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免疫屏障的异常,其可能涉及的病理环节包括:肠道和全身T淋巴细胞的变化;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变化;肠道内肥大细胞的增多;肠嗜铬细胞的增多等。目前西医治疗大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明显有效治疗手段。中医研究大多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其本多在肝,因情志等因素导致肝之疏泄失常,肝脾气机失调酿成IBS证候群。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是本病的关键病机,在此基础上,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仍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肠易激综合征一特殊类型,发病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其疾病进程,而在治疗上亦应当扶正不忘祛邪,补虚兼以去湿。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非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NPI–IBS)两种疾病类型的临床特征及差异。 方法:将 201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期间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确诊并治疗的 PI–IBS 患者 50 例作为观察 1 组,NPI–IBS 患 者 60 例作为观察 2 组,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 50 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指标检测及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 –γ(IFN–γ)、IL–10 检测,比较各组差异;分析比较观察 1 组和观察 2 组的临床特征及差异。结果:观察 2 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患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少于观察 1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 1 组和观察 2 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 1 组患者的血清 I–FABP 测定结果为(43.01 ± 4.00)μg·L-1,观察 2 组为(18.32 ± 1.44)μg·L-1,对 照组为(10.58 ± 1.22)μg·L-1。观察 1 组患者的 I–FABP 值显著高于观察 2 组和对照组,观察 2 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 1 组与观察 2 组肠黏膜 IL–17A、IFN–γ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但 IL–10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 1 组 IFN–γ 水平显著高于观察 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1 组与观察 2 组肠黏膜 IL–17A、IL–1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I–IBS 伴有焦虑状态,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I–FABP 有可能 是 PI–IBS 的特异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收集自1995年以来,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的文献,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了综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进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群  刘光元 《江苏中医》1996,17(6):11-11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是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病因病机复杂。从病因病机和治法等方面探讨了其中医药治疗现状,并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总结,进一步展望了中医药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异常。IBS的发生与肝、脾、肾诸脏有关,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致肝脾失和或肾阳虚衰,不暖脾土,脾失健运,致大肠气机异常。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针灸、中成药等方面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庆成 《河南中医》2005,25(7):81-8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a bowe syndrome,IBS)足一种原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可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牛化学异常可以解释的证候群。可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等。已往曾称之为粘液性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等,现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复杂,很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以及肠道运动、分泌功能有关,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下腹部不适或腹痛及排便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改变或生化指标的异常,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认为与消化道动力异常、消化道敏感性增加、脑肠轴的改变、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异常等有关。有报道本病有精神疾病史者约占半数,在本病发生和症状恶化时,有38%患者可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的因素存在,半数以上患者有恐病症尤其是恐癌症。其发病因素与敏感性格、长期服药史、失眠、焦虑、长期紧张状态、家庭纠纷、咖啡、酗酒、海产品、高汤等有关。临床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现今临床以综合治疗为主,虽然临床不断有新药在开发运用,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单一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IBS。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IBS方面确有优势,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煜  彭荣翠 《国医论坛》2002,17(6):17-17
在肠易激综合征 ( IBS)治疗上 ,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 ,一般多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 ,针对性地选择镇静剂、抗抑郁剂、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促胃肠动力药、钙拮抗剂、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类药物等进行治疗。由于 IBS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结肠动力紊乱为主的综合征 ,目前尚未有一种药物能完全缓解所有 IBS症状 ,因此主要采用综合治疗 ,需遵守个体化原则。在这一点上 ,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更大的优势。祖国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欠调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 ,从而导致肠道气化不利 ,传导失司。此外 ,饮食、劳倦、…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94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42例,脾胃虚弱组30例,脾胃阴虚组22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糖素(Glu)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NPY含量明显高于脾胃阴虚组,SP含量则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NPY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Glu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则低于健康对照组,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NPY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而VIP、Glu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压力变化及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压力变化情况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5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结果:肝郁型27例,脾虚型8例,肝郁型虚型21例,肝气郁结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有大便溏烂症状的患者较多见直肠肛门压力测定指标的异常。腹泻、便结腹泻交替的患者可出现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等指标的变化。脾虚患者有直肠感觉阈值的改变。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肛门压力检测结果与患者大便异常的类型关系较大,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9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思密达,38/次,3次/d,口服。急性发作时,首次剂量加倍。治疗组45例辨证治疗。④肝郁脾虚,疏肝健脾。痛泻药方,白术30g,白芍、山药各20g,陈皮、柴胡各15g,防风、当归各10g,甘草5g;久泻加炒升麻6g,芡实10g;腹痛严重加木香6~9g,元胡6g。②脾胃湿热,清热化湿。黄芩、厚朴、薏苡仁、法半夏各12g,黄连4g,白扁豆15g,滑石20g。⑧脾胃虚寒,健脾暖胃。参苓白术散,白术、桔梗、白扁豆各15g,茯苓、党参、薏苡仁各20g,砂仁、炮姜、肉豆蔻各10g,大枣2片,炙甘草6g。④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补骨脂30g,附子、炮姜、党参、苍术、白芍、陈皮、五味子各10g,防风12g,肉桂5g,甘草6g。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症状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随访2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l%。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评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琳  孙志广 《中医药导报》2007,13(11):79-80,83
通过对近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便秘型、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在症状的改善、缩短疗程及远期疗效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基础研究少,疗效评价方法不统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总结病例资料,分析并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为IBS腹泻型(IBS-D)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100例IBS-D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中,脾胃湿热42例,脾虚湿盛18例,肝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提取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肠动力紊乱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按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有关诊断标准选择病例123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再分为肝郁气滞组25例,肝气乘脾组40例,脾胃虚弱组35例,大肠燥热组23例,检测患者血浆中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肝气郁结组和大肠燥热组SS、CCK较健康对照组升高,SP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乘脾组SS、VIP、CCK升高(P<0.05);脾胃虚弱组SP、SS、VIP、CCK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SS含量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无明显差异,但前两组的要高于后两组的(P<0.05);VIP含量肝气郁结组、大肠燥热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P含量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脾胃虚弱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乘脾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肠激素变化与IB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非特异性,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