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法:将生附子30g、肉桂15g、炒白芍15卧吴茱萸15g、甘草6g研为细末,过筛,去渣,用凡士林调为膏状,制成直径2cm、厚0.5cm的药饼,置于所选穴位上(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穴。中脘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脾俞在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在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饼上置艾柱,再点燃艾柱,艾柱制成高1cm,底直径约0.8cm之圆椎形,每次选2个穴位,每穴位点艾柱2-3壮即可。  相似文献   

3.
人体头颅、颈项、躯干、四肢各部近似园柱形,十四经脉腧穴分布其上,前面与后面,内侧与外侧,只要腧穴的位置大体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对应,都可视为“环状等高对应经穴”。这类腧穴分布很广,比如躯干头颅部前正中线任脉经与后正中线督脉经的不少腧穴就成对应排列,上肢前臂部的三焦与心包经部分经穴,下肢小腿部肾与  相似文献   

4.
我们针灸科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两个新的针灸穴位。其特点是针感强,传导快,称“闪电穴”。对于治疗一般慢性腰痛、上下肢麻木等有显著疗效。一、取穴上闪电穴:在喉结节正中旁开3寸,再外斜下1寸,位于胸锁孔突肌后缘耳垂线上(图1)。取穴及针刺时,嘱病人端坐位。  相似文献   

5.
督脉腧穴考     
督脉经腧穴的数量和分布,历代记录不一样,督脉经腧穴的分布,《内经》到《甲乙经》时期督脉经腧穴包括了面部头颈部正中线、脊背正中线及两侧,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至今仅有面部、头颈部、脊背部正中线上:腧穴数量上也多少不一,主要与对脊柱相关腧穴认识不同有关。其中唐代《太素》首次记载了督脉经腧穴不同认识的讨论,杨上善和王冰的记录提示,对督脉经腧穴认识上的主要差异出现在唐宋之间。  相似文献   

6.
针灸学穴位及方剂,有好多规律易于掌握,归类自编歌诀,便于记忆,方法如下。1 针灸学穴位1.1 数字归类法 如脊柱胸12椎、腰5椎、骶4椎,共21椎,除第8胸椎无俞穴外,余背正中线旁开1.5寸,1椎1个穴位,共有20个穴位记忆。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两年对10例呃道采用火灸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1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成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50岁;病程4~10天,每天打见时间10~20次不等,每次打呃平均持续时间每分钟3~8次。2治疗方法2.1取穴:剑突下一寸和左右旁开一寸处,共三穴;渡鸦眼穴:天突下二寸,距前正中浅两寸半处。穴位上用蕊柱进行火灸。2.2找准穴位,穴位上用蕊柱进行火灸。待患者感到发烫时用手指按压即可,一般灸3至5拄,呢逆停止。典型病例患者男,45岁,因心情不畅而见逆频繁发作,来院就诊.患者呢声响,面赤、气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天文理论认为“天人相应”,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分析后发现,古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星占等理论与经络和腧穴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密切相关。古代天文理论指导构建了经络和腧穴系统,并用于解释经脉循行、腧穴命名,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针灸学腧穴的分类中 ,奇穴既不同于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亦不同于“经穴” ,是指有明确位置有命名而没有归入十四经的腧穴。因其具有特效 ,且未归经 ,故称“奇穴”。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 ,奇穴应用相当广。其作用机制 ,有的可用中、西医理论解释 ,有的则无法解释 ,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体现。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肯定。作者仅择在颈肩腰腿痛治疗上经常应用的几个奇穴 ,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夹脊 (华佗夹脊 ) 相传为三国时名医华佗所发明 ,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 ,各椎棘突下间旁开 0 .5寸、左右各 1 7穴 ,共 3 4穴 ,可直刺 1寸 ,针尖…  相似文献   

10.
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第十七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间.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现结合临床简述其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部拔火罐治疗急性上腹部痛民和县人民医院朱青山笔者运用背部拔火罐治疗由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胃炎、胃痉挛等症引起的急性上腹部疼痛,止痛快,方法简便宜行。1治疗方法:患者俯卧在床上,术者对准疼痛部位在椎骨棘突旁开1.5寸处从上到下依次按压,找出明显压痛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任脉及其旁开组织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艾灸对阳虚体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1名阳虚体质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艾灸组(n=16),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艾灸组进行健康宣教和艾灸神阙、关元穴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任脉穴位、任脉(胸腹段)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的体表温度。结果 1.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体表平均温度均升高,其中任脉及其左旁开呈明显升高(P<0.05,P<0.05),任脉线上体表平均温度高于其左右旁开非经对照线(P<0.05,P<0.01),左旁开对照线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右旁开对照线(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2.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线上天突穴(P<0.05)、膻中穴(P<0.05)体表温度均明显升高,中脘穴和气海穴体表温度升高,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任脉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3.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任脉线上穴位温度均呈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趋势,干预后艾灸组各穴位温度均上升,胸段穴位升高较为显著,总体上仍呈上热下寒趋势。结论 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以升高任脉经穴及其旁开组织体表温度,对机体起整体性调节作用,但短期内尚未改变其上热下寒的温度趋势;艾灸神阙和关元对任脉经穴及其旁开部位的升温程度差异可能与各部位的相对阴阳属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校博士导师靳瑞教授自制的“三针疗法”的组方及其处方特点作了概述。指出“靳三针”的组方原理;依据腧穴的治疗作用、经络的表里循行以及腧穴的主治异同,融合各种取穴方法的优点,其用为三,其化无穷,其处方特点则包括:三针为主,辩证配穴;力专效宏,取穴简捷;分类主治,配穴有度;共性定式,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4.
腧穴定位、针刺深度、针具长度都以“寸”为单位来度量,但“寸”在针灸学中具体应用时又存在变量与定量的区别。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及实践,对“寸”作为变量和定量的不同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家父用推拿及家传秘方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卓著,现将其26年来治疗的600例乳腺炎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 600例中,初产妇417例,经产妇183例;发于单侧者397例,双侧者203例;年龄24—28岁;病程长者7天,短者1天。 2 治疗方法 抓弹肩胛处的足太阳膀胱经,点揉膏盲穴(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神堂穴(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譩譆穴(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 抓弹患侧腋部的手少阴心经,点揉极泉穴(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取之)。 病程短者抓弹点揉7下,长者11下,拿单不拿双,  相似文献   

16.
对血海穴简便取穴法的不同看法韩友栋,张晓莲(附属医院针灸科250011)关键词血海穴;取穴法;学术争鸣血海穴,又名血部、百虫窠,其定位首载干《针灸甲乙经》,经言该穴“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 ̄[1]。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此做了删改,定其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探讨腹膜透析(PD)的手术植管方法及以脐和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做为PD植管体表切口定位标志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笔者PD手术植管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Tenckhoff PD直管,切口选择以耻骨联合上12~14cm,前正中线旁开2cm为体表标志,实施手术。结果:手术植管101例,手术植管均获成功,引流通畅,随访2~47个月,无漂管发生。结论:以耻骨联合上12~14cm,前正中线旁开2cm为体表标志,手术植管成功率高,术后因漂管导致引流不畅发生率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科从七○年五月以来,用小剂量链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各型肺结核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前后有胸部X线平片对照的100例,从形态学改变对疗效作粗浅分析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一、取穴:第一组:结核穴——大椎穴旁开3.5寸处;肺俞穴——第3~4胸椎棘突间距脊柱中线旁开1.5寸处。第二组:肺热穴——第3~4胸椎棘突间距脊柱中线旁开0.5寸处;膏盲穴——第4~5胸椎棘突间距脊柱中线旁开3寸处。先采用第一组穴位经治疗一疗程(18天)后休息7天,再采用第二组穴位治疗一疗程。在每组的两个穴位中,每日一次交替注入药物。二、药物配法:取链霉素1克,用5-10%葡萄糖液16毫升溶解后,每次抽2毫升(含链  相似文献   

19.
巧用夹脊穴     
夹脊穴又称“华陀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夹脊穴出自《肘后备急方》。它的定位是从第一胸椎棘突至第五腰椎棘突止,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是穴。每侧17穴,左右两侧共34穴。近年来,又增加第一颈椎至第七颈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穴,每侧7穴,左右两侧共14穴。因此夹脊穴共有48穴。临床上又把颈椎段夹脊穴简称为“颈夹脊”,胸椎段夹脊穴简称为  相似文献   

20.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在护理上虽然长期以来便采用“二快一慢”注射法来缓解疼痛,但大多数病人还是感到疼痛。因此,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试用按揉秩边穴(此穴于第四骶椎刺突下旁开3寸,与下髎穴相平;或位于骶骨大孔旁开3寸处,肌注的方法并与“二快一慢”的肌注法结合应用。经对此观察有较好的减痛效果,特介绍如下,不妥或错误之处望同道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