作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明显改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杭娟  李秋荣  蒋宝琦 《中南药学》2005,3(3):148-150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干预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7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7例),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40 mg·d-1),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血浆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 结果辛伐他汀组患者干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浆hs-CRP浓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血流参数改善,且12个月后上述变化更为明显,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辛伐他汀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浆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洁  孙尧 《河北医药》2009,31(3):273-27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1)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2)测定102例UAP、2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及46例对照者的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分别比较其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1)UAP组血清Hcy[(21±9)ng/L]、[hs-CRP(12.2±7.3)mg/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P〈0.01);(2)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cy浓度分别为(17±6)ng/L、(21±8)ng/L、(25±10)n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9±5)mg/L、(12±7)mg/L、(16±8)m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升高,可作为UAP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浙江瑞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晚顿服,用药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使用辛伐他汀治疗后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上升。结论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多重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间心血管病病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观察,收集其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肝肾功能及血脂等常规指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通过统计分析Hs—CRP与不同类型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朝争  王克志 《中国医药》2011,6(11):1321-1322,1325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1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后所测hs-CRP水平分为2组,即A组(hs-CRP< 2.87 mg/L,86例),B组(hs-CRP≥2.87 mg/L,90例).再将A组完全随机分为A1组(对照组,42例)和A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4例);B组亦完全随机分为B1组(对照组,44例)和B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随访1年,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情况.结果 A1组与A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同(A1、A2、B1、B2组分别为6、9、7、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基线hs-CRP水平增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而不能减少基线hs-CRP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及不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住院MS合并UA 70例,单纯UA 64例,单纯MS 6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比较以上各组间hs-CRP水平,并对hs-CRP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hs-CRP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研究对象hs-CRP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UA(P<0.01)、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561、0.315。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总胆固醇(P<0.05),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475、0.226。结论代谢综合征可以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有利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CRP)是检测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原因主要是它在冷冻贮存下稳定,自动和精确的测定方法简便易行[1].CRP与动脉硬化间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有文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CRP升高(≥3 mg/L)的患者比那些CRP水平不高的患者预后明显差[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水平预测近期心脏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不完全阻塞血栓的急性病变,导致血管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炎症因子被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炎症已经被公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西药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C、TG、LDL-C以及HDL-C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控制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芸  郑炜平 《海峡药学》2010,22(9):116-1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hsCRP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4周后hsCRP水平无明显下降,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hsCRP明显下降,且阿托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hsCRP水平下降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UAP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各组患者血清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 TC、TG 及 LDL-C 均明显降低,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叶青  王东升 《中国药业》2009,18(19):67-67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疗效。方法将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疏血通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李小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635-3636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r),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评判两组临床疗效与心电图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36%和76.36%,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405,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9.09%和40.00%,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600,P〈0.01);治疗后两组TG、TC、LDL—C、HDL-C、PT、Am相比分别为(2.02±0.41)mmol/L比(2.42±0.38)mmol/L、(3.98±0.62)mmol/L比(5.63±0.62)mmol/L、(2.28±0.37)mmol/L比(3.35±0.55)mmol/L、(1.41±0.31)mmol/L比(1.17±0.26)mmol/L、(18.06±2.23)s比(15.23±1.87)s、(36.49±3.42)s比(31.74±2.45)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快速缓解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与心电图疗效,延缓疾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测定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的一氧化氮(NO),CRP浓度。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6%明显优于对照组87%(P<0.05)。观察组NO升高、CRP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分别为(33.2±5.3与53.3±6.3,34.8±4.9与48.3±6.2);(13.9±4.7与6.1±2.0,14.0±4.5与8.0±3.0)(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西药,能升高NO,降低CRP,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试验对象为本院于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收治后的1 d内,对患者进行血液hs-CRP、TnT-hs水平的检测。根据TnT-hs浓度水平,将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分别对患者行心电图(ECG)检测。规范治疗后,对各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进行统计。结果行ECG后,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38例(61.3%) 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结论利用hs-CRP、TnT-hs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