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立勉  汤钊猷 《癌症》1989,8(4):264-266
通过手术观察49例原发性肝癌生长状态,研究机体Mφ活性与肝癌肝内播散的关系。发现包膜完整组Mφ活性显著高于不完整组;大肝癌组(直径>5cm)与小肝癌组(直径≤5cm)Mφ活性无显著差别;单个癌结节组与多个癌结节组Mφ活性亦无显著差别。提示Mφ活性与包膜完整性密切相关,Mφ有抑制肝癌肝内播散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婉琴  徐静芳 《肿瘤》1993,13(2):82-85
作者以正常的或荷瘤的(荷实体型ERLICH乳腺癌)ICR系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简称Mφ)和脾脏组织为材料,观察了β-胡萝卜素对小鼠Mφ功能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15mg/kg,po d_(1-15)),对正常小鼠Mφ功能和NK细胞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但给予β-胡萝卜素(15mg/kg po d_(1-22)),能提高荷瘤小鼠Mφ的吞噬功能(P<0.05)和NK细胞活性(P<0.01),并能对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单用环磷酰胺的小鼠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用斑蝥乙醇浸出液皮肤发泡法获取巨噬细胞(Mφ)进行体外吞噬鸡红细胞试验,检查了郑州市健康者20人,入院待疗的食管癌(EC)患者37人及EC高发区鹤壁市郊食管上皮正常、轻增、重增、患癌志愿者101人的Mφ吞噬功能。结果表明EC患者的Mφ吞噬功能显著降低(P<0.001)。EC高发区人群Mφ吞噬功能较低。EC发生进程中Mφ吞噬功能逐渐降低。提示Mφ吞噬功能降低可能是EC的发病因素之一。因此努力提高机体Mφ的吞噬功能可能是EC发病学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的一种白血病疫苗对C57/BL6小鼠Mφ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用自制的3种不同的白血病疫苗进行预防或主动免疫治疗,用MTT比色法检测预防或治疗2周、4周后小鼠Mφ杀伤活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随着白血病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小鼠的Mφ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2)灭活肿瘤细胞 IFA(不完全福氏佐剂) 细胞因子(rGM-CSF rIL-2 rIL-6)的白血病疫苗在提高小鼠的Mφ免疫功能方面,优于灭活白血病细胞 IFA疫苗,而仅含灭活白血病细胞的疫苗作用不明显。结论 灭活白血病细胞 IFA 细胞因子(rGM-CSF rIL-2 rIL-6)的肿瘤疫苗可以激活以Mφ为代表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如非特异性细胞毒、免疫监视、抗原递呈等功能,为进一步活化T淋巴细胞打下基础,此种疫苗在血液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中很有潜力。  相似文献   

5.
聚肌胞(PolyI:C)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秀国  吴德政 《癌症》1991,10(3):173-176
本文观察了国产聚肌胞(polyI:C)在小鼠体内抗瘤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结果表明,5mg/kg polyI:C对小鼠肉瘤180,Lewis肺癌和小鼠肝癌抑瘤率分别为37.3%、61.6%和44.2%。在免疫调节作用中,polyI:C在体内外均增加NK,Mφ和抗体依赖的Mφ活性。注射polyI:C后的小鼠血清较正常小鼠血清在体外对P_(388)细胞有较强的抑制DNA合成作用。polyI:C本身无明显细胞毒作用(100μg/ml抑制P_(388)细胞~3HTdR掺入率为16.5%)。实验提示polyI:C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蔡立勉  汤钊猷 《肿瘤》1989,9(5):217-218
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亟需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以期减少或延缓根治术后的复发,或提高姑息术后放化疗的效果。应用Coley’s Toxin(MixedBacterial Vaccine,MBV——混合菌苗)治疗恶性肿瘤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菌苗有所改进并取得一定效果。MBV系采用链球菌与沙雷氏菌混合培养加热灭活获得,国外正部分试用于临床,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肝癌切除术后模型进行治疗研究,并对临床根治术后和姑息术后放化疗患者的MBV保护作用和促进巨噬细胞(Mφ)活性效应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7.
PJ-CW是新抗癌剂济南假单胞菌苗(PJV)的第二代制剂。本文总结了PJ-CW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观察。结果显示,PJ-CW不仅能促进和调节荷瘤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CTL杀伤活性、NK活性和外周血ANAE~ 细胞数量以及人胎脾LAK细胞的杀伤活性,还能促进小鼠腹腔渗出细胞和淋巴细胞环核苷酸的含量,为PJ-CW的抗癌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丽  张晖  韩焕兴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2):152-154,158
肿瘤组织内除了有浸润的淋巴细胞,还常有血中单核细胞转化生成巨噬细胞Mφ,即肿瘤相关的Mφ(tumor-associat-ed Mφ,TAM)。虽然一般认为肿瘤组织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对肿瘤生长起到免疫监视的作用,但近年大量的文献均显示TAM和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生长、增殖、基质形成和溶解及血管  相似文献   

9.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手术切除、肝移植和消融治疗是早期肝癌的三大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多数肝癌患者有脂肪肝或肝硬化病史,肝脏储备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同时供体肝源有限。因此,消融治疗在早期肝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研究显示,外科手术和肝移植相比,消融治疗具有更高的局部复发率,具体机制不明。近年来,针对肝癌消融术后局部复发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目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两种具有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进行联合基因治疗是提高肿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对IL-2/TNF-α联合基因方案,特别是瘤体内注射途径的抗肿瘤研究尚未见报道.IL-2与TNF-α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我们分别将携带TNF-α基因和IL-2基因的腺病毒(Ad-TNF,Ad-IL-2)联合或直接注射于BALB/c小鼠肝癌内,观察其抗瘤效果,并探讨其抗肿瘤免疫机制.结果表明:1.TNF治疗组脾细胞NK、LAK、CTL活性及Mφ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诱生的细胞因子包括IL-2、GM-CSF、IFN-γ、TNF和IL-  相似文献   

11.
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测定对肝脏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清β 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测定对肝脏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ELISA技术测定肝癌与不同疾病患者血清中β-G活性,并对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G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β-G活性明显高于肺癌,胃癌,甲状腺癌;也明显高于肝血管瘤,肝硬化等肝脏良性病变,均为P>0.01;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及介入治疗后血清β-G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肝癌复发时β-G活性又有增高趋势。结论:作为一种体内酶标志,β-G对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1974年4月至1981年12月中山医学院肝癌研究室对原发性肝癌102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研究,并测定健康人33例和非肝癌癌症病人30例的γ—GT活性作为对照。原发性肝癌和非肝癌癌症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肝脏,以病理确诊。结果,γ-GT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良好依据,85.3%原发性肝癌病人γ-GT活性升高>40U%,并可为肝癌术前的良好参数,术前γ-GT越高,切除机会越小,特别γ-GT>200U%者,即使能手术切除,亦难以度过肝功能衰竭之难关,若γ-GT<40U%者,手术切除机会较高;若γ-GT在正常值内(<40单位/100ml血清),或术后降至正常者,预后良好;反之,γ-GT值升高或术后再升高者,其预后差。因此,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甲胎蛋白检测等),γ-GT可作为肝癌的诊断、手术估价与疗效评价的良好肿瘤标记。  相似文献   

13.
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不同肝癌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不同肝癌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不同的肝癌多药耐药模型BEL-7402/ADM和BEL-7404/ADM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两种不同耐药模型进行逆转试验。结果 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降低两种不同的肝癌耐药细胞对ADM的耐药性,细胞大量坏死,其细胞内ADM的含量明显增高,但细胞MDR,P-gp的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 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逆转两种不同的肝癌耐药细胞对ADM的耐药性,其逆转作用可能与降低P-gp药物外排功能,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肝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呈现多阶段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癌前病变-肝癌。其中肝癌癌前病变恶变成为肝癌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受Kupper细胞极化方向的影响。Kupffer细胞是肝脏中特殊的单核巨噬细胞,可在不同的微环境中分化出不同的表型即M1型和M2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肝癌中发挥抑癌或促癌的作用。研究发现多种miRNA、LncRNA可通过靶向干预Kupffer极化相关蛋白进而调控其极化方向,从而影响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恶变,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本文主要阐述上述研究的前沿进展,为肝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IFN-γ是两种与单核巨噬细胞密切有关的细胞因子.M-CSF除了准持骨髓巨噬祖细胞增殖、分化、存活之外,对于成熟的Mφ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IFN-γ是一种较强的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D,除了激活Mφ外,也可刺激NK,LAK细胞的活性.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T细胞增殖等,  相似文献   

16.
1993年3月~1995年12月,20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肝癌患者接受rIL-2/LAK过继免疫治疗,其中6例(30%)获部分缓解。16例肝癌患者于治疗前后行免疫功能测定,结果显示:1)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T细胞亚群及NK活性是明显抑制状态(P<0.001);2)患者经过过继免疫治疗后,T细胞工群及NK细胞活性明显改善。上述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病人是明显免疫抑制状态,采用rIL-2/LAK区域过继免疫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Coley于1891年观察到肉瘤病人患丹毒后肉瘤自发退化的现象,继而开创了采用菌苗抗癌的免疫疗法。后来发现菌苗的有效成分之一系其所含的内毒素。内毒素本身并不能直接抗癌,而可激活巨噬细胞(Mφ)间接杀伤癌细胞。随着生物分析技术的进展,1975年Currie等(1)发现活性Mφ可产生一种无种特异性的,仅伤害癌细胞而无碍于正常细胞的因子,  相似文献   

18.
肝癌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激活CTL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 10 0~ 12 5万人死于肝癌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HBV ,HCV感染及各种肝硬化等。肝癌化疗、放疗疗效差 ,虽尚有另外多种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栓塞、瘤体内注射药物和肝移植等 ,但预后均不理想。研究表明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存在严重障碍。本课题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功能状态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例肝癌患者分别为我院及省肿瘤医院住院病人。年龄范围 36~ 5 6岁 ,平均年龄 4 6 .2岁 ,均经B超、…  相似文献   

19.
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隐蔽性强,死亡率高。肝癌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效果欠佳,因此多采用化疗治疗㈦。我们针对介入联合肿瘤间质综合治疗后肝癌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51例肝癌患者用化疗栓塞合并中药六君子汤治疗和单纯化疗栓塞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化疗栓塞合并中药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单纯栓塞化疗组(P<0.001),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胀等副反应较对照组轻,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中药六君子汤能够提高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