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研究醒脑治瘫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我院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治瘫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性;2组治疗后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醒脑治瘫胶囊配合西药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伤科一症,专从血论"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浙江著名骨伤科流派--罗氏伤科则独具卓识,认为治伤不仅要"从瘀"着眼,而且"从湿"而论,以治"湿"始终贯穿在整个疗伤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时时注意护及脾胃,以"治伤不伤中"为上,并提出"治湿十法".作者曾师从罗氏伤科传人,对其"伤科十法"粗有了解,为光大其学术,特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醒脑治瘫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醒脑治瘫胶囊,疗程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脂、hs-CRP、FIB、D-D的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IMT、各个斑块大小,计算Crouse斑块积分。观察服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C、LDL较对照组的下降更显著(P<0.05),TG较对照组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HDL的升高不明显(P>0.05);治疗组FIB、D-D、hs-CRP、IMT、Crouse积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颈动脉彩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2.1%,对照组6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治瘫胶囊具有调节血脂紊乱、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小斑块体积,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点穴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部分。我院二十年来利用,点穴治疗脑性瘫近千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将1992年接收的46例脑性瘫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联合针灸康复加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加针灸康复治疗,治疗1月后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组内前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积分较治疗前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Fugl-Meyer运动评定(FMA)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I)积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积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积分、B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配合针刺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点穴摇肩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点揉肩穴等并配合摇肩关节的方法来达到剥离肩关节粘连,促使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结果点穴摇肩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药熏洗组、封闭组及推拿组(点穴摇肩法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点穴摇肩法治疗后使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点穴镇痛,为摇肩剥离粘连的特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益气活血方治疗脑梗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以益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以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状况、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67%,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能力显著提高(P0.01),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积压、全血黏度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TC、TG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以痉挛性瘫为主的脑梗死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根据拮抗针法原理加用电针,两组均应用常规药物及头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均有临床疗效,且在治疗效果上电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疗程(6周)。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头穴透刺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脑卒中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项颞前斜线透刺120例,头针焦氏运动区治疗60全我为对照①组,体针治疗60例为对照②组。治疗30天后,分别对症状、体征、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提示本法对脑卒中症状体征的改善、肢体功能活动恢复、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有一定疗效,治疗组与对照①组、对照②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①组与对照②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八脉交会穴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八脉交会穴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组(B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改良巴氏指数(MBI)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八脉交会穴针刺法疗效与传统针刺法疗效相比,虽无明显差异,但在临床应用上,前者更为患者接受,明显优于后者。同时发现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技术,疗效明显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结论 早期应用针刺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最佳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为7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灵龟八法与石氏醒脑开窍法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二者联用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醒脑开窍组33例给予石氏醒脑开窍法针刺;灵龟八法组33例给予巳时针刺当时所开穴位;灵龟八法加醒脑开窍组30例给予二法联用。3组均配合基础治疗结合康复治疗,共治疗3周,以才藤吞咽功能7级程度分级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作为观察指标。结果:3组才藤吞咽功能分级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灵龟八法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与石氏醒脑开窍法相似,但暂未发现两种方法联用有明显叠加效应;灵龟八法取穴少而精,方便安全,刺激量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脑梗死的优选方案及其机制。方法:将64例脑梗死病人按正交设计方案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行针次数(A)、结合康复(B)、针刺时机(C)、穴位(D)等4因素及相应的2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胰岛素抵抗(IR)的改变。结果: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方面,A、B、C、D 4个因素均为显著因素(P<0.05)。B1C1D1A2(即结合康复、病程1~7天、头针丛刺法、捻针2次)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方案;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面,A因素、C因素、D因素为显著因素(P<0.01),C1D1A2B1(即病程在1~7天、头针丛刺法、捻针2次、结合康复)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者病程在1~7天,运用头针丛刺法,捻转2次,并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患者病程在1~7天,运用头针丛刺法,并且捻针2次刺激针刺部位,对改善胰岛素抵抗(IR)有显著作用。针刺在1~7天、头针丛刺法和捻转2次是本实验治疗的最佳方案,而对IR的良性调节作用是其获效的机理之一,这也为针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后的跨神经元变性严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胶质细胞的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轴突损伤在跨神经元变性中起了重要作用;"肾-肝-脑"轴系统(肾虚,导致气虚血瘀,痰瘀阻络,久则化热,携肝风内动,上扰脑窍)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核心病机,督脉通过经络与上述轴系统发生联系,在中风的发病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地进行督脉取穴对脑梗死跨神经元变性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及治疗时间差别。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120例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和针刺治疗组(B组)各6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间(次数)进行评定。结果A组痊愈37例(61.7%),显效19(31.6%),有效4例(6.7%),总有效率100.0%(其中愈显率93.3%):B组痊愈35例(58.3%),显效19(31.7%),有效6冽(10.0%),总有效率100.0%(其中愈显率90.0%)。A组、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时间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采用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无差异,但穴位埋线治疗本病方便简洁,次数少,减少了患者治疗时间、针刺时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